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宜良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属一套典型的浅海台地相沉积,玉龙寺组、妙高组、关底组地层发育齐全,生物门类繁多,以腕足类为主,次为双壳类、介形虫、腹足类,尚有少量珊瑚、三叶虫、苔藓虫类等,属浅海底栖固着生物、底栖爬行及底栖浮游生物群。该区大戈比河及龙潭沟剖面地层特征及生物群组合特征,均可以与曲靖地区剖面对比,从时限来看曲靖地区关底组被认为属中志留世,而本区关底组出现了Aesopomum、Spirinella、Metathyrisina晚志留世分子,相当于Ludlovian早中期层位,因而本文认为关底组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黑龙江省东部,虎林至密山一带龙爪沟群云山组和勃利盆地鸡西群城子河组之下,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介形虫化石。计2科5属12种,其中包括10个新种。在云山组中部发现了以Scabriculocypris-Mandelstamia二属为代表的介形虫化石组合,在勃利盆地城子河组之下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中,亦发现与云山组中部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志留系的划分和对比,过去长期地以三峡剖面为标准,以小达尔曼虫层之上最早出现的礁相地层作为中志留统的底界。经近年的深入研究,发现过去划归中志留统的罗惹坪组,甚至过去划归上志留统的纱帽组的中、下部仍属早志留世沉积,因而认为过去的中、下统界线大大地偏低。随着三峡“标准剖面”的厘正,全国志留系的划分、对比,出现了重新认识的局面。陕甘宁地区不少地方过去同样出现过中、下统划界偏低的现象,将志留系中几乎所有礁  相似文献   

4.
西准噶尔吾尔喀什尔山北缘志留纪地层主要发育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以往资料将其划分为中—上泥盆统。该区原划为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的一套地层中发现大量早—中志留世化石,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将该套地层划为早—中志留世恰尔尕也组。该组化石的发现对吾尔喀什尔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组合特征、志留纪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区域地质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桂溪地区志田纪地层,于1970年由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发现,并根据其中所含腕足类Eospirifertingi笼统划归中志留统。1994年,笔者等在这段地层中发现了以牙形石Spathognathoduscrispus,腕足类Retziellauniplicata,床板珊瑚Squameofavosites,Oachyfavosites,Pachycanalicula为代表的晚志留亚纪动物属种,说明该套地层的沉积时限为晚志留亚纪,并可与云南曲靖,四川广元、二郎山、盐边,甘肃迭部等地区相当地层对比。这一发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近纪地层沃马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鉴定识别出介形虫9属37种, 其中8个未定种, 根据介形虫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建立了2个介形虫组合带, 自下而上为: Ilyocypris pentanoda-Qaidamothere vena组合带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组合带.通过对研究区介形虫组合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介形虫组合对比, 将沃马组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8.
老挝万象地区含盐系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挝万象地区的含盐地层称为塔贡组(E1tg)。该组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每个岩性段均由下部膏盐层、上部陆源碎屑岩组成,均属湖泊沉积。该套地层的介形虫属Sinocypris—Cypris(Cristocypris)—Parailyocypris组合、轮藻属Peckichara—Obtusochara组合,属古新统。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上,该组与我国滇西地区的勐野井组(Em)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9.
<正> 广西钦州地区的志留纪地层早在1959年张捷芳即已报道,除新建立的上志留统防城组外,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均沿用广东西部的地层名称,分别称为连滩组和文头山组(穆恩之,1962)。钦州地区的泥盆纪地层是近年来发现的,汪啸风(1977)曾经作过报道。1977—1978年,广西区测队在玉林地区发现了泥盆纪含笔石及竹节石地层,部分标本送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笔者等于1980年4—5月在钦州县那丽公社及小董公社,和玉林县樟木公社及南江公社等地测制剖面,采集化石。现将几点地层上的看法,简报如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提供了四川盐边地区从下志留统至下泥盆统连续的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的实际证据和原始材料,由上而下建立8个牙形石带,2个牙形石组合带和1个笔石带,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攀枝花阶、永兴阶、箐河阶、叉河阶、透底河阶和支六阶,分别归入下泥盆统、顶志留统、上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下志留统,为我国志留系安康阶以上地层的建阶研究工作提供了实际的基础资料。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为笔石相地层,其上全为碳酸盐岩相,其中牙形石发育良好,形成连续完整的牙形石带序列,这对我国和更大的范围壳相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对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 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种20个;属冈瓦纳区系。这一动物群的发现,对认定本区当时系冈瓦纳大陆的范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包括孢子21属31种和变种,其中新种1个(Amicosporites xinjiangensis);疑源类11属14种。此外还有几丁虫3属3种。根据孢子在地层中分布规律和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出4个孢子带:1.Synorisporites dittonensis—Api-culiretusispora spicula(DS)带;2.Emphanisporites micrornatus—Streelispora newportensis(MN)带;3.Chelinospora cassicula—Perotriletes subitus(CS)带;4.Grandispora sp.—Apiculatasporites micro-conus(CM)带;上述孢子组合基本上可与中国华南、西南、西秦岭及有关国家、地区相同时代孢子带对比。根据孢子和疑源类材料,对西准噶尔志留—泥盆系界线、古地理和古生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贵州志留纪牙形石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形动物”像其它门类生物一样受地理环境控制,主要表现在牙形石化石群在不同的古地理环境里有明显的差异。贵州早志留世早—中期的牙形石只分布于黔东北地区,缺乏分区性。但是到了早志留世晚期,牙形石的分布广阔,显示出较明显的分区性。根据牙形石的属种组成可以分出黔北-凯里和黔南两个不同的分布区,界线大致在凯里和都匀之间(见图1,表1)。  相似文献   

14.
哈尔克山北坡原定上志留统阿克牙子组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可能为早元古代地层,构成伊宁—中天山板块的基底;上志留统穹库什太组则为由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大理岩化灰岩透镜体、蛇绿岩推覆岩片构成的“变质俯冲杂岩(变质混杂岩)”组合。  相似文献   

15.
<正>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一带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分布较集中,出露尚良好。主要为一套正常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我国北方志留—泥盆纪地层学的重要地区之一。 1960年,李寿耆、赵泽国等同志在本区发现了这套志留—泥盆纪地层,并在西别河东岸测制剖面、采集化石,又在附近作了路线调查,建立了西别河组,确定其时代为中泥盆世。1965年,内蒙古地质局区测队六分队在本区测制了一些剖面,认为西别河组之上还有一套巨厚的地层,遂又创立了查干合布岩组、哈力齐岩组、艾不盖河岩组、格少可布岩组和  相似文献   

16.
北山地区的早志留世笔石相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了北山地区的工作,其地质研究程度速迅提高,地层的研究工作亦有新的进展,早志留世笔石相地层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项新成果。北山的早志留世笔石相地层是甘肃省地质局区调队1966年于甘肃省肃北县罗雅楚山最先发现的,并命名为黑尖山组。1974—1980年,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区测队相继在中蒙边界黑鹰山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工作,于黑鹰山—居延海一带的圆包山及小狐狸山两地先后发现含笔石的早志留世地层,由于该地岩性和黑尖山组岩性有明显差异,而且笔石化石丰富,故另起新名为圆包山组(图1)。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和笔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该区的牙形石带:Paraspothognothodus obesus 带,Paraspo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weusis 组合带,Pterospathogwa-wodus oelloui 带:笔石带:Demirastriles (?) 带,Spirograptus (?) 带和 Streptograptus nodifer 带.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磨刀垭组、后蒿坪组和宁强组,其中磨刀垭组和后蒿坪组为2个新建组。本区绝大部分地层为下志留统,只有宁强组上部可能为中志留统。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江西九(江)瑞(昌)地区原划归晚志留世的西坑组顶部发现鱼化石:Arctolepida,phlyctaenaspinae 等。通过化石及其他方面的论述,认为西坑组的时代应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坑组为一跨系岩石地层单位。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加里东运动Ⅱ的时代问题,认为本区加里东运动Ⅱ发生在早泥盆世晚期,时限为 D_2—D_3。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导了湘西北地区大庸,桑植一带吴家院组牙形类动物群,计有30属,近百个种及亚种。根据属种特征分为Spathognathodus celloni,Spa.celloni simplex两个组合带,经与国内外相应牙形类化石带对比,除产有区域性的属种外,与欧洲关系密切。确认湘西北地区是吴家院组即原罗惹坪群和砂帽群的下部地层,应属下志留统。本文还讨论了该区牙形类颜色变化与油气生、储的关系,并对寻找油气藏作出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李友桂  杨藩 《地球学报》1983,5(3):77-86
<正>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中生代地层组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古生物组王思恩、狄恒恕、朱忠浩和笔者等于1974年采自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南麓红水沟地区红水沟组。共分析了34块样品,内含极其丰富的介形虫化石。 文内共描述了9种,分属于3科4属(7个新种)。目前我国真正属于晚侏罗世的淡水介形虫动物群发现不多,正式报导尚属首次。故对于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介形虫动物群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南燕同志给予的充分协助和黄成彦、赵黎宇等同志在化石电子扫描及照像等方面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