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潜山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胡-庆断阶带是东濮凹陷的主要含油气区,也是潜山构造的发育区,后其东倾断层的强烈改造,使之形成了“断阶-斜坡”式构造特点,潜山构造是在后期改造中产生的“后成潜山”。油源主要为下第三系,集集层主要为古,中生界碎屑岩。预测发育有潜山 部,潜山内幕,潜山披覆三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潜山聚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有机地球化学、薄片和储集层物性资料,以伸展盆地构造分析和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潜山圈闭发育特征,储盖组合,油源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表明,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及下古生界灰岩风化壳是潜山油藏主要储集层;上古生界和第三系是潜山油藏的主要盖层;高青,平南潜山油源来自利津、博兴洼陷沙三段、郑家、三庄潜山油源来自利津洼陷沙四段上部;广饶,草桥潜山油源来自牛庄、博兴洼陷沙四段上部;潜山圈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资源量丰富,深化潜山油气成藏研究,定量评价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对该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充注能力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潜山油气成藏受烃源岩及供烃方式、储集特征、储盖组合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与烃源岩大面积直接接触的、长期风化淋滤的潜山储集体,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分为高位潜山型、中位潜山型和低位潜山型大类;以任丘、苏桥、牛东1这3个典型潜山油气藏为代表,建立了高位、中位、低位3类潜山油气成藏模式.高位模式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具有“双向油源、源储对接”的特点;中位模式多分布于斜坡带,具有“侧向油源、复合输导”的特点;低位模式多分布于洼陷带,具有“顶部油源、不整合输导”的特点.综合考虑烃源岩生烃强度、潜山储层物性、供烃方式、储盖组合类型以及供烃窗口等多种潜山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并对9个典型潜山油气藏进行了评价,3类潜山油气藏的油气充注能力明显不同,其中高位潜山油气充注能力最强,低位潜山次之,中位潜山最弱.   相似文献   

4.
垦东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垦东地区上第三系为一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平面上可分为西部潜山主体带和东、北部斜坡带。以地震、地质、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从构造、油源、储集条件及油气运移等方面出发,总结出垦东地区披覆构造油气的富集、分布规律,并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月油田潜山油气藏勘探程度、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盖层、油气运移通道及成藏配置关系等方面,对潜山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表明,海月潜山紧邻西部凹陷、东部凹陷两大生油洼陷,油源充足;碳酸盐岩储层包括原生孔隙、裂缝及溶蚀孔洞三类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场所;潜山上覆的沙一、二段和东三段厚层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油气运移通道主要由油源断层、不整合面及新生界疏导砂体组成。结合海月油田成藏条件研究,探讨其成藏动力学特征,确定本区潜山油气藏属于他源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束鹿潜山带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冀中坳陷南部潜山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还未开展系统研究和总结,严重制约了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论文基于大量的钻井、测录井、地球化学资料、样品测试分析以及盆地模拟的方法,系统剖析了束鹿潜山带不同类型潜山的油气成藏条件,揭示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束鹿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供烃条件、输导体系以及保存条件,其中供烃条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成熟度与分布,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和规模,而保存条件控制了原油性质与富集。束鹿潜山带的洼中隆潜山经历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Es2)沉积末期—东营期(Ed)和明化镇期(Nm)—现今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为近源断层输导断背斜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而斜坡带潜山只经历了明化镇期(Nm)—现今一期低熟—正常原油充注过程,为远源不整合输导反向断块-高潜山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潜山带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和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冀东探区潜山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冀东地区发育有多个潜山,潜山地层由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潜山发育有侏罗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太古界花岗岩四大套储层,以及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上第三系馆陶组、白垩系泥岩、侏罗系煤系地层,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泥页岩盖层,且储盖组合良好,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油源,并以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最佳;总结了潜山的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和单侧-它源-侧向-潜山成藏模式,认为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潜山有利部位的多个目的层中聚集成藏;潜山油藏的分布规律是沿富油凹陷周边潜山的大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带分布,在油源断层的交汇处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8.
车镇凹陷车3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车3井、车古20井钻探资料,结合高精度航磁重力加密测量、地面化探和放射性测量,以及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解释,研究了车镇凹陷车3潜山成藏条件,认为该潜山是埕南大断层下降盘二台阶上的断块残丘山,油源来自车西和大王两大新生代生油洼陷,油源条件好,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孔两种类型,盖层为石炭-二叠系。由于该潜山的特殊构造位置和潜山地层组合上的三层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测井、钻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建立了不同油气输导体系与潜山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圈闭遮挡条件,可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3种类型;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断裂、不整合、内幕溶蚀层和复合型输导体系等4种类型;受碳酸盐岩地层、断层活动性影响以及与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断裂型输导体系具有高效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内幕油气藏;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由不整合上部底砾岩和下部淋浴带组成,具有"双层"输导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潜山坡油气藏;内幕溶蚀层型输导体系由潜山内部的溶蚀孔-洞-缝系统组成,其发育程度受内部地层泥质含量控制,有利于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复合型输导体系由单一型输导体系复合形成,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可以形成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与成层性良好的沉积岩油气藏相比,基岩油气藏属于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所发现的基岩油气藏,界定了基岩油气藏的内涵,梳理了全球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基岩油气藏包括基岩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和内幕油气藏2种类型,与构造特征明显的潜山相比较,其更强调岩性特征;全球已超过30个盆地中发现了基岩油气,主要发育在构造活动强烈的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来源于周围毗邻多洼陷的烃源岩层段,储层的储集空间分为顶部风化壳溶蚀孔洞和内幕网状裂缝系统,后者主要遵循"岩性优势序列"发育,圈闭发育存在纵向上的多重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特点,源储接触方式分为垂向直接接触、侧向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3种类型,并依此建立3种油气成藏模式,受到多洼陷的烃源岩条件、多期次的断裂活动、广布性的圈闭条件和内外结合的沟通条件等控制;强调了基岩油气藏在内幕储层形成机制、油气成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基岩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生古储”型潜山是大港油田潜山勘探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勘探突破,多期断裂演化控制了新生古储潜山类型多样性及成藏条件多样性。通过系统分析坳陷控山断裂的静态、动态特征,恢复断裂发育对潜山山系形成的控制作用,针对古生界内幕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储机制、烃源岩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等成藏要素系统分析,区划潜山类型,指出不同类型潜山勘探潜力层系及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现今断裂具有多走向、多性质的特征,受控于多期次叠合演化的结果。其主要为四个期次:T3时期近EW和NW(W)逆断,J1+2继承发育;J3+K1初期挤压逆冲形成NNE(近SN)向逆断-转换断层;至K1为负反转发育阶段,形成负反转断层;E时期受伸展作用控制,形成NE(E)向伸展断层。(2)“两期挤压成山-一期块断成山”成山过程,内幕储层经历“早成岩期—表生期—中成岩期—晚成岩期”多期成岩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储层为中孔-中渗储层,碎屑岩储层为中-低孔隙、中-低渗储层。(3)在孔二段和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条件下,源-储对...  相似文献   

12.
隔层是潜山内幕油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的勘探实践出发,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潜山内幕隔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岩石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其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分布特征影响着潜山内幕油气的分布。根据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的配置关系,将隔层控制下的潜山内幕油气分布模式划分为顶部遮挡型、底部遮挡型、侧向遮挡型和顶底夹持型等4种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斜坡带和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发育勘探潜力巨大的覆盖型潜山,这类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是当前潜山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地震、测井、铸体薄片、井壁岩心、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开展了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和分布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覆盖型潜山以长英质含量较高的混合花岗岩为主,发育多种类型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2%,平均渗透率为0.445×10-3 μm2。覆盖型潜山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黏土带、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裂缝发育带、相对致密带和基岩带。 (2)富长英质的岩石为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较高的长英质含量利于构造成缝和风化、淋滤、溶蚀改造。 (3)印支期—燕山期的强烈隆升是形成优质风化壳储集层的必要条件,而多期次构造作用叠加是潜山规模裂缝型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储集层距印支—燕山主控断裂的远近和所处构造部位进一步影响了裂缝的发育。 (4)风化淋滤对于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储集层垂向分带性的主要因素。 (5)建立了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分布模式,叠合破碎带的风化裂缝带和裂缝发育带是优质储集层的有利发育部位,二层结构潜山风化壳更为发育,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区域潜山内幕裂缝带厚度更大,裂缝发育带和破碎带发育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14.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南堡3号潜山位于南堡凹陷的东南部,是南堡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之一。文章通过对构造、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南堡3号潜山成藏条件优越:具有洼中隆的有利构造背景;潜山油源主要来自下古近系,且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空间发育,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空隙型;潜山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供给和储集层发育程度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曙光古潜山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划归到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盆地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化石岩石学和岩性组合的研究,结合测井资料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层序,并对这套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辽河盆地存在古生代储层.同时通过古生界的厘定,认为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结论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及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另外,辽河盆地古生界的确定扩大了辽宁省古生代地层的分布范围,对修改和完善辽宁省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接触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构特征及输导类型出发,精细刻画了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层的垂向岩溶分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剖面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运移进行模拟,建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的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包括4种接触类型、5种结构模式,具有3种输导类型,其中斜坡区和洼槽区西部以侧向型为主,斜坡区局部构造高点与洼中隆为侧向+圈闭型,凸起区以侧向+垂向型为主。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孔缝洞体系发育,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以及三个水平潜流带,具有多期岩溶旋回特征。潜山顶部发育的垂直渗流带是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主力输导层,而内幕发育的多期水平潜流带是油气向内幕运移的潜在通道。深、浅部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以及与薄层砾岩是否接触导致了斜坡区与洼中隆潜山油气充注的差异,形成了斜坡区晚期薄层砾岩高效中转、不整合侧向运移、水平潜流带向内幕输导、顺向断层向上输导、反向断层圈闭成藏的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系潜山内幕成藏有四项主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生烃灶供烃潜能、有效输烃窗口、优势输导通道以及储层裂缝发育。同时具备四项有利主控因素的潜山,油气富集规模较大。在生烃灶供烃潜能有利的前提下,其他三项主控因素之一为不利时,仍有成藏的可能,但规模一般较小。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和控山断层形态的影响,背斜构造、弧形断层、多向交切断层有利于裂缝的发育,而受直线型断层控制的潜山裂缝欠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