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慧  罗敏  陈龙耀  曲玮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18,34(5):1484-1502
南秦岭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交汇部位,以前寒武纪基底穹状隆升为主要特征,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变质变形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揭示南秦岭构造带的性质及其在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本文对佛坪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盖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佛坪穹隆核部前寒武纪基底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600~820Ma、2021Ma和2467Ma,其中3个样品给出最年轻的年龄区间约为615~728Ma,沉积时代不早于新元古代,另外1个样品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为1113Ma,沉积时代不早于中元古代,否定了关于认为其为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的认识,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佛坪穹隆上覆盖层和外围南侧盖层给出了相似的年龄图谱,主要年龄峰值为410~450Ma、650~880Ma和910~950Ma,其中最年轻的年龄区间为344~416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泥盆纪,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于新元古代已增生为扬子陆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晚古生代(泥盆纪)紧邻华北-北秦岭构造带南缘,并共同为南秦岭大面积的泥盆纪盆地提供碎屑物质。  相似文献   

2.
陈龙耀  刘志慧  刘晓春  刘树文 《地球科学》2019,44(12):4178-4185
南秦岭佛坪片麻岩穹隆是国内片麻岩穹隆的典型代表之一,记录了碰撞造山到后造山伸展等多阶段构造演化信息,对揭示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岩石组合、岩相学、矿物化学和传统温压计研究表明,佛坪片麻岩穹隆具有明显的变质分带特征,以穹隆核部为中心,向南北两侧的盖层变质温度逐渐降低,压力并没有出现随地温梯度的相应变化.不同类型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变泥质岩的独居石SHRIMP U-Pb定年给出了一致的变质时代,为206~196 Ma.结合南秦岭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认为佛坪片麻岩穹隆递增变质作用与三叠纪末期的岩浆底辟有关,片麻岩穹隆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南秦岭造山带东段的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寿广  魏春昱 《地学前缘》1998,5(4):210-210
近年来,虽然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分布广泛的南秦岭地区变质作用的研究非常薄弱。仅在中国变质地质图和陕西省区域地质志中指出,该区的变质作用以佛坪地区为中心发育递增变质带,最高为十字石蓝晶石级,主变质期为海西期。本课题组最近对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陕西“X”型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地区位于东亚三大地块的交接部位。其北是塔里木—中朝地块,其南是华南及东南亚地块,两者之间是土耳其—东伊朗—冈底斯狭长地块;西部之祁连、昆仑和松潘—甘孜褶皱系,呈楔状插入本区,其中昆仑—秦岭褶皱系向东经陕西秦岭延至武当隆起。从全国地质情况看,陕西地区处于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交接部位,由于其地质位置特殊,构造作用复杂,所以使该区地壳构成了特有的构造型式。最明显者是以佛坪地区为中心,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呈现出一个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两组相互交叉的“X”型构造体系。对这种构造型式,有的学者形象地称它为秦岭“柴束构造”、“蜂腰构造”或“米字型构造”。  相似文献   

5.
佛坪地处秦岭造山带商丹、勉略缝合带之间蜂腰地带,且为东西秦岭转换关键部位。其变质热中心、穹隆状构造格局引起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我队佛坪区调分队在该区从事1/5万区调联测,在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确认该区片麻岩系为晚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和TTG残片两部分构成;并首次发现中元古代变质火山岩过渡基底;特别重要的是在构造解析研究中,发现测区发育一套主造山期前形成的由地幔上隆导致结晶基底减压深熔、局部隆起,进而引起上部盖层分层滑脱的一套隆滑构造,其在形态上与“变质核杂岩”极为相似。而主造…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质学院秦岭地质研究队在陕西省地质局的协助和配合下,今年又有新进展。 “秦岭地轴”的组成是中外地质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该队初步查明它并非皆属太古界,也不都是古生界,是由两个主要构造层组成的,即包括前寒武系和古生界。 “秦岭地轴”是一个构造活动带,由于纬向构造体系多期构造活动,致使其  相似文献   

7.
1基础地质调查1.1区域地层划分(1)前寒武纪构造岩石地层研究新进展在中央山系秦岭造山带腹地,依据其岩石组合、建造类型、接触关系、变质变形、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及区域对比研究等,相继发现太古宙结晶基底深变质岩系。在南秦岭造山带佛坪一样县秧田坝地区将原划耀岭河岩群(或佛坪杂岩)至下古生界,采用新的地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厘定与解体,划分为佛坪岩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含石榴石、矽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含刚玉或方柱石二云钾长片麻岩);长角坝岩群,包括低在沟变粒岩、黑龙潭石英岩、抄坝大理岩.据佛坪岩群中古侵…  相似文献   

8.
秦岭镇安和佛坪地区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我国秦岭南坡镇安和佛坪地区树木年轮宽度年表。采样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镇安县鹰嘴崖、木王坪以及佛坪县光头山、三个包等5个地点(表1),采样年份为1993年,共采集70余株树的150余个树轮样本,树种包括秦岭冷杉(AbieschensiensisVanTiegh)和铁杉(TsugachinensisBeisen),采样高度在2200~2850m之间,树木生长较少受到人为活动干扰。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基底组成与构造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基本地质组成上,东秦岭构造基底可划分为华北,北秦岭、佛坪、白水江,汉南和武当六大地体,不同地体的基底组成有明显差异,它们先后于中-晚元古在不同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而拼合为统一的华夏泛大陆,从而完成东秦岭从原始地壳生长到典型板块构造体制上的转换,是全球Rodinia事件在本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北秦岭与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和太白-佛坪-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重新划分和阐述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位及其发展演化。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拼贴、镶嵌、叠置、堆垛而成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其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板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和造山带转换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小秦岭、北秦岭、佛坪隆起及周边。矿床类型分为区域变质型和接触交代型。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含矿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中下元古界富铝含石墨的孔兹岩系,接触交代型含矿地层为石炭系草凉驿群含煤地层和志留系舟曲岩组黑色岩系。矿石类型分为片岩型、片麻岩型、变粒岩型、石英岩型和大理岩型。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据北秦岭及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太白一佛坪一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结合深部资料,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论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拼贴、镶嵌、叠置、堆垛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太古代一古无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一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一三叠纪饭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或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抽拉一道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学和协同学角度研究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泥盆纪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主控因素。认为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受诸多因素控制的一个构造—热水成岩成矿系统 (一种非线性、自组织系统 )。秦岭深部岩石圈地幔近南北向收缩与佛坪大陆热点构造 ( hotspot)的耦合 ,引发陆壳浅部发生近东西向伸展 ,触发热水 (能 )从深部向陆壳浅部大规模运移。近东西向高序次同生断裂控制一级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不同级次的同生断裂是控盆—成盆的主控因素 ,低序次 NE向、NW向和 SN向同生断裂是秦岭造山带泥盆纪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主控因素 ,也是热水喷流进入盆地的构造通道。三级构造沉积盆地为热水成岩成矿系统发生大规模聚集成矿提供了构造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学和协同学角度研究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泥盆纪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主控因素。认为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受诸多因素控制的一个构造--热水成岩成矿系统(一种非线性、自组织系统)。秦岭深部岩石圈地幔近南北向收缩与佛坪大陆热点构造(hotspot)的耦合,引发陆壳浅部发生近东西向伸展,触发热水(能)从深部向陆壳浅部大规模运移。近东西向高序次同生断裂控制一级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不同级次的同生断裂是控盆-成盆的主控因素,低序次NE向、NW向和SN向同生断裂是秦岭造山带泥盆纪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主控因素,也是热水喷流进入盆地的构造通道。三级构造沉积盆地为热水成岩成矿系统发生大规模聚集成矿提供了构造空间。  相似文献   

15.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变形变质特征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认为凤太泥盆纪盆地东缘(黄柏原一带)原划泥盆纪地层应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变质达角闪岩相,其可能是佛坪穹隆构造向西北延伸,进一步证明了泥盆纪时西部凤太盆地和东部山(阳)柞(水)镇(安)盆地是两个独立盆地,中间被佛坪穹隆隔挡。该项成果对研究南秦岭地壳演化和指导凤太地区的地质找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于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主造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石圈垂向加积增生作用。该穹隆突出而重要地参与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秦岭佛坪片麻岩系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佛坪片麻岩系是秦岭造山带核部所出露的众多古老块体之一,笔者利用锆石U-Pb法测得1853~2284Ma年龄数据,是目前该区所获最老年龄资料,可能接近于其成岩时代。其地质意义在于:①证实佛坪片麻岩成岩时代为早元古代;②424±5Ma、300±17Ma和212.8土9.4Ma的年龄信息表明加里东-印支期构造热事件对佛坪片麻岩有重大影响,③所获213.2~1447Ma等大量表面年龄数据是片麻岩长期演化过程中多次地质作用综合后的混合年龄。  相似文献   

19.
陕西佛坪五龙岩体的形成环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佛坪地区五龙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碰撞的晚期阶段,属同碰撞型花岗岩。岩浆以穹窿作用的方式主动上隆侵位,岩浆活动对佛坪穹窿核部基底结晶杂岩的抬升及佛坪穹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南秦岭印支期(—200Ma)宁陕岩体群中8个花岗岩类岩体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宁陕岩体群花岗质岩石以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初始(87Sr/86Sr)t比值变化于0.70495—0.70908之间,εNd(t)值变化于-2.41—-8.55之间,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1.20—1.71Ga之间,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呈现εNd(t)逐渐降低而TDM逐渐增高的规律变化。宁陕岩体群的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南秦岭的深部地壳,在岩浆源区中,类似南秦岭耀岭河群的基性火山岩占有主要比例,南秦岭较古老的地壳物质仅有少量参与,然而,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这种古老地壳物质参与比例逐渐增高。根据花岗岩对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的指示,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主要由垫托于佛坪群之下的晚元古代基性岩浆物质组成。从该穹窿的东部到西部,地壳深部含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比例逐渐增高,由此反映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物质呈现出东西分带,具南北向构造,这不同于佛坪穹窿地表浅部物质的环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