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05年7月2日02—09时泰山一次突发性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强降水的热力条件及动力条件,发现了对强降水预报有意义的指标。分析表明:切变线辐合在触发本次强降水产生中起了关键作用,次级环流的形成促进了强降水的加强和发展,地形强迫抬升对于强降水的加强与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θse高能区与强降水的产生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对于强降水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单站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 2 0 0 0年秋季在玉林市出现的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 ,初步探讨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造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研究表明,(1)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紧密相联,低频降水对强降水过程有显著贡献。在30~60 d低频降水显著年,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低频降水峰值阶段;但对于低频降水而言,仅有56%的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2) 当低频降水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时,来自东北亚和南海的低频位势高度低值系统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南北高、中间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并在经向上形成两个完整的反向低频垂直环流圈,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导致强降水过程发生;而对于低频降水峰值未发生强降水过程的情况,北方冷空气南下较弱,高纬度低频影响系统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附近表现为“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和单圈垂直环流,不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3) 综合高、中、低纬的前期低频信号构造了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对延伸期(10~25 d)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2006年5~6月18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三明地区雨季的各类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850hPa的天气型是造成三明地区5~6月强降水主要天气系统,它可为三类:切变适中型维持型、冷切适中型南压型和台风倒槽型;不同类型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和特征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王正廷  杨希 《广西气象》2007,28(A02):87-88,94
利用2005-2006年5-6月18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三明地区雨季的各类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850hPa的天气型是造成三明地区5-6月强降水主要天气系统,它可为三类:切变适中型维持型、冷切适中型南压型和台风倒槽型;不同类型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和特征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印江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日数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仁波 《贵州气象》2010,34(2):15-17
利用印江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对该站点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阈值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50 a来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常规统计。结果表明:印江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过程有弱的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天数与降水量成正相关,20世纪60年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强降水的离散程度最大,21世纪前8 a极端强降水的离散程度最小。极端降水和极端强降水日数变化均达不到气候突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5月21日08时-23日08时发生在江门市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汛期,当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江门市上空交汇时,往往会带来明显的降雨;深厚的上升运动可以使水汽得以抬升,从而形成强降水,因此动力条件也是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垂直...  相似文献   

8.
选取2020—2021年夏季沈阳地区出现的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利用欧洲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RA5再分析资料、地基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中GPS水汽与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过程前,水汽累积时间的长短与相应的天气系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系统外围导致的强降水过程,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可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水汽增长速度可达1.1 mm·h-1。此外,强降水出现时段与PWV峰值阶段相对应,但二者峰值并不完全重合;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沈阳站的大气可降水量超过38 mm;强降水结束后,PWV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1999年6月13日夜间到14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得出了一些预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NCEP资料,对2010年6月19日江西创历史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江西典型暴雨形势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中尺度系统提前或同时于强降水生成;强降水位于低层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前端和水汽强辐合的重叠区...  相似文献   

11.
一次突发性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18日龙岩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同时低层有冷空气入侵激发此次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是由有利的中尺度地形中局地发展起来的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对流单体有明显的典型的液态强降水系统特征。雷达资料风场反演表明风速辐合、切变等小尺度系统是产生短时强降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陶云  刘瑜  朱天禄 《气象科学》2003,23(3):308-313
应用云南1961~2000年共40a 1~12月的全省12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云南主汛期(6~8月)全省性强降水过程总次数,并分析了强降水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71年以前,云南主汛期处于强降水过程偏多的年代,1972年至1992年云南主汛期处于强降水过程相对偏少的年代,1992年之后,云南主汛期又转为强降水过程偏多时期。在云南主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多和偏少时期,其环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恩施自治州8个县(市)国家气象站自记雨量资料,分析1990~1994年初夏(5~6月)出现的56次强降水过程,用天气学原理建立恩施州初夏强降水过程24小时潜势预报判据(略)。对有雷达回波资料的1992~1994年初夏24次强降水过程,分析其回波演变,以过程主要回波系统的可见源地为依据,归纳划分出W、O、N、S、Z五种回波类型,并建立恩施初夏强降水过程的临近预报判据(略)。根据潜势预报判据和临近预报判据制定初夏强降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凉城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高空和地面实时资料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05年8月12日凉城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与华北脊叠加作用完成了水汽的充沛输送,是此次天气过程中的重要条件,配合地面低压的强烈发展而产生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对流性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用天气学原理及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09年6月9日发生在荔波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对应的物理量场上有明显的高湿区、垂直上升运动区、中尺度辐合带和辐合系统存在。说明中小尺度系统的存在是强降水产生、维持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明  高维英  李萍云 《气象科学》2016,36(5):689-69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探测资料,对2012年8月13日关中西北部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于触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及其发展的条件下造成了本次短时局地强降水,雨区环境大气为低层对流不稳定、中层条件对称不稳定、高层对流不稳定的混合型不稳定层结。从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显示强降水过程是两个不同的中小尺度系统造成,前期是中β尺度干线、辐合线触发带状对流性降水,后期是中β尺度Ω系统触发圆形状对流性强降水。短时强降水雷达反射率因子呈低质心结构,具有热带降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5月5日晚至6日湘中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加大的过程,K指数和沙氏指数在暴雨发生前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东南急流的建立与强降水发生时间几乎同步;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风辐合区,地面辐合线和中低层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且位置接近,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强回波带内含有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本次过程中中尺度地面气象监测站逐时气旋性(反气旋)流场、负变压中心与随后的强降水落区或移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短时强降水的落区、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陕西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8月陕西100个测站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NCAR的1°×1°逐6h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陕西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高空冷涡、低层切变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200hPa西风急流和急流轴右侧高空辐散演变对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有一定指示意义;两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低层偏东气流是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因素;两次过程冷空气影  相似文献   

19.
低频天气图方法在湖南省雨季强降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青  廖玉芳  杨书运  赵辉 《气象》2014,40(2):223-228
利用2006—2010年4—6月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和700 hPa风场逐日格点资料及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低频天气图方法,确定影响湖南强降水过程天气关键区,分析影响湖南强降水过程的低频天气系统活动周期、变化路径及低频天气系统与强降水过程的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南省4—6月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模型,回报拟合率以4月最高,平均为64.4%;5月次之,平均为54.9%;6月最低,平均为50.7%;10、15、20、25和30 d等不同预报时效的准确率以提前30 d的回报准确率最高。应用于2011年4—6月强降水过程预报,准确率为70%,其中报对7次强降水过程,空报3次,无漏报。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G的逐小时TBB资料,从卫星云图、环流背景、切变线的中尺度系统的演变以及产生的物理条件对娄底2015年6月20—21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强降水与地面风场辐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出现在辐合中心附近,但强降水发生要滞后于地面风场辐合形成。高空低槽发展、高低空急流的配合,西南低涡东出加强,是该次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场,低空急流发展最旺盛时期对应着降水最旺盛时期,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长时间的影响是在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