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多年来在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促进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在这21世纪之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对岩石圏物理学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此,必须厘定其今后的发展导向,并凝炼出前瞻性、并具有带动性的创新性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在这样的思维前提下对岩石圈物理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导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并明确指出当今在这一学科领域应该做些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出,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与岩石圏内壳、幔精细结构(2维和3维)的刻划;在地球内部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深部物质运移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乃是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根本机理所在.为此,在本世纪的上、中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学研究必为先导!本文最后对岩石圈物理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有关统一规划和观测仪器与设备的自主研发以及有序进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与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为此本文主要讨论以下4个方面问题:(1)问题的提出与背景;(2)率先进行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与进程;(3)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和得到的启迪与国际影响;(4)当今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当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学要做些什么与思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只有在清晰思路指导下,取得高分辨率的数据才能反演,并刻画其壳、幔介质的精细结构;(2)青藏高原地壳巨厚、岩石圈相对较薄的层块结构与壳、幔结构分区特征,特别是存在地壳低速层和地幔低速层及其不均匀展布;(3)在多维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重新分展、调整、运移和在多要素约束下的物理-数学模拟及陆-陆碰撞动力学响应;(4)当今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中国地球科学家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乃是中国地球科学家摘取"桂冠"的一个契机,故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建立起具有特色中国地球科学的理论和和运动学与与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华南块体位处中国大陆东南,对其深部结构的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岩石圈的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是岩石圈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认识主要来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类研究.由于单一的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观测资料和方法存在其各自的局限性,需要开展综合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学方法的岩石圈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文章综合利用华南地区地表地形、大地水准面高、地表大地热流数据、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研究该区三维岩石圈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华南东部的华夏块体和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较薄(<100km),相对起伏较小,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的橄榄岩为主,表明古老难熔的地幔岩石圈物质被新的物质所取代,古太平洋的平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而热侵蚀作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盆地内部岩石圈较厚(>200km),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由于组分差异所导致的不连续面,其中下层饱满的岩石圈地幔要厚于上层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因而使得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岩石圈地幔整体以饱满和过渡型橄榄岩为主.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7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时代最新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几十个百万年以来高原隆升、喜马拉雅山系崛起是地球演化史上最为壮观的构造事件之一.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和深部过程备受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近七十年来的地球物理研究与探索表明:(1)青藏高原地壳巨厚,岩石圈较薄;(2)壳内存在软弱层,但厚度和联通性有限;(3)高原下地壳及Moho面广泛发育叠瓦状反射特征,存在明显的脆性变形;(4)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南部存在双Moho现象/迹象;(5)印度大陆岩石圈向高原下方俯冲的形态存在显著的东西向差异;(6)高原主体上地幔各向异性以NEE向为主;(7)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四周高、中间低,异常场边界与地形梯度变化密切相关;(8)高原内部磁异常较弱,周边地区较强,其分界与区域构造边界基本一致;(9)青藏高原水热活动强烈,大地热流值高,主要来自加厚地壳的贡献.但是,有关青藏高原深部过程,诸如是否存在中/下地壳流、印度与欧亚大陆岩石圈的俯冲模式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和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关键区域组织实施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可望在地学领域取得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也是理解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和构造演化史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特性及流变学与地震活动性、壳-幔解耦及下地壳流动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和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状况.最后,对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一定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及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布格异常采用小波变换场分离技术得到深部重力异常,利用其他地球物理方法获得较可靠的先验信息作为约束,并采用球谐函数的级数解形式对中国东部及其邻域的深部重力异常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区岩石圈底界面的展布图像;同时对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和强地震分布特性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在地貌分布、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分区性,很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底界面的变化有关,而岩石圈底界面的形态的差异将对岩石圈层的运动和一系列地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强地震活动的分布也与深部岩石圈界面形态和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球岩石圈的研究,开拓新的找矿领域,培训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人员和技术干部,地矿部深部地质办公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6月10日至28日在天津举办了第一期深部地质讲座及学术讨论班。22位从事深部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任教讲学,来自全国各部门60个单位的80余名学员学习了深部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当前国内外深部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一致感到,随着深部地质探测技术的不断  相似文献   

8.
1985年6月12日,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专家马格尼茨基年满70周岁。他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已经45年,发展了苏联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固体地球物理学。他的活动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地球学科中采用精确的数理方法,从而能把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方向摆在严格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由于马格尼茨基的努力,在列入世界科学先进行列的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其中每项成果均揭示出地球物理学的新的科学方向,其中可以提及的有:分带熔化分析理论;现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根据各基准点计算地球内部温度的方法;下地幔物质熔解成氧化物的学说;地球内部各种极值条件下的物质状态的平衡。马格尼茨基创立了一个学派,他多年的教学活动无疑促进了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他撰写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等专著驰名于国内外。马格尼茨基主持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地球内部物理学教研室和地球物理学部,领导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室。他是学术刊物《地球物理》(苏联科学院汇报)的主编。 1971年他当选为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他为在一系列科学规划中发展国际合作倾注了许多精力。他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的一个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导向和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大尺度运动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与其在整体运动中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动力过程和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高、新学科技领域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五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国际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发展动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状况;(4)当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导向和战略思考;(5)地球动力学研究在我国的实现和开拓.  相似文献   

10.
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研究和探索我国大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板内特异块体与其界带的深部介质属性、结构和深层物理-力学过程,已在我国最先构思、设计、布署并实施了十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沿这十条第一剖面进行了高精度的地震反射、宽角反射和折射波场观测,进行了数据采集,获得了深部高分辨率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和反演求得了各剖面辖区的沉积建造、结晶基底、地壳与土地幔的差异和层、块精细速度结构,发现、研究和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为研究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圈层耦合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与动力学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指出了其深入研究的内涵和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1.
China has achieved much during recent years in the area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sciences (Teng, 2004). However,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needs and policy challenges the science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I suggest a general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lithospheric physics and point out clearly the content, core problems, and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is fiel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mountains, basins, minerals, and natural disasters depend basically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of geophysic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crust and mantle (2D and 3D) inside the lithosphere, substance and energy exchanges in the deep earth, the process of deep physical,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actions, and deep dynamical response. Therefore, geophysics should be the pioneer in the geosciences fiel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st century. I end with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arch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数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学是20世纪,特别是在其中叶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以物理学、数学和信息科学为依托,并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密切结合;以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介质的属性、结构变异和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这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量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灾害的防范在人类生活和生存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中乃核心所在.在研究和探索这一系列的地球科学问题的进程中,首先必须通过地表进行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观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进而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反演计算地球内部介质的精细结构和其物理—力学过程与动力学响应.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对计算数学的需求;3)地球动力学和数值模拟与计算地球物理学.最后对这些问题和基本导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地球物理以物理学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系统.20世纪地球科学迅猛发展,它的重大进展是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出现和海底大洋的发现,以及前者所引发的地球科学思想革命,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的思维转变.海底研究对于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极为巨大,而海洋地球物理是推动海底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动力.海洋地球物理在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中有过辉煌的成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21世纪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位,继续推动着地球科学的进展.目前的海底探测主要还是依赖于声学探测技术.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是实现水下探测系统精确定位和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传统性的海洋地震探测技术是研究海底构造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和寻找海底矿产的主力技术,它近年来无论在海上采集技术还是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图和海底地层剖面测量等则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探测海底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球深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创新性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我国大陆陆缘和邻近海域壳、幔结构的分区特征和不均匀性展布,特别是在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破碎镶嵌的块体组合.因为资源、能源、灾害的形成和动力机制均为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所致.为此表明:地球内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与探索在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该领域中,不论是理论、方法和探测技术诸多方面已有着较丰富的积累,并首先提出了16大论点与论据,它们是重要的科学导向.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在20世纪百年里地球科学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待研究和探索的科学问题.在21世纪的进程中,地球物理学必须牢牢地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能有所发现和突破.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发展导向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学在20世纪的百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和探索的科学问题.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基于国家在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地震与火山灾害和军事与国防的需求和防范,则必须深化研究和认识地球本体.为此,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已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核心,地球物理学必须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程中,地球物理学面临巨大的机遇,展现出多维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能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在这前提下,地球物理学家就必须超越已有的框架,穿过地平线,全方位的研究、探索、揭示、发现地球内部的奥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世纪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导向,即地球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化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地球物理学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向高层次的综合研究脉络方能有所发现与突破;地球物理学所面临的机遇、多元发展空间和挑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体内涵和导向.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与展望——21世纪的固体地球物理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回顾了20世纪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对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阐述了地球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并以中国反射地震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实例,说明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是地球物理学发的重要动力。最后,给出了2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强调地球物理学科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主流,但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很广,主要涉及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军事海洋学、空间遥感物理与监测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在这些领域中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一系列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的若干研究方向是:(1)具有明显或潜在国家安全应用价值的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研究;(2)国家安全地球物理装备(仪器)设施研究;(3)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中的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4)重大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问题研究.由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任务多种多样、且各有侧重,如海、陆、空和二炮,都有各自的研究重点,不能一概而论.以二炮部队所涉及的军事地球物理学研究而论,研究方向应包括:(1)军事情报侦测保障中的地球物理问题研究(包括侦测与反侦测);(2)作战运用与保障(测地、气象、空间天气、遥感)中的地球物理问题研究;(3)与战略导弹部队作战相关的地球物理武器和地球物理战研究;(4)国防工程中的地球物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