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1,(2):6-7
第二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进展顺利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工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1,(2):6-6
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9,(3):F0003-F0003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5.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0,(10):F0003-F0003
10月2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在西宁共同举行“中国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碑捐赠交接仪式。青海省人民政府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昆仑玉碑捐赠给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与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交换了昆仑玉碑交接证书,并为昆仑玉碑揭幕。国家海洋局决定委派即将出征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将此昆仑玉碑运往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放置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永久矗寺。  相似文献   

6.
一月 2010年1月,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昆仑站题写了站名。胡锦涛主席为中国南极昆仑站题写站名,不仅是对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7.
<正>一月2010年1月,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昆仑站题写了站名。胡锦涛主席为中国南极昆仑站题写站名,不仅是对我  相似文献   

8.
思源 《海洋世界》2008,(10):20-23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站的建设参考了我国已有的长城站、中山站的建设,特别增加了中继站。因此,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区、科研区、后勤区、冰芯钻探区、应急保障区、中继站、站区工程作业和运输专用机械交通设备等。南极内陆站的建设规模主要根据科考队员的人数、科考内容及特殊的建设方式(主要是集装箱式建筑)确定的,总建筑面积556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杨威 《海洋世界》2006,(4):42-46
走进中山,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里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6℃,连续极昼时间54天,连续极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秒。虽然…  相似文献   

10.
一月 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设成功。1月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卫星网络通讯系统也即将建成,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南极两站接通互联网、电话通讯和科考数据实时传输等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8,(8):6-6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国家海洋局7月16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为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征集站名。  相似文献   

1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2):92-98
<正>一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设成功。1月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卫星网络通讯系统也即将建成,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南极两站接通互联网、电话通讯和科考数据实时传输等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成员40名,来自全国各单位,提出了80多个科考项目,包括天文、高层物理、气象、水文、生物、冰川、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测绘和通讯等十多个学科。这是我国派往南极的第一支多学科的考察队,目的旨在对长城站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二次队海洋地质与海洋测绘组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先兰、宋德康组成,任务是完成长城湾沉积和水深考察。  相似文献   

15.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时间12月22日15时25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泰山站机场。本次试飞成功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雪鹰601"第一次搭载并启用全部科考设备试飞,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航空科学调查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次飞机进行昆仑站试飞返程时需要经停泰山站获得地面保障支持,此次试飞是机组熟悉泰山站机场、保证昆仑站试飞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是在为下一步试飞昆仑站做  相似文献   

17.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科考工作进一步深入,南极地区不同机型的各类飞行活动将日益增多。开展南极航空气象服务是确保飞行安全,提高科考效率的迫切需求。南极冰雪高原的地形复杂,天气多变且局地性强,但是航路和场站的气象资料积累很少,航空气象服务的困难较大。本文对南极中山站地区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天气现象,中山站地区的适航时间,天气条件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海洋世界》2011,(1):6-6
2010年12月1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3时),中国南极第27次考察队在内陆出发基地为昆仑站队队员们出发前往冰穹A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12月23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在南极内陆冰盖上成功布设了超低温自动气象站。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南极考察处日前发布的研究显示,他们的南极科考站6月份监测到南极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百万分之400(400PPM),意味着人类活动带来的碳排放上升已逐步影响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据南极考察处介绍,北半球人口相对密集,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不断推高碳排放量。相对来说,南半球人类活动较少,而南极洲更是人烟稀少,科学家此前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