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动,也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聚焦海绵城市建设”专题报道,刊登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的思考性文章,以及相关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以期为行业企业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及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提供参考及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
韩天雷 《吉林地质》2019,38(2):88-90
海绵城市是构建"尊重自然、顺序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型理念。目的是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达到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本文主要提出了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在城市海绵建设中的必要性,及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如何开展和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也面临众多争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等均存在不同认识。针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结合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评审、考察以及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调研情况,从城市水文过程的角度,系统解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建设功能与发展方向、城市地下排蓄系统、建设管理体制等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核心观点认为,海绵城市是对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构,功能综合是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的前提,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以河湖水系为核心,需要流域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基于多部门、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交叉,按照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的方式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住建部发布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等。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信息化,行业转型升级新引擎"专题报道,刊登了住建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对《纲要》的解读,行业领军企业领导及信息化工作负责人、信息化服务企业针对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性文章,以及先进企业的实践案例分享,以期为行业企业深入了解政策走向、推动技术发展、深化信息化应用,进而促进自身与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一个抓手。同时,海绵城市建  相似文献   

6.
黄敬军  武鑫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2018,64(6):1472-1480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本文以海绵城市理念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定义及特质,分析其对于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该理念下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展开探讨,涉及道路、绿化带、附属设施及排水系统等方面内容,以期提升设计人员对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转型发展,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其核心技术措施中的“渗、蓄、滞、净、用、排”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城市规划区为对象,基于GIS类软件,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包气带特征、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常州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并评价了该区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结论有:浅层含水层岩性与厚度、包气带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影响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地质因素;研究区海绵城市地质环境整体较好,适宜性在中等及以上地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69%。构建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可为同类型海绵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的春天,阳光和煦,政策东风频吹,为"寒冬"中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带来一丝暖意: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中国建筑业描绘出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再建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伊始,到2016年6月20个部门联合启动第三批PPP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PPP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正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快速前进。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PPP,行业发展新蓝海"专题报道,刊登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当前PPP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的解读,并邀请金融、法律等领域专家及工程勘察设计领军企业相关负责人撰稿,畅谈PPP推进的实践、思考及发展建议,以期为行业企业抓住机遇、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流作为衡量综合系统是否发挥最大效益的标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相关概念以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普兰店区基本概况、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河流治理的重要性、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等,来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城市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效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某红层丘陵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净”几方面影响,认为红层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岩土渗透性、下垫面条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程度、水污染程度等,并通过现场调查及实施相应的渗透试验等方式,最终确定坡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岩土渗透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更大。随后确定各因子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确定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分区,为后期其他红层丘陵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展望2017     
<正>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这一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将会面临调整与变革,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展望2017"专题报道,刊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新一年的工作要点以及相关专家、专业机构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展望和预测,以期为行业企业抢抓发展机遇、确立发展路径、推动企业发展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我国学者对于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研究日益加深。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首要问题就是对于城区大范围积水分析、水安全分析等技术相对薄弱,使得大范围海绵城市的建设流于形式。以宜良县建成区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并对积水点实际调研。借助ArcGIS工具的强大功能对城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宜良县建成区水安全敏感区分布图,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根据各区域水安全敏感情况制定不同策略,对今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汇流时间短、暴雨时程分配集中的城市地区而言,采用海绵城市技术与水工程群联合调度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应对城市洪涝问题、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以及减缓城市洪涝灾害的有效手段。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结合水循环机理分析了海绵城市技术在防洪排涝中的功能;通过总结城市水工程群调度典型措施及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联排联调技术在防洪排涝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福州市主城区为案例,定量分析了海绵城市技术与水工程群调度协同治理对减小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勘察设计》2012,(11):18-19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21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作为勘察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聚焦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重庆、福州、济南等16个城市开展首批“新城建”试点,组织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专项试点。在数字中国和“新城建”浪潮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本文介绍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动态,分享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诚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分析并总结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探索其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以期为行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  相似文献   

20.
<正>海绵城市为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带来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护、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在内的多重生态环境效益。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导则主要围绕以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这无疑是个重大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