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对寿宁县当前经济发展和农业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猕猴桃的生长发育条件,确定相应的指标,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了寿宁县猕猴桃适宜种植区的自动提取.以此体现农业气候信息系统在种植区划上的可行性、优越性,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了相关的总结,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乐业县种植猕猴桃的气候适宜性分析及其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猕猴桃气候生态特性,在分析猕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广西乐业县气候资料及地形数据,采用GIS技术及小网格气候资源分析方法,对乐业县猕猴桃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按照区划结果将乐业县猕猴桃种植区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给出了细网格区划专题图,为乐业县万亩猕猴桃出口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冯晓  史兴民  樊怡  陈谢扬 《地理科学》2022,42(11):1986-1995
地理标志农产品可以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并改善种植户生计。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会加剧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猕猴桃种植区为例,构建生计脆弱性评估框架,结合熵值法和自然断点法评估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夏普利值分解法探究种植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① 处于中、高度脆弱性等级的种植户所占比例较大,约占64.10%。② 猕猴桃的生产特征对生计脆弱性等级的贡献率最大为48.47%。是否采用地理标志商标、是否参与地理标志商标培训、是否采用合作生产方式生产对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有显著影响。③ 在猕猴桃种植特征方面,种植年限对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等级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12.20%。④ 在适应行为采用强度方面,秋季连阴雨适应行为采用强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的生计脆弱性等级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20.75%。  相似文献   

4.
江浙典型茶园的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是茶叶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研究其空间变异规律可为茶园的养分施用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为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提供建议。论文以江、浙优质茶叶种植区内的速效钾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统计学分析、半方差函数模型以及空间插值方法分析钾元素在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天目湖和溪龙乡种植区的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龙井村和东山镇种植区,其中溪龙乡最高,东山镇最低。(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显示江苏两个茶叶种植区速效钾含量有中等空间相关性,浙江两个茶叶种植区速效钾含量空间相关性较弱。(3)插值结果显示江苏省两个茶叶种植区的速效钾含量高值区均在西南和东北部,浙江省两个种植区的速效钾含量高值区分布较分散。(4)四个种植区的速效钾分布均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浙江省两个茶叶种植区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 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猕猴桃当代及未来至2050年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23°―35°N之间和102°E以东的中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如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罗霄山脉―南岭和武夷山脉等地区。中华猕猴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总面积为2 382 381 km2,占中国版图的25.19%,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RCP4.5)情景下预测至2050年,适生区总面积相对当前气候情景略有减少,但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强烈。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影响下,中华猕猴桃潜在适生区具有向北或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农作物种植分区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选取了一年中三个不同时相的TM影像,分别求出了三幅影像的NDVI分布图,将其合成为一幅影像图。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作物在三个时相中的NDVI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在NDVI合成图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区域。通过对不同颜色区域进行采样分析,可以确定桃红色区域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轮作区,蓝紫色区域为棉花、春玉米、杂粮种植区,亮蓝区域为水稻种植区,亮绿色区域为林地、草地。最后,根据不同颜色区域的NDVI变化特征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像进行了分类提取。这样便可对黄河三角洲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宏观的了解,为农作物种植合理布局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生成黑龙江西部地区1988年和1998年两个序列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图,结合相应时段的该地区≥10℃积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变化:随着等温线的大幅度整体北移,水稻的种植北界随着≥10℃积温的2200℃等温线向北移动约1.5个纬度,水稻集中种植区随≥10℃积温的2300~2400℃等温线北移约1个纬度;分布在≥10℃积温2800℃等温线和2400℃等温线附近的两个玉米密集种植区随着上述两条等温线北移1个纬度左右。在上述玉米、水稻种植范围北移过程中,同时出现玉米的种植区被新增的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替代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中20种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组合的模拟结果,预估了RCP 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印度小麦和水稻单产变化。研究发现:① 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印度小麦和水稻单产的空间差异;同时,再现了小麦和水稻单产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② RCP 8.5情景下,水稻和小麦生长季温度和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小麦生长季的温度、降水增加幅度大于水稻。空间上,温度增加幅度自北向南逐渐减小,降水增幅则逐渐增加,并且小麦种植区升温幅度大于非种植区,降水增幅则少于非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升温幅度小于非种植区,降水增幅则多于非种植区。③ RCP 8.5情景下,小麦和水稻单产均呈下降趋势,21世纪后半叶尤为明显。小麦单产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水稻,其中21世纪前半叶小麦和水稻单产下降速度约分别为1.3%/10a (P < 0.001)和0.7%/10a (P < 0.05),后半叶分别增至4.9%/10a (P < 0.001)和4.4%/10a (P < 0.001)。小麦和水稻单产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小麦单产的最大下降幅度出现在德干高原西南部,降幅约60%,水稻单产最大下降幅度出现在印度河平原北部,降幅约50%。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印度粮食供给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述种植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布局。中国是世界种植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有7000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人口的流动和种植区的扩大。随着种植区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种植业布局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因地制宜、专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构成了目前中国种植业布局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构建福建省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 Td )和4个等级冻害指标(-2℃<Td≤0℃、-3℃<Td≤-2℃、-4℃<Td≤-3℃、 Td <-4℃)发生频次空间分析模型,根据荔枝冻害评价指标,对漳州市荔枝种植区进行区划。结果表明:1)漳州市荔枝种植区可分为微冻害区、轻度冻害区、中度冻害区、重度冻害区,其中最微冻害区、轻度冻害区、划区结果与实际荔枝种植分布较吻合;2)漳州市荔枝种植微冻害区、轻度冻害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东南部及西北部低山丘陵,中度冻害区、重度冻害区主要分布在适宜区以西海拔较高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