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5,(3):3
<正>英国一群古生物学家最近成功从古化石中发现了一种名为萧克劳希海鬃蜥﹑像海豚与鳄鱼综合体的巨型肉食性爬行动物的新物种化石。当地媒体更戏称它是"尼斯湖水怪的表亲"。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古代海洋生物活跃在1亿7000万年前。它们长相有点像海豚,鼻子到尾巴长达4.2米,在侏罗纪时期栖息在苏格兰周围的温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个又深又广阔的世界,因此,动物的活动范围很大。它们要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维持生存,繁殖后一代,就需有各种变异来适应环境。随着生活条件的不同,经过各种变异,形成了极复杂的品种。●眼睛移位的比目鱼海底躺卧,眼鼻搬在一边的比目鱼是我们常见的鱼,都是一边一只眼睛一个鼻孔,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形体构造和颜色都是两边对称的。但是比目鱼却很特殊,它的眼睛、鼻孔都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脊椎动物的发展历史中,中生代(距今约2.45亿~0.65亿年前)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庞大的恐龙家族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翱翔,鱼龙、蛇颈龙等则又重新回到海洋中生活。我们对这些海洋爬行动物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它们在当时占据着被现代的鲸类、海豚、海牛、海豹、海狮、海象和现代海龟所占有的生态位置。幻龙类是三叠纪(距今2.45亿~2.10亿年前)时的小型长形爬行类,有较长的弯曲的脖子及尖利的牙齿,脚成为短的桡足。很显然,幻龙类起源于陆地爬行动物类型:它们的四肢还相当强壮,可能像现代海豹和海狮那样能爬上陆地捕食或产卵。当在海中游动时,它们长而弯曲的脖子左右摆动捕食鱼类。我国贵州、广西曾发现不少该类化石,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8,(2):9-9
细菌通过分解牙齿中的糖类并释放酸性物质而导致蛀牙,其自身对这些酸性物质有较高的耐受性。目前。研究者已经找到了与细菌这种特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并有望破坏口腔细菌对酸的耐受能力,从而使它在口腔的酸性环境中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5.
海獭(Enchydra lutris Linnaeus)是海兽中最小的个子了。雄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约重45公斤,跟狗相仿;雌海獭长约1.39米左右,重33公斤。它那小小的脑袋,不大的耳壳,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肥而圆的躯体,形状像鼬模样,因而科学家将它归入食肉目,鼬科动物。它的前肢裸出并且很小,不作游泳用,后肢长,形状扁而宽,趾间有蹼,像鳍,后肢在游泳时交替扒水,产生了向前推动的力量,四肢的趾粗而短,爪短并弯曲,尾巴扁平,很长,约占体长的1/4。海獭全身披有刚毛和绒毛;绒毛致  相似文献   

6.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1):51-53
传说 把一只海马放在掌心并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是一类最不可能存在的生物。也许我们可以认为,相貌如此奇特的生物其实是出于某位造物神闲来无事的恶作剧:她在一个贴有“备用零件”标签的盒子里乱翻,发现了一个马脑袋,忽然间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便把它安在了一只袋鼠的躯干上。她玩心大起,又在上面装了一对可以转动的变色龙的眼睛,以及一条像树居的猴子那样的尾巴。  相似文献   

7.
长得像一个五角星,其体外附着一层坚硬的石灰甲,并带有美丽色彩的海洋棘皮动物海星,是以贝壳类小动物为食物的。进餐时,海星先将贝类包住,然后从口中翻出胃来,再从胃里分泌出一种液体,使贝类麻醉而张开贝壳,最后,就可吃掉贝类的肉。因此,养殖贝类的渔民们往往想方设法消灭海星。起初,他们以为只要把海星撕碎就可以消灭它,没想到海星繁殖得更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海星的再生功能很强。因为它的行动又笨又慢,所以常常会被鱼、鸟撕碎,它的这种本领就是它的防御和繁殖的手段。它的再生能力是如此之强,以致只要还有一个腕,过了几天就能再生出4个小腕和1个小口,再过一个月时间,旧腕脱落,又再生一个小腕,于是,一个五腕的海星得以重现。人们在海滨经常可以看到“断腿断臂”的海星,就是受过伤正在再生的海星。其实,这种再生能力在低等动物中很常见。壁虎被敌人追赶紧迫时,能够断尾而逃。以保全性命。过上一段时间,断尾的壁虎又能重新长出一条新尾巴。一到冬天,章鱼就潜入海底,为了生存,它开始吃自己的脚爪。直到把八只脚爪都吃完为止,然后就闭眼不动了,等到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八条新的脚爪。海参遇到敌害时,可以把自己趁机逃之夭夭,大约50天后,它可以再生出一...  相似文献   

8.
阳光轻盈地在海面上跳动着,微风不时地从水面拂过。一群鲸鲨正逍遥自在地在海中遨游,仿佛是在享受午后的阳光。一条长约8米的小鲸鲨,这会儿正顽皮地翘起尾鳍扑出浪花,又飞快地钻入水中,似乎是在展示它那高超的游泳技术。而它的爸  相似文献   

9.
尚可 《海洋世界》2013,(12):20-23
海龟是古老而神奇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它至少在一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一直到18、19世纪,海龟的数量仍然很大,有的族群甚至超过百万只以上。然而,由于人类近百年有意或意外的捕获,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和抗菌肽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在生存过程中,不停地同快速繁殖的病原微生物作斗争。高等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巧妙而又复杂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对于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其免疫系统远没有哺乳动物的复杂,它们的免疫机制还不甚清楚。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抗菌肽在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脊椎动物没有B或T淋巴细胞,体液因子中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存在,在消灭入侵的细菌时,抗菌肽是绝对重要的,溶菌酶只是起清扫的作用[1]。目前,在从昆虫到哺乳动物中发现了多类在起源上无关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11.
鱼眼趣     
变色眼生活在浅海中的六线鱼,其眼睛能随外界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其色泽。在阳光照射下,六线鱼的眼睛变成了金黄色,在中午时分又变成了深红色,在阴暗的水泥层中,它的颜色成透明发亮的银白色,  相似文献   

12.
王公海 《海洋科学》1981,5(1):64-64
在海滨,每当退潮后,常常会发现一种小动物,身上背着个螺壳,活泼地来来去去,一受惊,就迅速地把身体缩进螺壳里。这种小物动就是寄居蟹。 寄居蟹长得有点四不象,前面那一对大螯象螃蟹,但它那柔软多节而盘曲的腹部却又象虾。寄居蟹并不是生来就背着个螺壳。幼年时,它是光着身子在水中游荡的。当长到成  相似文献   

13.
石川粗鳍鱼由 D.S.Jordan和 J.O.Snyder(190 1)首次根据一尾采自东京湾口外的标本建立的 ,而本文的标本则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等处。本种在体形、鳞片和身体结节等方面与皇带鱼(Regalecusglecus)相似 ,故常被混淆。经详细研究后 ,作者补充描述了本种的若干重要性状并同体形近似的皇带鱼对比 ,找出两种鱼在背鳍起点和肛门位置、腹鳍鳍条、头部骨片、口部结构、牙齿的有无及其分布、鳃耙数目、眼睛大小、侧线鳞及身体结节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1):54-57
河豚,学名河鲍。它有着长椭圆形的身体,粗而圆的头胸部,钝圆的吻部,上下颌骨愈合而成的四个大牙板。它的身体光滑无鳞,没有腹鳍,体内有气囊,遇敌袭击或受到刺激时,气囊充气而使腹部膨胀。内脏有巨毒。河豚分布于温热带近海,以虾、蟹、海胆、乌贼和鱼等为食。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纯形目,纯科。  相似文献   

15.
海蛇悠然自得地在石缝间游荡觅食,或者悬垂在珊瑚丛下休息,时不时还上窜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空气。即使是最凶猛的鲨鱼看到它们,也要避退三舍。海蛇和陆地蛇原本都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由于地质史上自然环境的剧变,一些原来生活在陆地上的蛇,不得不下海寻找新的乐土,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的身体发生了一些适应海洋生活的变化:它的腹鳞退化了,身体变成圆柱形,后部直到尾部变得侧扁,这样可以减少海水的阻力,游动时更加迅速;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开合,能最大面积地接触空气,它吸气一次可以潜入水下达5小时之久。陆地蛇都是卵生的,成活率低,海蛇则一般是胎生,一胎能生6条小蛇,每一条都有25~30厘米长,而且一出生就能游泳。海蛇在捕捉猎物时,就像战场上的狙击手一样埋伏在洞穴或岩缝里,耐心等待。只要哪个粗心大意的可怜虫从旁边经过,海蛇就闪电般地咬住对方,再慢慢吞入肚中。海蛇吃东西相当缓慢,经常不得不将猎物留在海底,自己游上海面换气。海蛇和陆地蛇一样都是“近视眼”,但是凭着灵敏的嗅觉,不管怎样游上游下,它总是能准确无误地穿过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猎物。已知的50多种海蛇中,绝大多数都具有比陆地毒蛇更强的毒性。例如,钩嘴海蛇的毒性相当于眼镜蛇毒性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中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组成十分多样,且呈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这种复杂多样的食物组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动物因一种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可在另一种食物中得到补偿。而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则通常以商业性捕捞的鱼类为食,这些食物鱼既经济且又来源方便,食物只能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海洋生物,食物组成比较单一,食物中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缺陷,另外,饵料的冷藏和解冻过程也会导致鱼体中一些营养成分的破坏或损失。因此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营养障碍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无疑对水族馆或研究机构中海…  相似文献   

17.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侧的伶仃洋,因径流下泄与潮流进退的流向不一,使它各分流口门的出口水道都有主槽和支槽之分,即都有主干水道和分汊水道。陆架高盐海水入侵又使伶仃洋内沉积动力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差异,如沉积物分布有粗-细-稍粗之分;而水体中的密度、速度差异,常常产生锋带,对水下地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全面认识发生在伶仃洋内的沉积动力作用,对深水航道的选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其个体不大,头脚较小,全身长有厚而密的毛,尾部有一条占体长四分之一以上的尾巴。一般成体的雄性海獭体长1.47米左右,重45公斤,雌性体长仅1.39米,重约33公斤,它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海獭并非纯肉食性动物,其基本食物是鲍鱼、牡蛎、蛤、章鱼以及其他一些鱼类和藻类。它性喜群栖,白天常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在海里嘻闹、觅食,到了晚上,有时睡在岩石上,但更多的时间是躺在漂浮于海面的海藻上。遇到海面刮大风暴时,它们就成群地跑到岸边躲起来。海獭不像其他海兽那样,一般不作大范围的回游,喜欢过定居生活。海獭是一个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当它上岸时,会把一块块石头搬来构筑一个个漂亮的巢穴。它那个细小的“手”,挺会使用工具。当它捕食海胆、贻贝等硬壳动物时,首先潜入水底,把捞到动物全部挟于两前肢下松驰的皮囊下,还顺便捡起一块约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块,游到海面后,把胸腹作为“餐桌”,石头作为“餐具”,用前肢将所捕到的动物撞击石头,直到壳破肉出,方才吞食。饱餐后,便认真的清洗“餐桌”,同时把“餐具”收拾好,藏在胸部里,以备后用。早在25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海獭皮的珍贵价值。有人曾在航海探险途中,...  相似文献   

19.
粗刺刺萤——东海浮游介形类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祥  林景宏 《海洋学报》1986,8(3):355-359
作者在分析东海断面调查(1977年12月—1978年11月,28°—34°N,127°E以西)的浮游介形类样品时,发现一个具有刺萤属Spinoecia的一切特征,而又有别于该属所有已知种的雌性标本,现经比较和鉴别,我们确认它是刺萤属的一个新种,并根据其前器官的头节具许多粗壮的长刺的这一独有特征,命名为粗刺刺萤Spinoecia crassispina n.sp。  相似文献   

20.
法国人是浪漫而绅士的。1797年,法国人制成了一件头部和腰部是金属、其它部位是皮革的怪异的潜水服装。裤筒和袖筒都只有腿和胳膊的一半长,因此,在水下腿、胳膊可以自由活动。潜水时,先把潜水员用一个大型木质的容器送入水中,再转动潜水塔的手柄,通过齿轮带动活塞压缩容器内的空气,以供给潜水员所需的空气。法国人创造这项极为复杂的活动的初衷之一,是让女性可以享受海水的乐趣,因为当时女性身体的大部分都不允许裸露在外面。人类是好奇、勇敢而智慧的。为了探知那未知的海底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明制造了越来越小巧,使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