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省栾川南泥湖斑岩型钼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杨永飞  李诺  杨艳 《岩石学报》2009,25(10):2550-2562
河南省栾川县南泥湖超大型钼钨矿床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的燕山期大陆碰撞体制,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和石英+碳酸盐+萤石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早、中阶段石英中可见纯CO_2包裹体、CO_2-H_2O型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但晚阶段萤石中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50~460℃,盐度为5.68 wt%~17.87 wt% NaCl.eqv.中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50~380℃,盐度为3.00 wt%~38.16 wt% NaCl.eqv;中阶段多相包裹体中常见石盐、黄铜矿和未知种类的子矿物,指示流体具有沸腾所致的还原性、过饱和特征;盐度相差悬殊的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在相近温度下异相均一,表明流体沸腾的存在.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15~265℃,盐度介于0.53 wt%~1.23 wt%NaCl.eqv之间.估算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70~300MPa和30~150MPa,推测成矿深度约为3km.总之,成矿流体具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富CO_2的特征;流体沸腾导致CO_2逃逸,氧化性降低,成矿物质沉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栾川县三道庄钼钨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石英霞  李诺  杨艳 《岩石学报》2009,25(10):2575-2587
河南省栾川县三道庄钼钨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的5个超大型钼矿床之一,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形成于燕山期碰撞造山体制的后碰撞构造环境.矿体定位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与栾川群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的外接触带,矿石构造主要是浸染状和网脉状,广泛发育长英质脉、辉钼矿脉、石英.辉钼矿脉、石英-黄铁矿脉、碳酸盐-萤石脉等.围岩蚀变类型复杂,主要有矽卡岩化、钾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萤石化以及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等硫化物化,矿石类型主要是矽卡岩型和角岩型,属于典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矽卡岩阶段(早)、石英-硫化物阶段(中)和石英-碳酸盐(晚)3个阶段.流体包裹体有CO_2-H_2O、H_2O-NaCl和含子晶包裹体等3种类型,早阶段主要发育CO_2-H_2O和含子晶包裹体,晚阶段只见H_2O-NaCl包裹体,中阶段发育3类包裹体;早、中、晚3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394~552℃、290~410℃和140~290℃,盐度分别为20.60 wt%~67.18 wt% NaCl.eqv、6.30 wt%~48.55 wt%NaCl.eqv和3.39 wt%~11.46wt% NaCl.eqv.早阶段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富含CO_2的岩浆热液特征,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贫CO_2为特征,中阶段流体沸腾作用强烈,是成矿物质快速沉淀的重要机制.成矿系统由静岩压力向静水压力体系转变,趋于开放.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太平沟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太平沟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处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和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叠合部位.该矿床形成于131.5~127.5Ma,是大陆内部构造-岩浆活化的产物,成矿系统发育于早白垩世初期华北及中国东部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背景下.太平沟钼矿的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黄铁矿-辉钼矿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特征.石英中发育水溶液型、含/富CO_2型和含子矿物型流体包裹体,子矿物包括石盐、黄铜矿等,但晚阶段仅发育水溶液型包裹体.成矿早、中、晚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20~390℃、240~320℃和140~200℃,盐度变化为从>66.8 wt%NaCl eqv.、2.4 wt%~33.8 wt% NaCl eqv.到<10 wt%NaCl eqv..流体系统由早阶段的高温、高盐度、富CO_2的岩浆热液,经流体沸腾、CO_2逸失、温度降低等过程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演化为晚阶段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大气降水热液.  相似文献   

4.
舒启海  蒋林  赖勇  鲁颖淮 《岩石学报》2009,25(10):2601-2614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敖仑花铜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拉沐伦钼矿带,是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对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129.4±3.4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根据成矿中的流体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以发育石英-黄铁矿脉为标志,中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以发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为标志.这两个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30~430℃和250~350℃,盐度分别为1.06~>58.41 wt%NaCl eqv和0.88wt%~48.21 wt%NaCl eqv,两个阶段均为多种类型包裹体密切共生,均一温度接近而盐度相差悬殊,且两个阶段的包裹体均一方式多样,这些特征指示了这两个阶段的流体皆发生过沸腾作用.晚阶段以发育石英-碳酸盐细脉为标志,只有少量黄铁矿沉淀,该阶段仅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70℃,盐度低,范围为0.71 wt%~8.41 wt%NaCl eqv.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早、中阶段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为H_2O和CO_2,而晚阶段气相中只含H_2O.总体来看,初始流体可能直接来自岩浆房中岩浆流体的上涌,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和富CO_2等特点,在430℃和350℃时流体发生了两次沸腾作用,致使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流体氧逸度降低,CO_2逃逸,到了晚期,流体包裹体中基本不再含有子晶和CO_2.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军  武广  钟伟  朱明田 《岩石学报》2009,25(10):2631-2641
对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内花岗闪长岩中石英斑晶、硫化物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花岗闪长岩石英斑晶中的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为4320C,盐度在30.92 wt%~63.91 wt%NaCl eqv.之间,平均为52.96 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磁铁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23~424℃之间,盐度介于8.95 wt%~62.51 wt%NaCl eqv.之间;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33~441℃之间,盐度介于8.28 wt%~65.32 wt%NaCl eqv.之间;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温度主要介于124~140℃之间,盐度介于1.65 wt%~4.34 wt%NaCl eqv.之间.铁铜矿石均形成于高温、高盐度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在成矿晚期,由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了少量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以富Na、K、Ca、Cl-和CO~2_3-的高盐度流体为特征,主体属于NaCl-H_2O-CO_2-H_2S-CH_4体系.成矿流体在300~400℃区间内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和少量金属氧化物沉淀,沸腾作用对三矿沟铁铜矿床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南土门萤石脉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邓小华  糜梅  姚军明 《岩石学报》2009,25(10):2537-2549
河南方城土门萤石脉型钼矿床位于栾川断裂北侧的华熊地块东南部.矿体呈断续的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外接触带,赋矿构造为大理岩与片岩之间的层间断层.矿石主要由萤石、硫化物和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显示了4阶段矿化:分别以白色萤石(Ⅰ阶段)、紫色萤石-辉钼矿(Ⅱ阶段)、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以及碳酸盐(Ⅳ阶段)为标志.各阶段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4类:NaCl-H_2O型(W类)、CO_2-H_2O-NaCl型(C类)、纯CO_2型(PC类)及含子晶包裹体(S类).冷热台测试显示,Ⅰ阶段均一温度为300~420℃,峰值为360~410℃,Ⅱ阶段均一温度180~380℃,峰值为220~300℃;Ⅰ阶段流体盐度高达49.68 wt% NaCl eqv.,Ⅱ阶段则不高于13.07 wt%NaCl eqv..从早到晚,W类包裹体平均密度由0.88g/cm~3减小到0.84g/cm~3,C类包裹体CO_2的平均密度由0.66g/cm~3增高到0.82g/cm~3.总体来说,土门萤石-钼矿床形成于中高温、高盐度、富CO_2和F的流体系统,成因上归属于大陆背景的浆控脉状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杨永飞  李诺  倪智勇 《岩石学报》2009,25(11):2983-2993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形成于燕山期大陆碰撞体制.矿体产出于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内外接触带.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组合、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组合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早、中阶段石英中可见纯CO_2包裹体(PC型)、CO_2-H_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但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C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70℃,盐度为5.68~11.05 wt%NaCl.eqv;中阶段C型和W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70~270℃,盐度为5.14~12.63 wt%NaCl.eqv.早、中阶段石英中见S型包裹体,加热过程中子矿物不溶.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10~1900C,盐度介于7.17%~11.22 wt%NaCl.eqv之间.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143~243MPa和22~115MPa,推测成矿深度约为2.2~8.1km.金堆城钼矿的成矿流体以富CO_2、贫Cl~-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河南嵩县纸房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邓小华  李文博  李诺  糜梅  张颖 《岩石学报》2008,24(9):2133-2148
河南嵩县纸房钼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北部的熊耳地体,矿体以石英脉形式产于熊耳群火山岩,并受熊耳地体南边界断裂马超营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标志,早阶段石英脉或矿物组合遭受了构造变形和角砾岩化。早、中阶段的石英中可见CO2-H2O型、NaCl-H2O型及含子晶型等3类流体包裹体,而晚阶段碳酸盐只发育NaCl-H2O型包裹体。早、中、晚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467—380℃、360—250℃和240~137℃,从早到晚逐渐降低;早、中、晚3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盐度分别为0.18%~13.13%NaCl.eqv、0.01%~20.70%NaCl.eqv和0.35%~12.85%NaCl.eqv,早、中阶段含子晶包裹体的盐度为28.04%~31.35%NaCl.eqv。早阶段含子晶包裹体系捕获的不饱和溶液,中阶段含子晶包裹体既捕获自过饱和溶液,也捕获自不饱和溶液。早、中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集中在180—220MPa和40~80MPa两个范围,表明成矿流体是在6km~8km深处交替于静岩和静水压力体系之间的流体系统;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为50~80MPa,代表张性构造内充填的静水压力流体。静岩和静水压体系之间的振荡性交替现象,与针对造山型金矿建立的断层阀模型吻合,是振荡性流体沸腾或同震愈合-破裂的结果。沸腾导致的CO2等挥发组分的逃逸使流体浓缩甚至过饱和,增高了流体的pH值和还原性,促进辉钼矿等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总之,纸房钼矿床是陆陆碰撞体制发育的造山型成矿系统。考虑到早、中阶段石英中多数流体包裹体均一至气相,预测现行勘探深度之下具有较大的寻找高品位钼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体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等构成的火山通道相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内外。矿床从中心向外发育典型的热液蚀变分带: 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根据矿物组合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绢云母+ 黄铜矿± 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乌山斑岩铜钼矿床发育L 型富液相包裹体、V 型富气相包裹体、S 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以及PG 型纯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斑晶和早阶段石英内水溶液包裹体除H2O 外,多数含CO2,少数还含有 CH4,C4H6 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铜矿; 中阶段石英内只有少量V 型包裹体含CO2,多数只有H2O,S 型包裹体中子矿物有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再含有赤铁矿; 而晚阶段石英内包裹体只含H2O。成矿流体由H2O--CO2 --NaCl 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 体系。成矿早、中、晚3 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40℃ ~ 460℃,240℃ ~ 360℃和120℃ ~ 240℃; 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5. 32 ~ 53. 26 wt% NaCl. eqv,1. 65 ~ 41. 58 wt% NaCl. eqv 和0. 66 ~ 14. 05 wt% NaCl. eqv。初始流体是直接从浅部结晶冷凝的岩浆熔体中出熔的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普遍共生,流体的沸腾可能是早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中--晚阶段天水的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钼矿床,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杂岩体及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内,其中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岔路口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花岗斑岩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 ~ 440℃和470~510℃两个温度区间,盐度分别介于0.7% ~ 53.7% NaCl eqv和6.2%~61.3% NaCl eqv两个区间;成矿早阶段钾长石-石英-磁铁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20~440℃、盐度介于4.2% ~ 52.3%NaCl eqv;成矿中阶段石英-辉钼矿脉和角砾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60~410℃、盐度介于0.4%~52.3% NaCleqv;成矿晚阶段石英-萤石-方铅矿-闪锌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170~320℃、盐度介于0.5% ~ 11.1% NaCleqv.成矿流体具高温、高盐度及高氧逸度的特征,总体上属于富F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流体的δ 18Ow值为-4.5‰~3.2‰,δDw值为-138‰~-122‰,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雨水的混合流体.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9‰~+3.6‰,均值为+1.6‰,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1.
邵建波 《世界地质》2014,33(4):793-807
季德屯和大石河钼矿是吉林中东部新发现的两个大型钼矿。季德屯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WL)、富气相(WG)和含CO2相(C型)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4.8~7.5(wt%,Na Cl)、均一温度为240℃~320℃、成矿压力为73.6~75.5 MPa;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相(WL)包裹体,包裹体平均盐度为4.5~7.5(wt%,Na Cl)、均一温度为150℃~180℃、成矿压力为43.1~45.1 MPa。大石河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WL)和含CO2相(C型)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3.0~6.0(wt%,Na Cl)、均一温度为180℃~330℃、成矿压力为86.4~91.6 MPa;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两相(WL)包裹体,盐度为1.0~4.0(wt%,Na Cl)、均一温度为160℃~220℃、成矿压力为46.8~48.8 MP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确定季德屯钼矿矿床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脉状钼矿床,大石河钼矿矿床类型为造山型脉状钼矿床。  相似文献   

12.
对东秦岭-大别山5个特大型钼矿床成矿母岩地质特征研究认为:①钼矿床成矿母岩为钾长花岗斑岩,岩石中钾长石、石英斑晶均为高温矿物,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②钼矿床受成矿母岩严格控制,而成矿母岩体则受花岗岩基的控制,三者在空间上关系密切,成矿母岩限制在花岗岩基外接触带10 km范围内;③岩体为复式小岩体,出露面积均小于0.12 km2;④成矿母岩均为强酸性岩石,全部为高酸、高钾、高碱及低镁铝的钙碱性系列的超浅成侵入岩,岩体侵位深度<3 km;⑤成矿母岩微量元素中主成矿元素Mo>10×10-6时易成矿,Mo>50×10-6时易形成大-特大型钼矿床;⑥岩体成岩时代90~165 Ma.  相似文献   

13.
邓小华  姚军明  李晶  刘国飞 《岩石学报》2011,27(5):1439-1452
河南西峡县石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北坡的二郎坪地体内,包含斑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独立的钼矿化,前者呈透镜状产于岩体内,后者呈脉状沿花岗岩裂隙充填。斑岩型钼矿化由花岗岩全岩矿化所致,矿物组合以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钛铁矿-金红石为标志;石英脉型钼矿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铋矿和石英-碳酸盐为标志。斑岩型钼矿化石英中发育CO2-H2O型、NaCl-H2O型包裹体以及含子晶包裹体,石英脉型钼矿化早阶段以CO2-H2O型和NaCl-H2O型包裹体为主,中晚阶段仅见NaCl-H2O型包裹体,无矿石英脉包含CO2-H2O型和NaCl-H2O型包裹体。斑岩型钼矿化捕获了H2O-CO2-NaCl体系的初始流体,其温度集中于270~400℃,盐度为4%~13% NaCleqv,流体压力为32~155MPa,对应深度为1.1~5.4km。石英脉型钼矿化早阶段流体为H2O-CO2-NaCl体系,温度集中于240~330℃,盐度集中于2%~10% NaCleqv,压力为14~46MPa和101~153MPa,对应成矿深度3.5~4.6km;中阶段温度降为170~290℃,盐度降为2%~8% NaCleqv;晚阶段均一温度继续降至150~200℃,盐度为1%~6% NaCleqv。石英脉型钼矿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盐度随均一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指示高温、高盐度、富CO2的岩浆热液与晚阶段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导致了钼金属的沉淀。矿区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09.8±4.1Ma, 本次研究获得的6件斑岩型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109.0±1.7Ma,石英脉型钼矿化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107.1±0.6Ma,略晚于斑岩型钼矿化,与区内燕山晚期的岩浆作用近同时形成,指示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的岩浆作用有关,为与侵入岩有关的钼矿床。  相似文献   

14.
高剑峰  凌洪飞  赵葵东 《地球学报》2005,26(Z1):203-204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太古代地球大气中缺氧,到2400~1800Ma的时候,大气中的氧含量有了巨大的增长,大气已经处于氧化环境(Canfied 等,2000;Kasting,2001)。然而海洋从还原状态转变到以氧化为主的时间还有很大的争论(Amold等,2004;Siebert 等,2005)。Mo 元素在氧化条件下主要呈稳定的溶解态 MoO42-形式存在,故在现代氧化海洋中 Mo 有很长的存留时间(0.8 Ma;Morford 等,1999),但在还原条件下特别是在有 H2S 存在的条件下,Mo 呈硫化物形式迅速沉淀。因此,Mo 元素能够很灵敏地反映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Emerson 等,1991;Crusius 等,1996;Helz等,1996;Morford 等,1999)。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Mo 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可达0.2‰(Wieser等,2003;2005;Arnold 等,2004)。现代大洋海水的 Mo 具有均一的同位素组成,δ97Mo/95Mo 值为(1.56±0.13)‰。海洋沉积环境依据氧化还原状态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氧化部分、缺氧部分和还原部分。氧化部分的代表样品为铁锰结壳,铁锰结壳吸附的 Mo 的δ97Mo/95Mo 值为(-0.47±18)‰,与海水溶解的 Mo 同位素[(1.56±0.13)‰]之间存在稳定的、很大的同位素分馏;还原部分的代表为现在黑海沉积物,δ97Mo/95Mo 值为(1.28±0.42)‰,还原性沉积样品 Mo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与还原程度有关,强还原条件下(存在游离 H2S),进入海水的 Mo 几乎全部沉淀,其 Mo 同位素组成与海水的相接近,弱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与海水 Mo 同位素有一定的分馏。因此,可以用其来推测古海水 Mo 同位素的变化;缺氧环境的样品比较复杂,其δ97Mo/95Mo 同位素值约为介于海水值和大陆岩石样品值之间。在地质历史上某个时期,随着海洋的氧化δ97Mo/95Mo 值升高。虽然有研究者尝试用二元模型来研究中元古代的海洋(Arnold 等,2004),但是,目前 Mo 同位素的测试精度以及样品性质决定了仅仅使用 Mo 同位素进行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还存在很大困难,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最近有研究者(Sibert 等,2005)在进行 Mo 同位素研究的同时,测定了样品的 Mo 含量,对于揭示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在太古代的黑色页岩等样品中,Mo 的含量范围 为(0.62~6.01)×10-6,但大多数样品都低于3.5×10-6,δ97Mo/95 Mo 值为(-0.14~+0.60)‰;早元古代的黑色页岩样品中 Mo 含量范围为(0.56~3.72)×10-6,δ97Mo/95 Mo 值为(-0.22~+0.40)‰;1700 Ma 的黑色页岩样品 Mo 含量突然增大到(42~52)×10-6,δ97Mo/95 Mo 值为(+0.4~+0.6)‰;1400 Ma 的黑色页岩样品中 Mo 含量为(11~60)×10-6,δ97Mo/95 Mo 值为(+0.3~+0.6)‰;现在黑海的海相页岩中的 Mo 含量为(1~127)×10-6,δ97Mo/95 Mo 值为(1.14±0.08)‰ 至 (1.52±0.23)‰ (Arnold 等,2004)。从以上 Mo 含量及同位素的分析可邮(图1),早元古代样品的 Mo 含量及同位素特征与太古代的样品类似,既没有 Mo 元素的富集,也没有产生明显的 Mo 同位素分馏,推测在早元古代的时候,海洋还基本处于还原状态,到1700Ma 左右时,由于空气已经处于氧化状态,所以大陆风化过程中,氧化态 Mo 开始大量进入海洋中,此时海洋也已经不是大面积处于还原状态,其中的 Mo 含量已经升高,可是局部沉积的黑色页岩提供充足的 Mo,因此此后沉积的黑色页岩中 Mo 的含量明显升高,当然,沉积速率也会影响黑色页岩 Mo 含量,但这是相对次级的因素;与此同时,海洋中开始出现铁锰氧化物等氧化性沉积物,它们携带轻 Mo 同位素从海水中沉淀出来,导致海水中的 Mo 同位素变重,δ97Mo/95 Mo 值升高,并且这种升高趋势持续今。由此,可以推断,大气氧化主要发生在1700Ma 以前,而海洋氧化似乎是一个从1700Ma 或1400Ma 至今的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比色法测定矿石中的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石中测定钼,用磷酸盐对钼-硫氰酸盐红色络合物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是在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钼资源量(331)+(332)+(333)约503 474.66 t,矿石平均品位0.115%.矿床的形成与隐伏斑状花岗岩体有关,矿化的主要载体是以石英脉、钾长石脉为主的各种脉体,即该矿床兼具斑岩型及脉型矿床的特征.通过对含矿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初步确定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97~390℃,成矿压力为531.04×105~752.10×105 Pa,成矿深度为1.68~2.39 km,成矿流体为富含多种气态组分的低盐度流体;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浅成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白山钼矿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东段,是新疆极具代表性的大型-超大型斑岩钼矿.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脉体发育顺序依次为:早期石英-钾长石脉、石英-钾长石-辉钼矿脉、石英-辉钼矿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和晚期石英-碳酸盐-萤石脉.早期石英-钾长石脉中主要发育纯CH4包裹体(PC型)、CH4-H2O型包裹体(C1型)和水溶液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集中在320 ~420℃,盐度为1.98% ~ 8.79% NaCleqv;石英-钾长石-辉钼矿脉中发育含子晶包裹体(S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60~ 400℃,盐度为1.49%~8.65% NaCleqv;石英-辉钼矿脉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发育W型、S型和CO2-H2O型包裹体(C2型),均一温度分别为200~ 240℃和140 ~ 240℃,盐度分别为2.14% ~8.10% NaCleqv和0.33%~ 10.22% NaCleqv,不包括不熔子矿物的贡献;晚期石英-碳酸盐-萤石脉只发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明显下降,分别为100~ 160℃和0.17%~4.86% NaCleqv.估算的石英-钾长石脉体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形成压力分别为105 ~ 221 MPa和15 ~ 285MPa.成矿流体由高温、富碳质、还原的岩浆流体向低温、低盐度、贫碳质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成矿阶段温度下降,早期流体中的CH4还原HMoO4-的高价钼,从而形成辉钼矿,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黑山钼矿床位于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成矿带南段,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内。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型),偶见含CO2包裹体。成矿早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W型、S型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8~443 ℃,盐度(w(NaCl))为2.9%~49.8%,流体密度为0.5~1.2 g·cm-3;主成矿阶段含矿石英脉中发育W型、S型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子矿物为石盐和金属硫化物,均一温度为197~398 ℃,盐度为1.6%~43.9%,流体密度为0.5~1.1 g·cm-3;成矿晚阶段仅见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为171~301 ℃、盐度为1.6%~19.8%,流体密度为0.6~0.9 g·cm-3。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压力范围为30~100 MPa,成矿深度约为4 km。成矿阶段早期流体沸腾作用和晚期流体混合作用是金属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东沟超大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杨永飞  李诺  王莉娟 《岩石学报》2011,27(5):1453-1466
河南省东沟钼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新发现的燕山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预测在先,勘查突破在后的成功范例。该矿床的形成与东沟A型花岗斑岩有关,矿体产于斑岩体外接触带的熊耳群火山岩中。以岩体为中心发育典型的斑岩蚀变分带,由内到外依次是钾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组合、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组合和石英-碳酸盐-萤石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早、中阶段热液石英中发育CO2-H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但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C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80~550℃,盐度为7.70%~18.28% NaCleqv;S型包裹体中常见石盐、黄铜矿、方解石和未知透明子矿物,其均一温度范围为318~516℃,加热过程中除石盐外其他子矿物不熔;不包括不熔子矿物的贡献,该类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2.85%~17.87 和35.55%~47.67% NaCleqv。中阶段C型和W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60~410℃,盐度为4.62%~18.28% NaCleqv;除不熔子矿物外,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7~436℃,盐度变化于7.45%~19.30% NaCleqv和31.71%~49.22% NaCleqv。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25~225℃,盐度介于0.5%~7.25% NaCleqv之间。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63~117MPa和12~67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4.7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高温、富CO2的岩浆热液演化为晚阶段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这种高温、富CO2的岩浆热液可视为大陆内部体制斑岩成矿系统的标志性特征,以区别于岩浆弧区同类矿床高温、贫CO2的岩浆热液。通过对比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典型斑岩成矿系统,认为成矿流体中CO2等挥发组分的含量和围岩性质(化学成分、结晶程度、抗剪抗压程度等)是控制矿体空间定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