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成熟卵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栉孔扇贝成熟卵的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卵子表面呈蜂窝状,无卵极标志。受精前质膜形态模糊,属非典型单位膜。卵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但缺乏中心粒复合体。皮层内含有皮层颗粒。卵黄形态不同,来源于多种细胞器。卵子的成熟核相为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相似文献   

3.
康现江  王所安  堵南山  赖伟 《台湾海峡》2000,19(4):T005-T006
中国对虾成熟卵子释放于海水后,无论受精发生与否,位于质膜凹中的皮质棒都可向外排出。皮质棒排出同时也将卵黄膜举起。皮质棒排过程中,由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者溶解扩散,皮质棒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均质的凝胶膜。精子入卵后,受精膜举起。孵化由卵黄膜、凝胶膜和受精膜融合构成,保护胚胎发育,免受有害物质的侵扰。  相似文献   

4.
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各时相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卵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即(1)卵原细胞、(2)卵母细胞单层滤泡、(3)卵母细胞出现脂滴和卵黄、(4)卵母细胞卵黄充满、(5)卵母细胞核极化和(6)卵母细胞退化时相。发现颗粒细胞之间的滤泡小泡。成熟卵中的皮质泡在受精以前就开始释放其内含物到卵周期。对滤泡小泡和滤泡腔、皮质泡的作用以及卵膜结构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卵黄原蛋白是1种普遍存在于雌性卵生动物中的磷脂糖蛋白,是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阶段最重要的生殖蛋白,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雌激素活体筛选生物标志物。其中,鱼类卵黄原蛋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其生化性质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鱼类卵黄原蛋白的研究进展,包括卵黄原蛋白的种类与结构、功能与代谢、易降解性、纯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对鱼类卵黄原蛋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9.
厦门文昌鱼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92,14(6):92-9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较详细观察了文昌鱼不同时相卵原和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在第1和第2时相早期卵细胞中,可见核仁外排,核旁有核仁样体和卵黄核为其特征.从第3~5时相,即卵母细胞大生长期至成熟期,卵母细胞的核和胞质发生显著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核孔稠密分布,核被膜突起和凹陷,在胞质中可见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环层瓣状体,等细胞器参与卵黄颗粒的生成,以及随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这些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结果可为文昌鱼生殖生理学和人工繁殖及资源保护提供较完整的细胞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太平洋牡蛎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段组成.精子全长约21.6μm,尾段长约18.2μm,末端观察到"针眼"样结构;头部最大处的直径约2.6μm;中段直径约1.1μm;未成熟精子尾段中部出现膨大,该处直径约0.3μm.卵呈梨形;卵的直径约为41.9μm.卵表面有微绒毛组成的皱折结构,可见卵黄膜孔.卵质收回时,在卵表面卵柄处可见明显的树枝状结构.受精后,受精卵表面的卵黄膜剥离处可见较多数量的皮质小泡.在水温21.2~23.5℃,精卵混合34min时,释时出第1极体;1h22min时,放出第2极体;21h55min时,胚胎发育至初期D形幼虫.  相似文献   

11.
汞等六种重金属对鱼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重金属对海洋鱼卵的孵化和仔鱼成活的毒性规律,对防止污染和保护水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六种重金属(Hg~( ),Cu~( ),Cd~( ),Zn~( ),Pb~( )和Cr~( ))对海洋鱼卵的孵化和仔鱼成活的毒性研究。 胶州湾是多种经济鱼类产卵和发育的场所,5月中旬—6月中旬,水温在15—17℃时是适宜的产卵季节,拖网常见的鱼卵约  相似文献   

12.
超远缘鱼类—斑马鱼和泥鳅—受精卵的激光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诱导方法对不同科鱼类,鲤科(Cyprinidae)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鳅科(Cobitidae)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受精卵进行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科间的鱼类受精卵可以融合并继续存活发育,有的可发育至初孵仔鱼。但是,其融合、发育表现出与亲缘关系较近的鱼卵的融合、发育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验了孔雀绿,对中国对虾的卵和各期幼体的毒性。0.5×10~(-6)对卵消毒5.0分钟,以及1.0×10~(-6)对卵消毒1.0分钟不影响卵孵化。24小时更换原浓度溶液和未更换溶液组相比较,安全浓度和48小时LC_(50)均减小。  相似文献   

15.
汞等六种重金属对鱼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Hg,Cu,Cd,Zn,Pb和Cr6种重金属对海洋鱼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重金属对鱼卵孵化的毒性为:Hg>Cu>Zn>Cd>Cr>Pb,而对仔鱼成活的影响为:Hg>Cu>Cd>Zn>Pb>Cr。鱼卵比仔鱼有较大耐毒性,同一种重金属在不同的水质中的毒性规律是:无离子水>淡水>咸淡水>海水。本文还测定了6种重金属对仔鱼成活的半忍受限(TLm)。  相似文献   

16.
鲱、鲽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产沉(粘)性卵的鲱(Clupea harengus L.)和浮性卵的鲽(Pleuronectes platessa L.)为代表,对这两类海洋鱼类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水分、钠、钾、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作了比较研究。实验于1987年春在苏格兰完成。结果发现:1)鲱的含水量在三个阶段有明显增长,受精时从75%—85%,卵发育期从85%—87%,孵化后从85%—90%;通过这一成功变化,最终使仔鱼获得浮性,上升并进入浮游生物水层摄食;鲽卵含水量在这三个阶段均保持在90%—92%,并一直保持相应的浮性,至摄食期。2)两种初孵仔鱼含水量的差别,主要由卵黄囊含水量不同引起,而身体其它部分含水量没有显著种的差别。3)鲱在钠、钾含量上的增长和波动,大致同这三个阶段湿重和含水量的增长和波动一致。4)脂肪和蛋白质对卵和仔鱼的浮性几乎不起作用;两种鱼在卵和卵黄囊期发育阶段,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呈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几种药物对中国对虾卵子的消毒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验了几种药物对中国对虾卵子表面细菌的杀灭力以及卵子对消毒药物的耐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适当浓度的药物对卵子消毒可以消除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减少对虾育期各种疾病的发生而又不致于对卵子的孵化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牡蛎卵子体外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卵子体外发育的过程。解剖性腺获取的卵子大多发育至第1次减数分裂前期。在海水、氨海水中浸泡能促使生成泡破裂,促进卵子的继续发育,而且卵子在氨海水中的发育速度要快于在纯海水中的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9.
大菱鲆产卵季节对卵子的生物学及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于2000年6-8月,采用现场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菱Ping雌鱼产卵盛期和产卵晚期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结果表明,大菱Ping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随着产卵季节的进程而改变。产卵晚期的卵子卵径小于产卵盛期,每粒卵子含水量及重量均高于晚期,盛期卵子的粗蛋白、脂肪、灰分占干重的百分比低于晚期卵子。在产卵晚期,中性脂所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水平比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22:5(n-3)和22:6(n-3)的水平则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卵子的孵化率和存活力要高于晚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以文昌鱼卵为材料,用8种不同的固定液、缓冲液进行固定质量的比较,得出Flood双固定法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