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西沙群岛潮间带的后鳃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过去仅有零星报道,计有:张玺、齐钟彦和张玺与本文作者记载的19种。为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潮间带栖息的后鳃类,给我国沿海软体动物区系和潮间带生物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西沙群岛潮间带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42种,分隶于14科,25属。其中有2新种,19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42种中,属环热带种的2种:黑指纹海兔,斧壳海兔;属西太平洋热带种的10种:凹穴踊螺、枣螺、东方枣螺、卵圆月华螺、美丽全缘侧鳃、条凸卷足海牛、素色舌尾海牛、天青叶海牛、无饰燕尾海牛、多肉翼簔海牛;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的20种:四带枣螺、柱形阿里螺、阿地螺、隐肺螺、截尾海兔、燕尾海牛、眼斑多叶鳃、缘六鳃、波叶海牛、斑刺海牛、被球片海牛、革质扁海牛、粟斑扁海牛、薄片扁海牛、革皮星背海牛、黑枝鳃海牛、叶海牛、丘凸叶海牛、华贵叶海牛、鸡冠卷足海牛;属我国沿海地方种的4种:西沙凹缘侧鳃、红斑舌尾海牛、西沙舌尾海牛、西沙瘤背海牛。在这些种类中,31种是中国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可见,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与日本南部沿海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种类中分布到海南岛的有19种,向北分布到台湾沿岸的仅有4种。可见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极相似。  相似文献   

2.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1,12(3):286-290
1962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海南岛珊瑚礁调查期间,作者在海南岛陵水新村的潮间带中区,获得一个大形的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属于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一个少见的属——伞螺属(Umbraculum Schumacher,1817),并且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鱼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仲杰 《海洋科学》1986,10(3):36-41
关于浙江沿海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的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在研究潮间带生物生态报告中涉及,尚无专题研究。作者于1982年2—6月和1983年1—10月对鱼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其中区系研究和裸鳃类的记录已发表。本文仅就生态学部分作一初步报道,目的在于为浙江沿海潮间带生态学研究、环境保护和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6.
闽江口以北福建沿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年10—11月和1985年4—5月对闽江口以北沿岸潮间带16条断面的生态调查,总结了该区软体动物的分布、种类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软体动物187种,属5纲13目61科。其中腹足纲100种、瓣鳃纲74种。岩岸生物量最高(421.71g/m~2)、密度761.1个/m~2;垂直分布以岩礁和砂质岸的低潮带最高。在种类组成上以暖水性种类(占55%)为主,广温广布种占42.8%。全区种类多,数量大,经济种和主要种占41.2%,应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7.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3,14(3):217-219
拟捻螺属(Acteocina Gray,1847)是小形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种类尤为繁多,某些种类见于化石,但绝大多数为现生种。它们生活在潮间带泥沙滩,水深10—150米的浅海底,营底栖生活。某些种,如Acteocina(Tornatina)mirabilis(Locard,1897)见于水深2000米的深海底。拟捻螺没有齿舌和胃板,许多学者仅从贝壳外形特征进行分类,以致在种类鉴定上常产生混乱,或把某些种归属于Tornatinidae,Retusidae和Scaphandridae.本属中的亚属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75年9,12月和1976年5,7月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的软体动物资料,计算了种类多样性(H′)、坤类丰度(d)、种类均度(J)和种类优势度(D_2)四个指数值,闸述了区内五个断面软体动物种类多样性的特性及其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在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采集的软体动物,论述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活型及影响软件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共发现软动物54种。其中,多板类6种,腹足类33种,双壳类15种,优势种有僧帽牡蛎,黑荞麦蛤,复瓦小蛇螺,粗糙滨螺等。与60年代初调查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是相对稳定的,潮汐是决定河口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侧鳃科软体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张玺 《海洋与湖沼》1965,7(3):265-277
据以往报导,我国沿海的侧鳃科(Pleurobranchidae)软体动物只有2属,3种:Pleurobranchaea novaezealandiae Cheeseman, Pleurobranchaea brocki Bergh,var.?,Euselenopa (Euselenops)luniceps(Cuvier),前一种分布在黄、渤、东海,后两种仅分布于南海。 我们根据全国近海调查以及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采集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共7种,分隶于2亚科,5属。其中有1新属,2新种,有2种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