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般认为滩角是近岸带泥沙、水动力和地形耦合作用的产物,对近岸带特别是碎波带和冲流带的动力变化响应迅速,还可以反映海滩状态,但具体的成因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释.首先详细介绍了关于滩角成因的争论以及自组织机制理论,其中驻立边缘波假说和自组织机制假说是最为认同的两种滩角成因假说.基于WERNER(1993)提出的滩角形成的自组织机制假说,建立包含冲流动力、泥沙输运和地形演变的滩角形成和发育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修正了以前研究中的坡度参数表达式和水动力输入方式.经过200个冲流循环的数值模拟,原来平直的滩面上形成了明显的滩角形态,滩角间距约为5.5~6.0 m,520个循环周期后,滩角形态基本上达到稳定状态.对模拟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得到的滩角形态比先前的研究结果更接近天然状态下的滩角;(2)随机的水质点冲流运动使海滩地形呈无规律变化,但通过动力、泥沙、地形之间的反馈过程逐渐形成了滩角地形;(3)滩角形成过程中,海滩基本上处于堆积过程中.开始堆积速度较快,当滩角形态达到准平衡状态时(大约300个循环后),海滩体积增速变慢,并逐渐地达到稳定状态,海滩体积变化呈现小的波动调整;(4)模拟得到的有效冲流距离(S)和滩角间距(λ),满足滩角自组织机制假说的基本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滩角是在海滩泥沙、地形与波、流的自组织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堆积地形.自组织理论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和研究海岸带现象与过程提供一扇窗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滩角是海滩上很有意思的一种地形,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现在关于滩角的争论还很多,笔者主要对滩角成因和地形动力特征以及滩角与海滩状态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滩角这一特殊海滩地形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滩角地形的详细观测,研究了滩角在常浪条件下的调整和变动过程.通过对地形动力要素和滩角地形变化过程的详细分析,认为 Masselink 等提出的碎波相似参数ξ和用ε(S/λ)2 建立的滩角地形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常浪条件下滩角的调整变动过程.通过对比,初步认为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滩角凸部和凹部的蚀积速率差异,可以引起滩角的消亡或发育.利用 EOF 分析方法能把滩角的主要变化过程分离出来:滩角在常浪条件下的变动主要含有沙坝运动过程、冲流变化过程和波浪变化过程等 3 个过程,占数据方差的 99 % 以上;凸部的顶点是凸部形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凹部的形态变化表现出一种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洋底虽然有大规模的洋底高原和大量大大小小的海山,但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海隆不管在构造位置上,还是在理解洋底高原成因所特有的重要证据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太平洋各隆起形成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对Shatsky海隆的形成有3种主要假说:(1)地幔柱头假说;(2)洋中脊假说;(3)陨星撞击假说.这些假说...  相似文献   

5.
滩角是海滩上由波浪作用形成的一种变化极为复杂的韵律地形,与海滩状态有显著的关系。通过对滩角地形的详细观测,研究了滩角在常浪条件下的调整和变动过程。通过对地形动力要素和滩角地形变化过程的详细分析,认为Masselink等提出的碎波相似参数ξ和用ε(S/λ)2建立的滩角地形模式能较好的反映常浪条件下滩角的调整变动过程。通过对比,初步认为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对海滩冲流带内的流与泥沙输运的计算机模拟表明,一个将局部流加速与沿岸水面梯度结合的模型足以形成均匀间距的滩角。模拟的滩角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与观测的自然滩角状况吻合良好。模型中的自组织机制与一个已被接受的孤立波模型不同,在孤立波模型中沿岸孤立波产生规则的侵蚀和淤积模式从而形成滩角。由于这两个模型给出类似的预测,目前所具有的观测数据不足以将它们区分开。  相似文献   

7.
对海滩冲流带内的流与泥沙输运的计算机模拟表明,一个将局部流加速与沿岸水面梯度结合的模型足以形成均匀间距的滩角。模拟的滩角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条件与观测的自然滩角状况吻合良好。模型中的自组织机制与一个巳被接受的孤立波模型不同,在孤立波模型中沿岸孤立波产生规则的淤积模式从而形成滩角。由于这两个模型给出类似的预测,目前所具有的观测数据不足以将它们分开。  相似文献   

8.
海山区浮游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本文综述了海山浮游生态学研究的现状。海山是大洋中常见的地形单元,在有的海山附近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比周围大洋中要多,针对这些鱼类和底栖生物的饵料来源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海山区特殊的物理环境导致初级生产力较高(经典假说),第二种假说认为海山区的饵料不是本地生产的,地形和流场使得外来的浮游生物在海山区富集或通量加大(外来营养补充假说),第三种假说认为海山上部的颗粒有机物营养较高,是鱼类和底栖生物的营养来源之一(颗粒有机物补充假说)。对海山浮游生态学的研究基本围绕这几个假说进行。目前只在9座海山进行了浮游生态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单个假说并不能解释海山附近鱼类生物量较大的现象,海山鱼类和底栖生物的营养来源可能有很多,这些假说阐述的机制并不互相矛盾,海山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也比原来想象的复杂得多。已有研究都是针对其中某个假说进行验证研究,建议我国即将进行的海山浮游生态学研究针对三种假说进行海上调查,以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借用河流水力学顺直河道中有两个次生横向环流的假说来解释潮流沙脊的成因,水槽实验和实际观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正是这一次生的纵轴横向环流(即螺旋流)将泥沙从沟槽带向脊顶,建造了大致与潮流方向平行的潮流沙脊.根据底质粒度成份和分布特点.可分为粗底质沙脊和细底质沙脊两类.前者组成物质偏粗,底质分布为脊细槽粗,后者组成物质偏细,底质分布为脊粗槽细.这是因为影响颗粒起动流速的主导因素不同,前者以重力为主,后者以颗粒间粘结力为主.它们都反映沟槽中流速大于脊顶处流速.  相似文献   

10.
潮流沙脊的水力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借用河流水力学顺直河道中有两个次生横向环流的假说来解释潮流沙脊的成因,水槽实验和实际观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正是这一次生的纵轴横向环流(即螺旋流)将泥沙从沟槽带向脊顶,建造了大致与潮流方向平行的潮流沙脊。根据底质粒度成份和分布特点,可分为粗底质沙脊和细底质沙脊两类。前者组成物质偏粗,底质分布为脊细槽粗,后者组成物质偏细,底质分布为脊粗槽细。这是因为影响颗粒起动流速的主导因素不同,前者以重力为主,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