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居住用地防灾适宜度评价的OWA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居住用地的安全受到多种灾害威胁,防灾决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开发基于GIS的多准则评价 (MCE)方法。文章介绍了在基于GIS的次序权重平均法 (OWA)中,依据重要性等级计算次序权重和应用层次分析程序 (AHP)构建比较矩阵计算准则权重的方法;通过OWA评价方法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 (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决策风险和指标等级重要次序的影响,并以唐山市为例,建立了各灾害因子的适宜度评价准则,计算了唐山市居住用地的防灾适宜度,对唐山市居住用地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卓玮  刘晓旭  彭程  魏铼 《地理研究》2013,32(3):476-486
居民的购房选择是对居住区位进行选择的复杂过程,其实质是居住空间的个人行为决策问题。在调研工作基础上,论文分析并构建了居民购房选择决策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实验区应用GIS制作居住适宜性基础准则(指标)地图。研究一种可以适应购房者差异化的购房需求与偏好的购房地理空间决策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提取购房个体的偏好信息,确定个人准则权重。采用次序加权平均算法(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针对个人准则权重计算个人次序权重,结合二者对居住适宜性基础准则地图进行集结,计算多种决策风险下的个人居住适宜性准则地图,对意向住房进行分析评价,动态生成相应决策方案,为购房者提供购房决策支持,减少主观意愿与客观环境带来的决策风险。最后通过一个实验对以上方法进行实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OWA-GIS的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先富  郝丹丹 《地理科学》2015,35(10):1312-13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的灾情日益严重。在流域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准则权重,基于有序加权平均法(OWA)计算指标的次序权重;构建OWA-GIS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巢湖流域的东南部洪涝灾害风险较大,特别是庐江、无为、居巢区、和县等地。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巢湖流域的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舒城、肥西、肥东县风险低。随着决策系数的增大,决策者的态度由乐观到悲观,得到的风险值也越来越大。基于OWA-GIS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是一种情景分析,评价不同决策态度下的风险状况,可拟定更多的复合情景,预测未来某种自然及经济条件下和不同决策态度下的风险,为区域制定规划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种结合GIS的双重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现有结合GIS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难以适用于存在多个冲突决策目标的问题。该文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适用于相互冲突双重目标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应用矢量数据模型,逐个进行单一目标的多准则决策,根据决策结果建立决策平面;根据两个目标间的权重划分决策平面,采用图解算法实现双重目标的决策。与现有的线性整数规划、遗传算法等相比,该方法简单易用,适用于城市规划中具有大量候选项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布局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梁涛  蔡春霞  刘民  彭小雷 《地理研究》2007,26(4):782-789
基于ArcGIS 8.3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江西省萍乡市总体规划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该方法首先选择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运用GIS技术将单因子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后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从而从空间上相对准确地表征了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适宜度。  相似文献   

6.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以云南省文山县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静 《地理研究》2010,29(4):655-66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对于减灾防灾决策和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介绍基于遥感和GIS方法的应用,探讨一种快速、简便而且较为准确的城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发生于1998年7月26日文山城20年一遇山洪灾害为实例,将GIS的数字高程模型与实测的山洪水位和洪峰流量结合进行淹没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模拟准确山洪泛滥范围,并计算淹没水深分布。根据不同水深指标,应用GIS工具完成了山洪灾害危险分区。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供承灾体类型的可靠和准确数据用于易损性分析和期望损失评估的价值计算。根据典型区财产损失的抽样调查,建立了不同承灾体类型与水深的关系,并确定其损失率;应用GIS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集成方法完成了复杂的损失评估。在此基础上,按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区划分而完成山洪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和RS方法进行山洪风险评价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于其他洪水泛滥区。  相似文献   

8.
伊朗南部面临各种类型的土地退化问题,其中植被退化是其中主要类型之一。本研究选择蒙特河上游地区的Qareh Aghaj盆地(1 265 000公顷)进行土地退化的风险评估。基于多源的植被退化指标的数据,开发了一种新的模型来评估植被退化的风险。该模型选择植被退化的九个指标,确定了具有"潜在风险"(风险区)和"实际风险"区域的领域,并预测未来恶化的可能性。基于对这些指标的GIS分析、编制风险地图将有助于确定这些地区的优先次序以启动补救措施。通过定义九个指标严重程度等级的阈值,首先在GIS中制备了每个指标的风险地图。风险等级是根据风险评分确定的,通过给指标分配适当的属性,风险图是在GIS中通过叠加9个风险地图来综合生成的,结果发现实际风险区域在该流域范围内(78%)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将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湖南湘江新区进行了栅格尺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现状用地和评价结果的对比,详细探讨了湘江新区今后城镇建设扩张的主要潜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分布情况,并有效划分出了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2)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但能克服多准则评价中各指标分类的不确定性,还能根据模糊集理论有效划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别,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Many real-world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give rise to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bas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 (ANP)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for representing complex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as a network of criteria and alternatives, where feedback and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may exist within and between all the criteria and alternatives. Experts’ experiences are used to estimat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factors through paired comparisons in order to make rational and consistent decisions. However, the GIS-based ANP, an adoption of weighted linear aggregation rule, typically employed a high trade-off decision strategy and neglected other decis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develops a novel GIS-base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 procedure by extending the ANP using fuzzy quantifiers-guide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WA) operators. This extension, which generalizes the aggregation process used in the ANP, would provide a generic powerful decision-making tool that allows decision-makers to define a decision strategy on a continuum between pessimistic (risk-averse) and optimistic (risk-taking) strategies. By changing the linguistic quantifiers, the GIS-based ANP–OWA can generate a wide range of decision strategies taking into accounts the level of risk the decision-makers wish to assume in their MCE. A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in a region of Saudi Arabia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2.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厦门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角度衡量土地及其构成要素对城镇建设用途的适宜程度。本研究以厦门市为例,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利用林业、测绘、统计部门的数据,采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不同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应用GIS技术提取评价因子并对单因子进行评分,进而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计算综合得分,据此评价厦门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提取市域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该文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综述了GIS支持下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如叠加分析方法、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以研究实例说明如何通过GIS系统引导用户参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强调技术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定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方向的重要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废弃矿区破损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将废弃土地相关利益群体的判断纳入土地再利用方向适宜性评价中,有利于提高废弃土地再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效率。该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判断废弃矿区的土地再利用方向,从矿区土地破损现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四方面设置了20个指标,构建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已完成复垦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确定10种土地再利用方向;选择土地利用评价专家、区域管理者及邻近居民3类利益相关群体组成决策组,依据指标体系判断矿区土地再利用方向适宜性,运用PROMETHEE排序法分别计算3个评价单元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向的偏好指数并进行排序。综合3类决策主体的评判结果,评价单元Ⅰ(废弃矿区挖损区)适合复垦为鱼塘、水库及生态公园等,评价单元Ⅱ(废弃厂房压占区)、Ⅲ(尾矿堆压占区)均适合复垦为农用地,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优先序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尚处于探索中。以徐州市为例,根据PSR概念模型框架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信息熵法确定权重,运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探索。结果表明2006年徐州市整体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下属县市也都处于良好状态,而市区则处于预警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差,基本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同时实现生态安全等级的分类和排序,在具有评价标准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e focus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identify (public) service deprivation has been predominantly on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spatial coverage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urban opportunity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is thereby generally modeled as a static concept with little - if any - account for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ervices and transportation provision across the diurnal cycle and week, such as those resulting from opening hours and congestion effec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use of time-specific measures of service accessibility and demand. The measures are integrated in a GIS-based multi-criteria analysis with the aim to detect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service deprivati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has been illustrated in a case study about the planning of a mobile government office bus in the city of Ghent (Belgium).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uitability of alternative stop locations for the bus depends on the time interval during which it will be ope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