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山地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山地自然环境独特,具备山地灾害形成条件,因而山地灾害发育,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地灾害有了新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对山地灾害成因。分布特征,以及综合防治原则和方法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东坡和北坡的山地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贡嘎山区面积3819平方公里。北坡瓦斯沟及康定附近,东坡大渡河西岸及磨西河流域山崩、滑坡、泥石流、森林雪害等山地灾害严重,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在增长。有关各方应予以重视:凡上建设项目应有前期灾害研究课题,或山地灾害研究人员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3.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东川区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灾害信息源、各类数据的表达方式及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对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3S技术,在ARCVIEW的AVENUE开发语言支持下,集成各类数据,建立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最后讨论了该系统在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及灾害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 ,探讨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认为除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手段外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和经济手段 ,减轻人类活动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依赖 ,通过社会保障手段刺激社会信息的有效增殖来实现山地灾害与环境退化的防范与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山地学报》2005,23(5):549-549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和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和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7月26日~8月3日同时在云南东川召开。会议论文征集工作已经开始,论文摘要截止时间:2005年12月31日,全文截止时间2006年3月31日。会议秘书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疆阿勒泰市城市山地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阿勒泰市坐落于阿尔泰山南麓低山丘陵带的狭长断陷谷地内,相应的生物气候带属干旱荒漠与干草原带,是山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最为敏感地带。随着山区资源开发,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山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30年来,阿勒泰市周边的山洪、水土流失、泥石流、崩塌等山地灾害日趋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山地灾害成为制约阿勒泰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屏障。在分析山地灾害类型和形成条件基础上,对山地灾害分布规律、活动与危害特征进行了论述,山地灾害对市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7.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仅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为我国山地研究(尤其是山地灾害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回顾竺老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报告,以及他对西南山崩、泥石流考察研究的期望,使我深感竺老极为关心和重视我国西南山区建设和山崩、泥石流灾害。 随着我国山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竺老指出,山区研究应抓:山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以西北黄土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西南山区为主,进行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的研究,提出开展多种经营、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为开展农林牧副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竺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当今我国大西北、大西南山区的资源综合开发利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地学报》2001,19(3):236-236
由中国科学院一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出版特别基金资助出版的论著《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作者:吕儒仁、李德基、谭万沛等)一书2001年4月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8万字,含论文33篇(分为4篇,即环境泥石流、冰川水文与环境、山地灾害与山地环境),长篇报告(1981年、1982年横断山区泥石流考察报告)2篇作:勾附录收入书中。  相似文献   

9.
山地灾害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柴宗新 《山地学报》1999,17(1):91-94
山地灾害-词应用广泛,但目前对其含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本文讨论了山地灾害的概念及其分类。山地水土灾害是山地灾害的一个类型,包括坡面土壤侵蚀,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灾种。  相似文献   

10.
山地灾害和人类活动干扰下九寨沟下季节海的沉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寨沟是我国旅游强度最大的山地旅游地之一,山地灾害是其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探讨山地灾害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下季节海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和210Pb建立年代标尺,对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137Cs和210Pb定年法确定湖底下38.5 cm处为1952年的沉积物,50 cm处为1848年的;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内中值粒径平均值偏大,沉积速率和粗颗粒含量在1952年之后呈明显增大趋势.结果表明,沉积物来源主要是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泥砂人湖、旅游开发过程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颗粒物质;湖泊沉积对流域内的山地灾害,如泥石流等有较好的响应;森林采伐和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山地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山地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调,山地灾害频繁发生。这成为我国以及许多国家在山区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山地灾害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包括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冰雪害、冻土以及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冰雹等灾害。本文着重论及我国对泥石流、滑坡与崩塌等山地灾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山地灾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积善  王成华 《山地学报》2006,24(5):518-524
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最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泥石流、滑坡研究的前沿领域是:泥石流、滑坡活动的地带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泥石流、滑坡起动机理、动力学模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风险分析、发生时间预报;成灾机理与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国内研究较晚,但发展很快。经过近50 a的研究,涉及上述诸多研究颁域。但研究不深,还存在不少差距。据国内外研究态势,针对山地所实际,提出了在泥石流、滑坡理论创新和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12条任务。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唐川 《山地学报》2004,22(4):451-460
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是斜坡不稳定的敏感区,根据1988-2000年的区域调查和统计,区内发育山地灾害点1697处,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泥石流沟808条,体积大于1×104m3的滑坡580处,体积大于1000m3的崩塌309处。用于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敏感因子包括岩土体类型、山坡坡度、降雨、土地利用、地震烈度和人类活动。在对这些因子进行了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GIS对敏感因子集成评价而产生了云南金沙江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全区面积6464km2的8 77%,中危险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1 51%,低危险区占41 12%,无危险区占8 60%。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帮助规划者或工程师在土地发展规划中选择最佳建设场所,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地自然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唐邦兴  吴积善 《地理学报》1990,45(2):202-209
我国是一个山地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灾害。八十年代以来山地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所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本文分析了灾害成因、分布特征以及山地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川西北高原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有的山地灾害,其中冰雪型山地灾害主要有冰崩、雪崩、冰面湖崩决等;冻融型山地灾害有冻融土流、冻融滑塌、冻融坍塌、融冻泥流、寒冻岩屑流和冰湖溃决等;流水型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坝和滑坡坝溃决等。认清这些灾害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对于在相应地带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时,避免、减轻或妥善处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绝大部分森林、水力、矿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均集中在山区。我国除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山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县级行政区有2/3地处山区,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2/5和1/3。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频发生,加之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广大山区 ,山地灾害频繁 ,主要的山地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和雪崩等。其开发治理战略重点是 :四个开发 ,四个治理。  相似文献   

20.
论山地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灾害链是具有灾变条件的山地环境,在致灾因素的作用下,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引起其他种类山地灾害也相继或滞后发生的灾变现象,通常由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堰塞湖和水土流失等灾种及其相关灾变现象构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根据山地灾害链的致灾因素不同将其划分成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人为作用致灾3种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划分成8个亚类和128种灾害链形式.分析了山地灾害链的成因,认为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传递和相互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山地害链的致灾因素、活动地域与结构特征分析和综合分析显示:山地灾害链的防治难度虽然很大,但除分布在高山和极高山区域、由冰雪崩塌和消融水引发的山地灾害链仅可预防,尚难治理外,其他山地灾害链都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