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表明,地面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与其在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力学性质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研究深部地球物理问题,必须讨论深部岩石介质在相应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力学和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华北地区壳内低速高导层(体)成因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平 《中国地震》1997,13(3):223-231
依据高温高压下华北地区地壳主要岩石的物理性质-波速,电性测定的结果,提出了华北地区低速高导层可能的成因模式以及不同模式的适应范围。认为;碳酸盐岩在深部一定温度,压力和氧逸度条件下碳的析出会导致高导层体的出现;深部韧性剪切带组成矿物的定向排列,可使岩石的波速,电生产生各向异性行为,导致低速高导层的产生;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石中含水矿物的脱水作用会导致上,中地壳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突变,这可能是该地区低速  相似文献   

3.
依据高温高压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 附近区域不同深度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性质及破坏失稳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一次应力加载循环中,发生破坏的部位随时间具有向深部下迁的趋势。考虑到深度温压条件下岩石的渐进式破坏行为及突发失稳,对主震前震中附近区域小地震活动的增强、平静、活化等现象,以及b值等时间序列参数变化的可能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并简单讨论了两类平静和两类b值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温高压下岩石波速与地壳深部的物质组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高温高压下岩石波速实验资料的综合研究得出:岩石波速及速度各向异性可用于确定地壳深部各层的组成和界面性质;岩石波速随构造环境而变化;同一波速层由成分和成因上不同的岩石组合而成利用统计分析后的高温高压波速数据,建立了42组ρ-Vp(密度-速度)关系式及深部岩石判别图解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为了促进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及实验研究等成果资料的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开展不同专业之间的自由讨论,子84年11月16日召开了“强震构造背景的浅表与深部差异”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地质、构造地质、深源岩石、深部探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6.
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讨会会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构造物理、岩石物理领域的实验、理论、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石油大学(华东)、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  相似文献   

8.
介绍“3 GPa固体传压三轴流变仪”的结构、性能及其实验方法与用途,阐述在此设备上进行的关于深部(上地幔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流变特性的实验以及岩石蠕变.应力松驰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的分支学科,它以固体地球介质(材料)的变形行为和机制为研究对象,与一般变形固体力学相比较,具有高温、高压、强约束、宽时域、大变形、以及固-液相互作用、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并存等特点。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是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特殊性,运用破裂学、摩擦学和流变学的研究成果,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酝酿和积累,大致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岩石破裂、摩质力学  相似文献   

10.
序言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5届构造物理学讨论会暨第3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992年12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的重、磁场特征、对研究区域的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了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布与计算,计算了研究了海域重,磁资料的1-4阶小波变换逼近、细节、根据分析与计算可知,在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域,重、磁异常的主要特征没有内陆盆地那样明显,但盆地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均位于异常相对缓变区,在盆地内部有时有局部异常的圈闭及剧变区,但总的特征为缓变的,而周边区域多为相对剧变区,但也存在局部区域的缓变, 、磁场特征表明,盆地基底相对盆地周边区域主要由密度较大,磁性中的岩石组成,因此盆地中部以高正磁异常为主,布格重力异常 对周边地区高,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的重力场的主要走向为NNE向,局部重力异常较为平缓,磁异常走向没有重力异常明显,但主要也为NNE向,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的地质构造为大陆架构造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西区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海域重、磁资料的1阶小波细节、4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分析与计算可知,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以北西低的负值,东南高的正值为特征。在东部及东南部异常等值线走向为北东;西部异常等值线以北西走向为特征;西北地区异常以北东东、北东走向的局部等值线圈闭为特征。磁场的展布十分复杂,按磁异常的变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变化区,即磁异常平静区、剧变区及缓变区。磁异常的平静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即莺歌海盆地所在位置,这一带磁异常等值线极为稀疏,异常值为负背景异常。剧变区位于海南岛,该地区的磁异常变化极为剧烈,异常特征以局部小圈闭为特征,等值线分布密集。磁异常的平缓区位于平静区及剧变区之外的其它地区。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的磁异常具有此特征。根据重、磁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穿越南海地学断面的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计算表明南海陆架盆地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2-33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有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磁性底界面厚度在17-24km之间变化,其中在莺歌海盆地较深,在海南岛地区磁性界面较浅。  相似文献   

13.
The ages of reversal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have been dated accurately back to 3.4 m.y. ago. Between this time and the age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dates for reversals have been calculated assuming a constant rate of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 The presence of thick piles of lava flows in Iceland allows us to produce independent evidence for the ages of reversals back to 13.0 m.y. B.P. Because of the extreme regularity of extrusion of these lava flows, the measurement of their magnetic polarity allows us to correlate the lava flows which were extruded during the polarity intervals associated with sea-floor spreading anomalies. The measurement of many K-Ar ages on these lava flows also allows us to compare the ages of reversals assumed by the linear interpolation between the ages of 3.4 m.y. and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at 66.5 m.y., with those suggested by the radiometric dates. We find that in general the assumption of constant spreading has been a good one, but suggest a small change in the ages of reversals, amounting to an increase of about 0.27 m.y. in ages of reversals between 8.5 and 13.0 m.y. ago.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腹部实质性器官损伤的CT表现的认识水平,方法:56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腹部外伤患者,男43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年龄23.2岁,全部行中上腹部CT平扫。结果:56例中,脾挫裂伤23例,脾包膜下血肿5例,脾内血肿4例;肝挫裂伤并包膜下血肿4例,肝内血肿3例:肝脾破裂并包膜下血肿5例,肾挫裂伤2例,肾包膜下血肿3例,肾内血肿3例,胰腺挫伤1例,肾上腺挫伤2例。结论:CT平均对腹部实质性器官的损伤有重要作用,肝实质局限性受压是包膜下血肿与腹腔积血的较为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项、底界面,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态模拟,模拟表明,四川盆地在65Ma以后,属于稳定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一个研究小地震机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地震台网的不断增密,区域地震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所面对的资料是大量小地震。此外,在任何一个地震序列中,小地震的数量总比大地震多得多。因此研究小地震的机制非常必要。本文试图给出一个研究小地震机制的方法。此方法采用双力偶点源模型,通过三个变角来确定应力主轴的取向。为了求解三个变角,利用四个地震台初动振幅的相互比值建立了三个方程。此方法要求至少有四个地震台,而每个台只要有一个分向的良好记录即可。对地震仪的特性提出了要求,对地面影响和此方法的震级限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The discrimination of significant earthquake precursors from background noise is treated as a multistep problem of pattern recognition.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lium-content recorded in short time intervals are used as informative parameters. The set of calculated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estimations of the mean, the variance, and the results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ed time series. The selection of significant parameters and the rigorous estimations of time shifts between geochemical and seismic series are carried out by analyzing their cross-covariance function.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most in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 hydrothermal system are related to the dynamic fluctuations of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The final phase of prediction i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method of statistical discovery of images. A method of earthquake-time prediction is suggested. By using this method, we may determine the 10-day interval during which an earthquake may occur two months in advance. The prediction may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sampling and by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analytical measurements, both of which can be achieved by automation of monitoring devices. Deployment of uniform monitoring networks is needed in regio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rediction tasks.  相似文献   

18.
应用重力资源估算东海冲绳海槽地壳厚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东海地区的重力资源,并参考在该地区进行的地震测深结果,应用线性公式估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研究区地壳结构特征,根据与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的对比,指出东海大陆架地区应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对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指出冲绳海槽应该为东海大陆架的自然终结。  相似文献   

19.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的分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2004年7月17日梅梁湾16个采样点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利用基于光谱标准的方法,将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分离成藻类和非藻类颗粒物两种,并将其中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与通过甲醇浸泡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甲醇浸泡提取法对藻类、非藻类吸收系数的分离,当非藻类颗粒物浓度较高时,所得的藻类吸收系数呈现出较明显的非藻类颗粒物的特征,造成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有所放大,且在短波段处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基于光谱标准的模拟法能较好地将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从总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中分离出来,与甲醇浸泡法相比,藻类颗粒物在440、675 nm吸收峰处的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的浓度相关性(R3)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分别由原来的0.66、0.75提高到了0.8964和0.8401;就甲醇浸泡法而言,总悬浮物吸收系数的谱形状对藻类吸收系数的放大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当其越接近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特征时,则色素提取法造成的误差越小,相反,当其越接近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特征时,则甲醇浸泡法造成的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20.
汞观测中干扰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明  朱方保 《地震》1994,(1):79-87
本文通过实验及机理的分析研究表明:1.测汞仪气路中硅胶管对汞的的吸附水平受其本身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吸附汞的能力下降,释放其吸附汞的速度加快。在一定的温度下,硅胶管存在一个管内吸附汞与通过其中的气体中汞的释放和吸附的平衡;2.观测室温度的变化,除通过影响仪器气路(如硅胶管等)的温度百而影响观测结果外,主要是影响观测测室内壁汞进入空气的量,而影响空气汞本底,严重时可引起本底值值发生数十位的变化;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