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泉州市地面脉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泉州市区的地面脉动特征,及脉动频谱特性与场地有关参数的关系。当场地土及场地类别较好或场地覆盖层较薄时,场地脉动卓越周期相应较小,反之则较大。覆盖层厚度是影响场地脉动卓越周期的重要因素。本文还探讨了脉动卓越周期在场地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实测场地脉动记录进行数字滤波、波形平滑等方法的对比分析 ,得出了对场地脉动数据处理的一些有效手段 ,指出 ,这些手段有效地突出了场地脉动的卓越频率 ,可方便地确定场地脉动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脉动测试获得的安宁河和邛海周边地区45个场点的地脉动数据,采用谱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场地条件对地脉动谱曲线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了该区地脉动频谱特性,给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场地地脉动卓越周期建议值,所得结果可以为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场地背景资料和分析依据,也可为西昌市以后的工程场地选址、场地类别划分和结构抗震设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地脉动的原理、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场地卓越周期的测定及其在场地及场地土判定与评价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对地脉动频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地脉动测试确定场地卓越周期的效果较为理想,其在场地及场地土判定与评价中的结果与利用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结果基本一致;场地岩土层结构直接影响地脉动的频谱特性,二者的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工程场地动力特性分析的地脉动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地回顾了地脉动研究的历史,综述了地脉动在场地动力分析中应用的四种主要分析方法:直接富氏谱法、相对参考点谱比法、单点地脉动谱比法和利用地脉动反演场地剪切波速法。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和适用条件,侧重分析了各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地脉动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地脉动方法在合作市覆盖层厚度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合作市区41处地脉动观测点数据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单点H/V频谱分析结果,总结了合作市区场地条件的地脉动特征,并结合钻孔揭示的场地条件资料,反演合作市区的覆盖层厚度.根据合作地区不同局部地形观测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了地形对地脉动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合作市区场地的卓越周期主要分布在0.1~0.2 s,与合作市区场地条件相符;2条剖面H/V频谱分布稳定,覆盖层厚度地脉动反演结果与钻孔揭示厚度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郑芳  邓津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173-1178
1920年8.5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对研究黄土地区的滑坡灾害、土层地脉动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发现海原地震现场表层黄土为架空孔隙弱胶结微观结构,且该黄土是以粉粒为主的低黏性粉土,有震陷和地震滑坡的高风险。基于地脉动测试得到滑坡场地15个地脉动数据,采用傅里叶变换法对苏堡村滑坡土层的脉动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地脉动频谱特征曲线。研究表明场地卓越周期建议值为0.126 s,将其划分为坚硬场地,可为该滑坡场地类别划分作为参考,同时发现滑坡体与未滑体的地脉动特征有较大差异,可为海原地震滑坡的脉动特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程场地条件评定中的地脉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为了研究开发更经济,更简便的场地动务特性探测方法,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工程场地条件评定中地脉动研究的演进,概述了地脉动观测技术的发展,循着地脉动分析方法的演进历程,叙述了谱和谱比分析方法,利用地脉动频散曲线反演场地速度构造的研究,讨论了各种分析方法的依据和适用条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可能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脉动进行场地反应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了应用地脉动进行场地反应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概述了应用地脉动进行场地反应分析的现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脉动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如测试计算场地特征周期,利用地脉动台阵反演土层剪切波速结构等.但是对地脉动数据规范化处理存在争议.以26个场地采集的108条地脉动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自编反STA/LTA算法程序,从计算方法、特征函数和长短时窗时长的选取,探究STA/LTA算法对于地脉动测试数据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依据昆明烈度速报台网子台场地钻孔资料、等效剪切波速以及地脉动测试结果,对不同强震动台站的场地划分标准作了对比.结合昆明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昆明强震动烈度台站的场地类别作了判定.同时指出,对个别判定指标临近划分标准分界线的台站的分类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Nakamura方法,利用2007年6月3日宁洱地震强震动记录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计算了宁洱震区一些强震动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脉动数据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5 m的时候,两者的谱比值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13.
张立  刘争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5):1686-1695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以速度频散特性为理论基础的传统瑞利面波法的实际应用存在场地限制的瓶颈问题.为克服该困难,本文从面波的基础理论着手,在前人建立的水平层状介质中瑞利面波速度频散方程的基础上,推导了水平层状介质中瑞利面波质点位移的解析解公式.以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水平层状地层模型为例,结合地脉动单点谱比法(HVSR,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对基阶瑞利面波的椭圆极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瑞利面波的速度频散特性类似,其椭圆极化同样具有频散特性,且椭圆极化时的质点位移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频谱比与地层泊松比结构有关.瑞利面波的这种椭圆极化特性展示了利用单点瑞利面波的多分量评价地层泊松比结构的理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陡河地震台架设地震计、强震计及烈度仪3类仪器进行同台址观测,对记录的背景噪声进行RMS值、功率谱的计算和傅里叶谱分析,总结3类仪器的记录波形特征,对比分析3类仪器的地震监测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宽频带地震计可以对背景噪声在全频率域内进行有效完整的记录;强震计只能对大于0.1 Hz的天然噪声进行有效记录;而烈度仪的记录则完全是仪器自噪声,其无法有效记录地脉动。  相似文献   

15.
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梅  季爱东  郑建常 《地震学报》2009,31(6):641-649
山东省泰安台LaCoste-PET型重力仪安装以来,出现了几次固体潮“脉动加粗”的情况.用高通滤波进行信息分离后发现,“脉动加粗”与2008年登陆我国最强的3次台风发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烟台SSQ-2型倾斜仪表现出与重力仪同步“脉动加粗”的特征,泰安台JCZ-1型地震仪在台风发生期间也观测到了“纺锤形”振幅加大的情况,台风信号卓越周期为3—7s.分析结果表明,重力仪及倾斜仪的这些异常变化均是台风引起的扰动,“扰动”信号的频率、幅度在重力仪的监测能力内.“扰动”的出现与台风发展强度、移动速度及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瞬态瑞利波频散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无损浅层勘探方法,瑞利波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震工程、环境工程及岩土工程测试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提取瑞利波的频散曲线。根据激振方式不同,瑞利波勘探可分为稳态法、瞬态法和地脉动台阵法。基于相位谱法提取瞬态瑞利波的频散曲线,一般将两通道瑞利波的相位差限制在2π之内,因此限制了两拾振器之间的布点距离。本文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分析了瞬态瑞利波法频散曲线的提取方法,避免了对相位差的限制。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提取到的频散曲线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codes have widely considered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to make a reliable subsoil seism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 deposits down to bedrock. This approach has limitations because geophysical data are often very expensive to obtain. Recently, other alternatives have been proposed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background noise and estimation of the H/V amplification curve. However, the use of this technique needs a regulatory framework before it can become a realistic site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formulation for characterizing design sit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lgerian seismic building code(RPA99/ver.2003), through transfer functions, by following a stochastic approach combined to a statistical study. For each soil type, the deterministic calculation of the average transfer function is performed over a wide sample of 1-D soil profiles, where the average shear wave(S-W) velocity, V s, in soil layers is simulated using random field theory. Average transfer functions are also used to calculate average site factors and normalize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to highlight the amplification potential of each site type, since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V amplification curve. Comparison is done with the RPA99/ver.2003 and Eurocode8(EC8)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respectively. In the absence of geophysical data,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together with micro-tremor measures can be used toward a better soil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A series of studies was conducted on three building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RC shear walls damaged in the 1995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These buildings are located in an area where structural damage centred around. Two of these buildings suffered severe damage, while the third was not structurally damaged. Our studies deal with site inspections, including micro-tremor measurement of buildings, the evaluation of input motions, and the response analyses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alyses of the two severely damaged buildings correspond to their actual damage state. From the response analyses of the one slender building with no structural damage, it was concluded that uplifting is the main reason it did not suffer any structural damage. Through these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effective input motion is fully understoo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张振斌  吕桂林 《内陆地震》2010,24(4):359-363
对新疆烈度速报台网子台的地脉动进行了测试分析,对照新疆烈度速报台网子台的钻孔资料、等效剪切波速并结合新疆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得到新疆强震动烈度速报台网10个台站的场地类别。同时认为对个别判定指标临近划分标准分界线的台站的分类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地质图、沉积层的地脉动探测结果、人工地震测深和宽角折射等多种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建模工具软件GoCAD,建立了北京地区(东经115.5°-117.5°,北纬39°—41°)地壳及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和地质界面模型。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分析得到了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地学统计特性,并设计了一种适合离散光滑插值(DSI)约束点权重的光滑估计方差,对模型的插值结果进行了质量评估。分析了北京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特征,又将速度结构模型与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对比,模型比较好地反映了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