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综述重力波和磁重力波在各种天体物理场合中的应用 ,我们描述在具有开放径向磁场的恒星大气各种磁流体波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 ,强调磁重力波被束缚在恒星冕内的可能性 ,并探讨恒星内部高频的声波模 (p -模 )被低频的重力波模 (g -模 )所调制的过程 ,一旦有了足够长时间未间断高质量的日震数据 ,太阳内部的重力波模对声波模的调制效应—即每一个分立声波模的频率精细结构—则可被用来寻找深陷于太阳内部的重力波模或进一步独立地约束重力波模的振幅上限  相似文献   

2.
赵开羿  杨志良 《天文学进展》2011,29(3):3-4,243,259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恒星色球和恒星冕层加热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和进展.恒星高层大气具有多种加热方式,在非磁区域和磁性区域的加热机制有所不同.主要讨论了稳定的恒星色球和冕层加热机制,包括传统的非磁区域的声波加热,磁性作用下的快慢磁声波加热,阿尔芬波加热,磁重联加热以及费米加热等.  相似文献   

3.
在柱坐标下将黑子周围的环形区域(黑子除外)内的振荡分解为朝向黑子传播的(入射的)波和离开黑子传播的(出射的)波。对无黑子的环形区域内的振荡也进行了同样的分解。将黑子周围的入射波看成是被黑子磁流管磁化了的介质(介质内的磁场基本是水平的)中的波。而无黑子区的入射波看成是非磁化介质中的波。比较这两种波在固定波数下功率随频率的分布发现,在磁化介质中不同径向除n的声波(p模)频率系统降低,同时功率也降低,降低的功率最高达非磁化介质中波的功率的30%。而比较在固定频率下功率随波数的分布发现,磁场中f模及n=1,2,3的p模的脊向高波数方向位移,功率的降低受频率调制,即声波在某些有限的频带中被吸收。这些观测表明,在磁场中p模与磁声重力波(MAG)产生了模式混合或耦合。模式混合的存在支持了模式转换作为p模式被黑子吸收的机制的解释。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转换的MAG波进入黑子磁流管(其中的磁场基本上是垂直的)后进一步被吸收,吸收的功率最高达MAG波的20%。在磁流管内没有进一步观测到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许多行星(如木卫三,水星,地球,木星和土星)和恒星(如太阳)具有内部磁场。对这些磁场的存在和变化的解释对行星科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行星和恒星的导电流体内部磁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和困难。一般由热对流驱动的流动通过磁流体力学过程产生并维持在行星和恒星中的磁场。在行星中磁流体力学过程强烈地受到转动,磁场和球几何位型的综合影响。其动力学的关键方面涉及科里奥利力和洛伦兹力间的相互作用。在太阳中其流线,即处于对流层的薄的剪切流层在太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并由之产生了11年太阳黑子周期。本文也给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三维太阳发电机模型。  相似文献   

5.
陆烨  赵刚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2001,19(4):470-476
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标志着宇宙从暗物质时代到现在已知的宇宙的转折点。目前对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银河系中还没有发现零金属丰度的恒星,金属丰度[Fe/H]≤-2.5的恒星极少。由于近几年的BPS巡天,银河系中已知的极端贫金属丰度的恒星数目大大增多。目前,可探测到的极端贫金属星的金属丰度[Fe/H]最低约为-4.1。金属丰度在-4到-3之间的恒星大约有100多颗,这些恒星的运动学特性非常类似于其它晕星。然而还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或金属丰度[Fe/H]≤-5的恒星。关于第一代恒星的形成过程、初始质量函数以及存在于银河系的什么地方,都还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但第一代恒星确实存在。第一代恒星这个谜一般的实体,向观测和理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探测和预言银河系中的第一代恒星,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观测方案和理论模型。对有关第一代恒星在观测和理论研究上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极移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在前人的研究和工作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并有不同形式的改正公式。但是由于地轴转动速率变化的重力效应的量级很小,且限于以前的测量精度以及资料处理方法, 因而常常被忽略。随着重力测量精度的提高以及资料处理方法的改进, 有必要重新讨论该项影响。本文从推导地球瞬时自转极运动对地面台站重力测量值影响的公式入手, 将地球自转角速率变化的重力效应和极移的重力效应分离开来, 并对它们的量级分别作了估计。本文着重讨论自转角速率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用 I E R S 的日长变化序列和极移序列分别具体地计算了1982 ~1996 年期间对武汉的重力测量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 自转角速率变化对武汉地区重力值的影响最大可达0 .25 microgal(peak -to - peak) , 这在高精度的绝对重力测量和相对重力测量中不应再被忽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互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司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I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9.
恒星的自转,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恒星结构和演经模型将是二维模型,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密度,压强,光度,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有以下变化: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辐射温度梯度变化,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中,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又称为蓝回绕)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判断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我们根据前人已经知道的对流超射效应与自转效应对蓝回绕的影响正好相反的事实,想到对比对流超射效应和自转效应对于同一颗星和同一化学组成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同,以发现有哪些物理因素对于产生蓝回绕起主要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的结果认为: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当总产能率主要由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i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对外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当总产能率由氢燃烧壳层和氦核的产能率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不仅与μ-梯度区的特性腾,还与氦核的大小和温度密切相关。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转动恒星中的物理机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恒星大气物理参量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星大气物理参量(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化学丰度)是导致恒星光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恒星大气物理参量的自动测量是LAMOST等大规模巡天望远镜所产生的海量天体光谱数据自动处理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针对测量大样本的恒星光谱数据估计每个恒星的大气物理参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窗宽核函数的估计算法:变窗宽算法是对固定窗宽算法的改进,分为3个步骤:(1)将历史恒星光谱数据进行PCA处理,得到光谱的低维特征数据;(2)利用特征数据与其物理参数的对应关系,建立一种变窗宽的非参数估计模型;(3)利用该估计模型,直接计算待测恒星光谱的3个物理参量(有效温度、表面重力、金属丰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固定窗宽估计模型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重力分层、密度陡降的恒星大气中扰动的传播,得到的结果十分不同于绝热假设下推得的结果。指出运动模式对恒星大气中扰动的传播和激波形成的高度颇为重要。我们的计算表明,光球下的小扰动不能不受行扰地向外传播并形成激波。因此不能把色球和日冕的加热笼统地看成是对流层的声波和磁流波所耗散的结果,很可能是起源于光球之上不同高度的扰动。  相似文献   

12.
磁场中p模/s模的转换及黑子对声波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柱坐标下将黑子周围的不形区域(黑子除外)内的振荡分解为朝向黑子传播的(入射的)波和离开黑子传播的(出射的)波。对无黑子的环形区域内的振荡也进行了同样的分解。将黑子周转的入射波看成是被黑子磁流管磁化了介质(介质内的磁场基本是水平的)中的波。而无黑子区的放射波看成是非磁化介质中的波。比较这两种波在固定波数下功率随的分布发现,在磁化介质中不同径向除n的声波(P模)频率系统降低,同时功率也降低,降低的功  相似文献   

13.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鹏飞  胡友秋 《天文学报》1998,39(4):381-391
在无力场中引入反常电阻,数值模拟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均匀重力场中的二维三分量磁重联过程。首先研究了Vc和β0对磁重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Vc大的情况下,重联率开始很小,但最终出现爆发现象。另外,温度的增加不如Vc小的情况明显;(2)Vc相同而β0不同的情况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但β0越小,动力学过程越刷烈;(3)Vc大且β0也大的情况不能产生爆发现象。还研究了各向同性热传导对磁重联过程及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出等温有磁薄吸积盘径向脉动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详细讨论了磁场、径向粘滞力和因果性修正的α型粘滞对吸积盘不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的结论是:磁场是一种在全盘区域起作用的非稳因素,它能影响粘滞模式的不稳定性和两种声波模式(O-mode和Ⅰ-mode)的增长率.径向粘滞力是一种在全盘区域起作用的致稳因素,它主要影响两种声波模式的不稳定性.α型粘滞的因果性修正主要在盘内区起作用,它对吸积盘的不稳定性影响较为复杂:对粘滞模式和无磁盘的Ⅰ-mode,它表现为致稳因素,而对O-mode和有磁盘的两种声波模式,则表现为非稳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无力场中引入反常电阻,数值模拟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均匀重力场中的二维三分量磁重联过程.首先研究了Vc(反常电阻模型中的临界漂移速度)和β0(气压磁压比)对磁重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Vc大的情况下,重联率开始很小,但最终出现爆发现象.另外,温度的增加不如Vc小的情况明显。(2)Vc相同而β0不同的情况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但β0越小,动力学过程越剧烈。(3)Vc大巨β0也大的情况不能产生爆发现象.还研究了各向同性热传导对磁重联过程及扩散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传导加快磁重联速率.在无热传导的情况中,开始时温度增加迅速,重联率较低,但最终出现磁重联率迅速上升的现象.对上述结果及其在解释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及冕流等太阳大气现象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在慢自转的旋转坐标系中有引力、带磁场、可压缩、全导电气体内线性波的传播。因为能量方程中辐射因素在不同类型天体中表现的方式不同,没有简单的表达式。所以,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我们采用在局部地区不限于绝热模式的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封闭此动力学系统。研究线性波的目的实际上等于研究此天文气体中局部地区的一种物理特征,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上述情况下,线性波的普遍色散关系的无量纲形式是(8)式。磁场为零:(9)式;磁场、自转为零:(10)式;磁场、自转和引力场均为零时,变为声波的色散关系(11)式;在磁场不为零的情况下,有下述特例:1.波传播方向垂直于磁场但不垂直于自转轴方向(13)式;此时传播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时有(14)式;无自转时有(15)式;无引力场时有(16)式:(16)式为快磁声波;2.波传播方向垂直于磁场又垂直于引力场时为(17)式;在此情形下,无自转时简化为快磁声波(18)式; 3.波传播方向垂直于磁场面又垂直于自转轴方向时有(19)式;此时传播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则为(20)式。我们的研究证明,在一般的情形下,都没有纯模而只有混杂模,特别是引入自转之后有些模与波的纬度有关,我们称之为“物理几何”波。本文是初步分析,当我们计入能量方程并考虑了辐射的影响时,可能有更有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19.
太阳大气锂的丰度7Li/H=10-11(按原子数计)。或[7Li]=log(7Li/H)+12=10.它比太阳系原始星云和银河系星际介质钾的丰度要低约两个数量级.因此太阳在它形成之后,其大气锂必定经受了严重衰减.然而年轻的银河疏散星团(如昂星团和英仙a星团)中有效温度高于5500 K的主序星,其锂丰度都基本是正常的,井末呈现明显的衰减.这充分说明,太阳型恒星锂的衰减主要发生在主序阶段,而非在主序前的演化阶段. 在恒星中,7Li是通过核反应7Li(p,a)4He,而毁坏.上述反应在T≥ 2.5×10…  相似文献   

20.
许多行星 (如木卫三 ,水星 ,地球 ,木星和土星 )和恒星 (如太阳 )具有内部磁场。对这些磁场的存在和变化的解释对行星科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行星和恒星的导电流体内部磁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和困难。一般由热对流驱动的流动通过磁流体力学过程产生并维持在行星和恒星中的磁场。在行星中磁流体力学过程强烈地受到转动 ,磁场和球几何位型的综合影响。其动力学的关键方面涉及科里奥利力和洛伦兹力间的相互作用。在太阳中其流线 ,即处于对流层的薄的剪切流层在太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 ,并由之产生了 1 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本文也给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三维太阳发电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