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每一种动物在与对手的生死搏斗中,总有一套打击对手、保护自己的妙法。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的犀鱼,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尾刺。它能左右开弓,分别用尾部两侧的刀来刺对方。剑鱼的“长剑”能刺透木船的甲板如此锐利的剑,打起仗来是非常好用的。非洲和南亚的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眼镜蛇,能射出一缕缕的毒汁,达4米远一些弱小的野兽遭到一次射击就会丧命。中美洲森林中的酸虫,背部贮藏有浓度为84%的醋酸。必要时,它可以把醋酸液喷射60厘米~8厘米远,用以袭击来犯者。海洋里的某些鱼类,防…  相似文献   

2.
正剑鱼,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剑鱼颜色各异,大多数剑鱼的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鱼类和乌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2,(10):10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名潜水摄影师在海底发现了一个类似"麦田怪圈"的神秘图案。经研究发现,该神秘怪圈竟然是一种长十余厘米的河鲀鱼为求偶而"创作"的。一位日本潜水摄影师在日本奄美大岛附近海域24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8米左右的"怪圈"。通过水下摄影机的拍摄,工作人员发现这个酷似外星图案的怪圈竟然是一只仅有十几厘米长的河鲀鱼没日没夜地努力用它小小的鱼鳍制作而成的。更为有趣的是,河鲀鱼千辛万苦"挖凿"出这样神奇图案的目的居然是为了吸引异性。雌性河鲀鱼看见该图案后会被吸引过来,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捕捞的剑鱼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剑鱼的渔获长度组成、各长度之间和长度重量之间关系、雌雄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研究表明,雌性剑鱼下颌叉长分布显著大于雄性剑鱼(K-S test,t-test,P0.01)。雌雄剑鱼性比为1:0.4,当剑鱼下颌叉长长度大于180cm,雌性剑鱼性比为100%。剑鱼各生物学参数关系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剑鱼下颌叉长(LJFL)与下颌体长(LJPCL)、下颌全长(LJTL)关系分别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LJTL=1.0633LJFL+5.8125;LJPCL=0.8906LJFL-0.7979。剑鱼下颌叉长与体重(RW)、加工后重量(DW)关系分别呈对数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RW=1.7527×10-6LJFL3.3755;DW=5.4358×10-7LJFL3.5424。体重与加工后重量两者间也呈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为:RW=1.3139DW。本次调查雌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55,而雄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20。该调查海域剑鱼在产卵和肥育之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5.
壮观的夜鱼     
在红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中,有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类——光脸鲷。这种小鱼体长只有7至10厘米,能发出十分明亮的光线。在水下活动的人,距离它18米处就能发现它;黑夜里,距离它2米远能看请手表上的时间。潜水员常常把它们  相似文献   

6.
正蝰鱼是鲑形目蝰鱼科蝰鱼属海生鱼类的统称,见于各主要大洋的热带海区。垂直分布水下4700~300米,均为深海种类,沿体侧有发光器,有的在鳍末端和口腔内也有发光器,所发之光有时用于诱集摄食其他鱼类。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鱼,长达30厘米。蝰鱼是昼夜垂直洄游鱼类,白天的时候它们呆在1500米深处,晚上则上升至不到600米深的水域,这里的食物更加  相似文献   

7.
特体鱼类     
鱼类多数是纺锤形的,但是以下这些鱼的体态却比较特殊。旗鱼(羽鱼) 这种鱼和别的鱼有很大差异,它的上下颚很长,尖尖的像两把利剑可以刺取他鱼,攻击船挖掘泥沙。两颗边缘是锯剑  相似文献   

8.
唐未  王学昉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2022,44(10):100-108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日本秋刀鱼的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刀鱼(Calolabis saira)是海产的重要经济鱼类,在秋季捕获的鱼食用价值高。 1 秋刀鱼的种类 世界海洋水域分布有5种,其中包括一个亚种。其一,鱼口最长的称为北大西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部和地中海;其二,鱼体较小者,体长仅有数厘米称为太平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部至夏威夷诸岛水域;其三,鱼体长十几厘米的也称为大西洋秋刀鱼,它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其四,为印度洋秋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广泛分布锰结核。锰结核丰度变化从0.17公斤/米~2到31.2公斤/米~2,其中大于20公斤/米~2、15—10公斤/米~2和10—5公斤/米~2的站位分别为3.4%、13.8%和24%。锰结核大小从1厘米以下到10厘米,但多数直径在2—6厘米之间。锰结核的丰度变化与中结核(2—6厘米)的含量呈正比。结核分布和水深有关,以5000~5400米深度最为富集。在南纬5~9°的南部区多数丰度超过10公斤/米~2。控制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锰结核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沉积速率、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浊流。  相似文献   

11.
人们发现它时,它的全身已被泥沙和贝壳覆盖,在清理沉船后,人们开始对沉船进行考察。这艘沉船大致呈南北方向,长度约25米,最宽处为5.5米。它的道柱和主、尾龙骨皆为方形,宽达30厘米,航柱长4米,主龙骨长16米,尾龙骨长5米。在外置龙骨上方、船舱内侧还有一道与外置龙骨完全平行对应的子龙骨,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加强结构。  相似文献   

12.
牙鲆是荣成市工厂化养殖的重要鱼类品种。邱家渔业公司在多年牙鲆养殖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有益的经验,他们从3厘米~5厘米大小的牙鲆鱼苗养成至20厘米以上的牙鲆鱼,只用7个月的时间,并且鱼的养殖成活率达60%,基本上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现将他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鲨鱼是海中之魔王,凶残无比。鱼儿们都离它远远的,唯恐躲闪不及,惨遭杀戮。可奇怪的是,在这个魔王的身旁,却有一种长不过30厘米,青色的背,白色的肚子,两边有黑色的宽带般纵条纹的鱼——向导鱼紧跟  相似文献   

14.
朦光鱼(Maurolicus japonicus Is-hikawa)属于钻光鱼科(Gonostoma tidae)中的深海发光鱼类。它的卵子曾于1976年7月5日、8月28日及1978年6月10日的几次东海调查中,先后在陆架边绿区的大于130米的几个相邻近的深水调查站位上出现(图1),为  相似文献   

15.
弹涂鱼又称花跳鱼、跳跳鱼,分布于我国沿海滩涂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其品种主要有大弹涂鱼、弹涂鱼和青弹涂鱼等,其中以大弹涂鱼个体为大,通常统称为弹涂鱼。这种鱼体延长,侧扁,长约10厘米~16厘米,体重20克~50克,大者达100克左右。它头大咀宽眼突出,身体灰黑色或灰褐色并布满花斑。平时它喜欢在潮水退后的海滩上爬行跳跃,喜钻洞  相似文献   

16.
用静水式试验方法比较了消油剂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裸项栉虎鱼Ctenogobiusgymnachen和红剑鱼Xiphophorushelleri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并观察了消油剂浓度与水体溶解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与消油剂浓度明显呈负相关。消油剂对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和裸项栉虎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9,1725.0,2238.0和5861.4mg·L-1。对消油剂的敏感顺序由大至小为斑节对虾仔虾,红剑鱼,罗氏沼虾仔虾,裸项栉虎鱼。班节对虾仔虾和红剑鱼是监测消油剂生物毒性较为适宜的物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日本的东南海域出现一种体型巨大的海蟹。巨蟹的体宽30多厘米,八条蟹爪和一对可怕的螯钳又尖又长,伸展起来约有4.2米。虽然巨蟹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敏捷,饥饿时主动向人体发起攻击,已有百余名游客和渔民丧生于蟹爪,人们称它为“杀人蟹”。  相似文献   

18.
棘鱼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硬骨鱼类。最早的棘鱼化石发现在我国湖南西部距今大约有4.38亿年多时间了。在地球上相继生活了1.78亿年,到2.6亿年前后就绝灭了。棘鱼的身体呈梭形,身体一般都较小,长不超过20厘米,只有极个别的可达2米长。背上有一个或两个背鳍,一个臀鳍和一个强有力的歪形尾鳍。尾鳍的下  相似文献   

19.
挪威奥斯陆Skipper电子公司研制了一种ABC—100声波底鱼聚集器。这种形似水雷的集鱼器通过绳索系在拖网上纲的后上方,有浮力。作业时,集鱼器发出12千赫的声波信号,声波的声束范围是垂直方向20度,水平方向90度,射程400米~500米。它可防止鱼群在接近网口时向上逃窜,使产量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鱼跃找说法     
不论是在湖里,还是在海边,经常可以看到有鱼跃出水面。鱼类为什么要跳出水面,所有的鱼都会跳高吗?其实,在鱼类中,并非所有的鱼都有跳高的习性。鱼类跳高的原因也很复杂。有一种鱼叫巨前鲾鲼,这种鱼身体很笨重,体长约7米,体重有5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跳出水面的高度有1.5米,由于它体态笨拙,落在水面的声音像开炮一样,几十米远都能听到。鲑鱼,也是能跳的“高手”。尤其在生殖时期,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