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兰州新区自2012年8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区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从绿地/水面覆盖情况、道路通行能力、公园服务能力、居住适宜性分析等方面,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兰州新区建成区内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建设的深刻反思提出来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适于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人居环境,城市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出发,采用200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以城市人居环境相关内容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相应的排名,同时对排名结果做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并划分出4类人居环境,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第一次国情普查数据,融合经济社会数据,从城镇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状况、空间交通发展水平4个方面对江都区的城镇发展进行了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构建了城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实际评价。通过开展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对江都区的规划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进行监测与分析。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情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立项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陈云浩 《测绘学报》2001,30(3):282-282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本文在RS、GIS的支持下,侧重研究城市空间热环境与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动态演变描述体系以及城市热环境对城市降雨系统的影响.其主要工作如下: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各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改造上做了大量工作,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和交通条件,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素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城市在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一些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住宅小区尺度上的人居环境状况,以"天地图·宜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了10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宜兴市11个典型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11个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与样点相结合地分析,从广度和深度上为各样点人居环境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打造数字城市,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改善与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对广州南沙新区范围内居住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本文基于GIS缓冲区分析技术,以南沙新区的学校、医院、超市、公交站、地铁站、道路、公园等方面作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GIS叠置分析功能,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并将叠加成果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生成南沙新区居住适宜性综合评价专题图.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为城市规划、居民选址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交通状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的现状,本文从城乡交通网络覆盖情况和交通可达性两个角度,对金普新区的综合交通状况进行了客观、定量的分析,为了解金普新区的交通现状、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以及制订新区制度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探索科学的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框架,从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利用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2001~2010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确定土地利用的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权重,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比较协调、基本集约和比较可持续。因此,重庆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应当注重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地确定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从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研究区,利用地理国情数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城市规划资料,提取新区2010年、2012年、2015年、2017年4个年度的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数据。从数量变化、空间拓展热度、质心演变、分异特征等方面,定量分析2010年以来重庆两江新区职住空间格局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数量变化方面,新区职住空间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年均增速稳中略降,居住空间年均增速逐年提升;②空间格局上,职住空间差异较大,就业空间条带状分布明显,居住空间呈"两核多点"分布特征;③空间演化特征上,就业空间东拓北进趋势明显,居住空间中部、西部集约化发展;④职住平衡方面,新区职住空间偏离程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呈现职住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诱发了城市热的环境问题。探索城市热环境时空布局与变化特征,分析变化原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莞市为例,以1986—2017年间8个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通道算法对东莞市地表温度进行定量反演,分析东莞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莞市30多年的城市热环境主要表现为热岛的分布格局,由零散的点状分布逐渐发展成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带状分布;东莞市城镇/街道中心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村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1986—2017年东莞市的热岛比例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0.06上升到0.15,在2009年东莞市热岛效应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对合理规划东莞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爬虫获取的房屋众源地理数据为基础,以居住小区为研究单元,结合绿化率、容积率和物业费3项指标对各居住小区内部环境进行评价,利用GIS技术结合多组群分异指数D(m)和空间修正多组群分异指数SD(m)模型,研究武汉市的居住环境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武汉市居住环境评分在小区尺度上呈现出较强的自相关性,且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中心的湖泊周围。城市居住环境的空间分异现象受区域特征、地价、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武汉市中心城区、各辖区及3条环线之间的居住环境分异现象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小区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生活关系密切。面向城市小区环境综合分析模拟的需求,本文结合虚拟地理环境中虚拟场景和集成建模等概念,设计了可支撑分析模拟的城市小区场景数据组织方法。通过小区系统、小区系统要素和小区系统要素关系来对复杂小区环境信息进行对象化的描述,并按照层次化结构实现城市小区建模场景的组织。利用统一数据表达与交换模型UDX对小区系统-要素-关系中的数据内容进行统一的表达和存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城市小区建模场景对象;利用可扩展接口的方式,实现从城市小区建模场景中抽取符合分析模型需求的数据内容,由此支撑将不同地理分析模型与城市小区建模场景集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多源异构的城市小区环境数据,并可以便捷地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城市小区分析模型提供所需建模数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低,不能统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问题,本文对新区进行了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本文以5个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了重要程度较高,能客观反映开发区状况的12项指标,并利用熵权法对指标赋予权重;根据模糊变换原理以及最大隶属度原则,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使用Python构建模糊计算流程脚本,输入权重及各指标值,计算5个国家级新区的结果向量,并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了其对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从而得出结论:5个国家级新区中,1个新区处于集约利用,3个新区处于适度利用,1个新区处于轻度利用。本文采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深圳市特区一体化背景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综合影响力指数。考虑了道路类型及地形阻抗,在GIS软件支持下,利用Huff模型,进行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腹地划分及演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场强最大等值线与10 min OD时间成本等值线基本重合;城市腹地与行政区域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城市综合影响力的绝对优势及交通环境的改善,使得大鹏新区大部分区域成为罗湖区在深圳东海岸的腹地孤岛;特区一体化背景对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腹地变化影响显著,原特区的罗湖、福田和南山的城市腹地已形成相对稳定态势,但随着特区一体化推进,原特区外的宝安和龙岗两区逐步削弱了南山区、盐田区、罗湖区的腹地范围。  相似文献   

18.
正智慧城市并不只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政务信息化,其本质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加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实现更精准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当前人居环境营造的基本技术体系,也将从工程设计转移到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资源匹配以及对更丰富的空间场景的综合运营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公司强势进入城市智能化改造领域,并纷纷提出把用来存储和处理城市数据的"云"和"城市大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城市细胞和基层单位,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构建城市安全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于熵权-灰靶模型和GIS叠置分析技术进行社区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首先从灾害风险评估能力、救援与保障能力等6个方面构建起包含30个二级指标的社区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序列的影响空间和标准模式的构建、灰靶变换和靶心度分级,进行社区减灾能力分级评价。以苏州新区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区,借助于ArcMap10.2软件得到该区域的社区减灾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社区减灾能力总体上呈现东区较好,西区较弱,区域内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不平衡特征。研究区各街道和社区的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和灾害管理能力较好,工程防御能力总体分布不均衡,经济基础支撑能力、救援与保障能力、公众认知能力较差,说明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不足,今后应从单纯依赖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转变为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杜培军 《测绘学报》2003,32(1):94-94
本论文以空间信息技术在工矿区陆面演变监测与调控中的应用为主线 ,研究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 ,初步建立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工矿区陆面演变监控技术体系。工矿区陆面演变是以资源开采为原动力的、以地面塌陷及其诱发的人居环境问题为主要形态的生态环境损害现象 ,具有独特的形成机制 ,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明显 ,是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空间 (陆面形态 )与属性 (陆面覆盖 )信息变化是陆面演变的重要表现形式。空间信息获取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除传统的野外实地监测、模型预测方法外 ,数字摄影测量(DPS)、航空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