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未  王学昉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2022,44(10):100-108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梅童鱼的群体发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噪声现象是海洋生物的群体发声。这些声音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是某些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动物发声中,鱼类发声是很主要的。如石首鱼类,国外俗称鼓鱼或鸣鱼,以能发出明显的声音而著称。在我国沿海近岸石首鱼类分布很广,其中尤以大黄鱼群体发声最为强烈,其他如黄姑鱼、(鱼免)鱼、毛鲿鱼等石首鱼类也有明显的群体发声现象。梅童鱼属是我国石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小鱼,体长一般为80—160毫米,其分布范围较窄,一般限于中国沿海。在南海近岸海区,每年春、夏之间梅童鱼生殖季节,大量个体鱼发出的群体声所造成的噪声是这一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  相似文献   

4.
特体鱼类     
鱼类多数是纺锤形的,但是以下这些鱼的体态却比较特殊。旗鱼(羽鱼) 这种鱼和别的鱼有很大差异,它的上下颚很长,尖尖的像两把利剑可以刺取他鱼,攻击船挖掘泥沙。两颗边缘是锯剑  相似文献   

5.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有二万多种鱼类,很多鱼类,不但有学名,还有别名,俗名。闲暇之余,欣赏一下鱼名,也有另番情趣。用颜色取名的,有红鱼、黄鲈、蓝鲨、白鲟、黑印鲨、紫鱼、褐梅鲷、银鱼等。用我国古代兵器取名的有刀鲚、枪鱼、剑鱼、箭鱼、梭鱼、剌冠海龙,叉齿鱼,矛尾鱼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捕捞的剑鱼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剑鱼的渔获长度组成、各长度之间和长度重量之间关系、雌雄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研究表明,雌性剑鱼下颌叉长分布显著大于雄性剑鱼(K-S test,t-test,P0.01)。雌雄剑鱼性比为1:0.4,当剑鱼下颌叉长长度大于180cm,雌性剑鱼性比为100%。剑鱼各生物学参数关系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剑鱼下颌叉长(LJFL)与下颌体长(LJPCL)、下颌全长(LJTL)关系分别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LJTL=1.0633LJFL+5.8125;LJPCL=0.8906LJFL-0.7979。剑鱼下颌叉长与体重(RW)、加工后重量(DW)关系分别呈对数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RW=1.7527×10-6LJFL3.3755;DW=5.4358×10-7LJFL3.5424。体重与加工后重量两者间也呈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为:RW=1.3139DW。本次调查雌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55,而雄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20。该调查海域剑鱼在产卵和肥育之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鲲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水域。 80年代以前,由于对鲲鱼资源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因而鳀鱼资源一直未被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随着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鳀鱼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其由过去  相似文献   

10.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18年4月、6—11月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主要以暖温性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stigmatia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hexanema)、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月间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分为3个组,其中,4月为一组,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饵料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其中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标准化后的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鱼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鱼类115种,隶属于2纲13目51科91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其次为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鲱形目(Anguilliformes)位居第三位。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种、暖温种和冷温种3种适温类型,以暖水种鱼类为主,有78种,占鱼类总数的62.9%。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鱼类9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411.65kg/km2,丰度为1.26×105 ind/km2,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3种,占总渔获量的64.82%;冬季鉴定出鱼类68种,平均生物量为27.89kg/km2低于秋季,丰度为3.07×105 ind/km2高于秋季,除了龙头鱼和棘头梅童鱼仍为优势种外,黄(Lophius litulon)的优势度明显上升,3种鱼占总渔获量的78.14%。从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来看,秋季、冬季ABC曲线W值均为负值,秋季W值为-0.066,鱼类群落受到中等强度干扰,冬季W值为-0.13,且生物量优势曲线几乎全部在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下,鱼类群落可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鳡鱼的颅骨结构及其对掠食生态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0,11(2):169-174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鲤科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非常迅速,经常袭击和追捕其他鱼类,是一种咬捕掠食型的凶猛鱼类。由于这种习性,使它的形态,特别是颅骨的结构产生了某些相应变化。为此,(1912)曾据其上颔骨与前上颌骨相愈合等特征,建立了一个与鲤科其他亚科并列的一个类群——Elopichthyini。但至今未见到鳡鱼颅骨结构的系统描述。作者以两尾性成熟个体(标准长分别为930毫米和890毫米)为材料,对鳡鱼的颅骨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对其掠食生态的适应性及其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鱼类除了学名、拉丁文名以外,还有一些俗名,例如剑鱼、带鱼、太阳鱼、蝴蝶鱼等等。一鱼多名并非偶然,这与鱼的外形或生物学特征有关。鱼类的双重或多重名称大多事出有因,一般与鱼的体形、头形、鳍形、色泽、习性有关。例如,刺猬鱼能使自己的身躯鼓成一个球形,上面布满尖尖的骨针,看上去很像普通的刺猬。猪鱼的侧面非常像野猪,而海马身躯前部更是神似马的头部和颈部,简直与国际象棋中的马惟妙惟肖。斑马鱼整个身躯和鱼鳍上贯穿着鲜明的黑色条纹。兔子鱼头部在外表上酷似小家兔,它的嘴不大,而牙齿呈切牙状。鹦鹉鱼的牙齿都连生在一起,十分像鹦鹉的嘴喙,其鲜艳的色泽也像鹦鹉。蛙鱼鼓起  相似文献   

17.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鲟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近岸鱼类资源数量分布与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 1998 年 6 月和 9 月共 24 个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近岸渔获物的组成,其结果表明,该海域鱼类资源量指数较低,为 17.068 kg / 网·h,鱼类资源经济品质结构低值化,鱼类资源群体结构小型化、低龄化更加突出,一些个体小、价值不高的种类如青鳞鱼、鳀鱼、斑鰶等占据了春季渔获量的主要部分,秋季捕获的经济鱼类如兰点马鲛、鲐鱼等全部是当年生幼鱼。  相似文献   

19.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Levins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北部湾2012年7月9种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经济鱼类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类型,并对其营养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这9种经济鱼类可划分为3种食性类型: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六指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为浮游生物食性,主要以桡足类为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日本鲱鲤Upeneus japonicus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为底栖生物食性,主要以长尾类为食;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为游泳动物食性,以鱼类饵料占较大优势。9种鱼中,白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高,多齿蛇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低。夏季北部湾这9种经济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与其摄食习性和饵料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