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根据1951~2002年中国194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两项Hurst指数试验。研究并预测了中国5大区域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5大区域未来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两项Hurst指数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今后年雨日将继续减少。依照5大区域的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3.7~3.8天;中国东部南方区和中国东部北方区平均每十年减少5.9~6.8天;四川盆地年雨日减少最多,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12.3天。且期间雨日没有突变。  相似文献   

2.
阿里山姑娘美如水日月潭碧波美如画九曲洞景色美如仙早知台湾的地名很美,2011年9月1日至8日,我有幸到台湾进行了为期8天的旅行,对此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雨后初晴。9月1日傍晚时分,我们乘坐的ZH9025航班稳稳降落在台湾桃园国际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Hurst指数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1953-2002年中国7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应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基本原理,设计了两种降水Hurst指数试验,研究预测了中国五大区年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通过两种试验对比得出:年降水20年试验能有效确定降水状态的转折点,进而判断降水变化的突变。研究表明:中国五大区年雨日有着完全一致的减少趋势,期间不存在年雨日由减少转为增加的突变点。今后年雨日仍将继续减少,依照五大区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东部北方区、西北区、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分别为6.8天、4.1天、5.9天、11.4天和3.7天。中国1953-2002年,有三次降水量突变。第一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包括了东部北方区的H11980、西北区的H11981和青藏高原的H11982;第二次年降水量由增加突变为减少,它依次包括上述三区的H21988,H21985和H21987;第三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仅包括青藏高原的H31991。中国五大区中,东部北方区和西北区的年降水量未来10年仍将继续减少,依气候倾向率,它们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5.3 mm和6.2 mm。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未来10...  相似文献   

4.
卢成树 《地理教学》2014,(11):58-59
正题目(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7.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  相似文献   

5.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格桑  唐小萍  路红亚 《地理学报》2008,63(9):924-93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1961-2005年新疆区域分级雨日(量)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波  肖子牛 《干旱区地理》2011,34(3):419-428
利用新疆区域10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雨资料对新疆区域1961-2005年分级雨日(量)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按日雨量的大小分成4个等级:小雨(0.1~6.0 mm)、中雨(6.1~12.0 mm)、大雨(12.1~24.0 mm)和暴雨(≥24.1 mm),有效雨日(量)为上面4个等级雨日(量)的总和.结果发现:新...  相似文献   

7.
近47年环渤海地区不同级别降水事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1~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不同级别降水日数、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及四季雨日均呈减少趋势,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微雨和小雨日数的显著减少;降水强度略有增加,但主要是源于微雨和小雨降水强度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雨和中雨雨量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较大,极端强降水频率和降水量减少,其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偏小,造成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减少,气象干旱加重;雨日的减少使连续无降水事件频率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史培军  孔锋  方佳毅 《地理科学》2014,(11):1289-1298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相应的站点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显著增加,暴雨雨强也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华中和西南及环渤海地区逐渐扩张的梯度增加趋势,年代际暴雨雨强远不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梯变明显。中国暴雨1951~2010年年代际时空变化格局很可能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中国地势与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1—2010年5—9月乌鲁木齐市气象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近20 a降雨特征。结果表明,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现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均以20时以后至翌日11时左右为高值区,在下午16时达最低值;1 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0 mm的降水,其次是1.1 mm≤R1≤3.0 mm,但1.1 mm≤R1≤3.0 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其次是R1≤1.0 mm。不同量级降水过程均有较为明显的年际差异,小雨过程发生的频次最多,其次为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前半夜为小雨、中雨和大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下午为暴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分别为7月中旬、5月中旬、5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与7月中旬及8月下旬。短时性降水(1~3 h)主要集中在前半夜,持续4~6 h和7~9 h降水多集中在前半夜到后半夜,持续10~12 h及以上的降水多发生在下午至后半夜。20 a来雨日年际变化不明显,后10 a和前10 a相比,暴雨日数有所增加,而其他量级及总雨日均减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降水时数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示降水气候特征的指标,通常有数量(雨量)和持续时间两个方面(雨强即为单位时间内的雨量)。降水持续时间的指标各国目前只用雨日(降水日数),因而并不是实际降水持续时间(降水时数)。我国雨日的雨量标准是日雨量≥0.1毫米,因此,只要满足这个条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2日至3日,第八届"中国水论坛"在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成功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以"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近40 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相似文献   

13.
雾都 重庆     
初来重庆,正值大雾之时,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被称为“雾都”。重庆全年雾日平均有一百零三天,1950年甚至高达二百零五天;而春冬季节,雾日尤多。雾都,确实名不虚传,重庆与英国首都伦敦并称为世界上两大雾都。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以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这就是成语“蜀犬吠日”的由来。四川盆地是我国阴天和雾日最多的地区之一,几乎占全年三分之二,无怪“蜀犬”见日而“吠”之了。重庆为什么多雾呢?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岷山,东有大巴山、…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0,(13):61-62
5日晚至7日,在广东地区,受弱冷空气影响,粤北、粤东部分市县及广州市区先后遭遇暴雨突袭。其中,粤北地区有7个观测站测到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最大雨量为411.3毫米。而广州市出现的暴雨因雨量多、雨强大、范围广,被广东省气象局连续冠以三个“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莉  赵声蓉  赵翠光  周兵  张静  薛峰 《地理学报》2010,65(3):293-300
基于我国1991-2005 年逐小时的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概率分布、统计检验与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时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一小时最大雨强的50 年、100 年重现期估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对于4 mmh-1以上的较强雨强而言,出现频数最多的地区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为60~80 mmh-1,沿海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可以达到80~90 mmh-1;雨强出现频数的日变化在各地区是很不相同的,西南和华南是雨强日变化最明显的地区,4 mmh-1以上量级的检验结果几乎全部都超过0.01 的信度要求;一小时最大雨强50、100 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50 年、100年一遇的一小时雨强达80~120 mmh-1、100~150 mmh-1。  相似文献   

16.
红军渡展示着渡江壮烈的战斗场景红军渡纪念园展示着苍溪的光辉业绩红军村展示着苏区的精神风貌嘉陵江,古称阆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因流经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东北部的嘉陵谷而得名。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在此发动著名的嘉陵江战役。经过24天激战,  相似文献   

17.
拉萨河流域高山水热分布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架设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坡9个海拔高度(4300~5500m)的自动气象站一年(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的实测数据,对山坡1.5m高度的气温和季风期(6-9月)降水随海拔梯度和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表明4300~4950m存在一个逆温带,逆温时间自10月至翌年4月.年逆温频率为11.5%(42天).4300~5500m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1℃/100m;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季风期各月最大降水带都在海拔5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山坡降水量递增率为4~7mm/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上,降水递减率数值上为降水递增率的1.6~2.3倍.7月和8月降水量占季风期总降水量比例大于6月和9月.降水月内分配山坡上部总体较山坡下部均匀.降水主要发生在4:00-10:00以外的时间段,而大一中雨(3~14mm/h)主要发生在18:00-22:00.山坡强降水段相对集中在4650~5100m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8.
史培军  孔锋 《地理科学》2016,36(10):1457-1465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解释1951~2010年中国年代际累积暴雨不断增加的现象。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因素极有可能是中国大面积暴雨增加的主因。在时间序列上,城镇化因素对中国年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的方差解释分别为61.54%,58.48%,65.54%;自然因子方差解释分别为24.30%,26.23%,21.92%。在空间格局上,中国县级总人口密度和低能见度日数年均值的面板数据与中国年代际累积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显著相关,其空间相关系数随年代推移而不断增加,进一步表明快速城镇化因素可能触发了中国年代际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蒸散是岛礁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珊瑚岛礁生态有重要意义。2018年6月27日—2018年8月8日利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及蒸发皿,在中国西沙群岛赵述岛开展了野外蒸散观测实验,获得了岛礁砂壤土裸地雨后实际蒸发速率,以及不同下垫面及钙质砂质地情形下潜在蒸散特征。其中,砂壤土裸地实际蒸发观测表明,雨后第2日至第4日平均蒸发速率为(1.6±0.2) mm/d,第5日至第7日迅速下降,7日后蒸发速率逐渐稳定在(0.5±0.2)mm/d,实际蒸发过程受土壤含水量调节,裸地实际蒸发(E)与蒸发皿潜在蒸发(Eo)的比值E/Eo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关系表明两者呈明显的线性相关。蒸散控制实验表明,蒸渗仪潜在蒸散呈现空旷地草地>空旷地砂壤土>林间带草地>林间带砂壤土的规律,林间带遮挡减少草地蒸散比减少裸地蒸发影响更加明显。裸地蒸发速率受岛礁钙质砂质影响,岛礁钙质砂颗粒越大,快速蒸发阶段持续时间越短,蒸发速率越小。微型蒸渗仪日蒸发量和午间蒸发速率呈一定线性相关,其中细粒钙质砂、中粒钙质砂及砂壤土三种土壤类型两者相关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城市水资源极度匮乏。同时,近年来北京多次受城市洪水侵袭,其中,房山区因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备受关注。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方法,从1991年6月17日和2014年9月4日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房山区水景观湿地信息;以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中死亡人员遇难地点和各种实证数据,推算潜在北京市城市雨洪资源分布特征,利用区域地貌—水文—湿地空间耦合分析方法,提出面向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与城市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4年期间,房山区水景观湿地面积约减少了1/3;房山区潜在可利用雨洪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前河网密集地区;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良乡和靠近燕房2个关键区域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科学策略。研究雨洪资源利用于水景观湿地恢复,对于维护城市水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