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阿尔金采石沟金-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金采石沟金-铜多金属矿是受火山机构控制的火山一次火山岩型矿床,产于火山一次火山岩岩体周边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中,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地表及浅部以金矿化为主,而深部则以含金的铜多金属矿床为主,具有大型金及铜多金属的找矿潜力。文章就采石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光泽崩山铅锌多金属矿产于晚侏罗世下渡组酸性火山岩及碎斑熔岩中,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目前已发现矿体4个,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属火山构造气成热液充填型矿床.分析认为其深部仍具有较好的寻找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兰坪县白秧坪-富隆厂多金属矿,包含的矿种有银、铜、铅锌等,矿区中各类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均赋存于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围岩主要为白垩系下统景星组(K_1j)碎屑岩,其次为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_2h)岩层,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铜银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4.
阿舍勒是新疆十分重要的铜多金属矿集区,矿化均赋存于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火山岩系中。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Cu、Cu-Zn、Cu-Zn-Au、Cu-Pb-Zn-Au、Cu-Pb-Zn-Ag)。阿舍勒组火山活动时间是402~375 Ma,矿化时间为394~379 Ma,持续了15 Ma。本文通过对阿舍勒铜锌矿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的系统研究,提出阿舍勒矿集区矿床模型,认为尽管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但成矿均与火山作用有关,属同一VMS成矿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存在矿化差异。在火山斜坡和洼地喷流沉积形成层状铜锌矿体和重晶石矿体,补给通道中形成脉状铜(锌)矿体和铜铅锌银矿体,潜流纹岩中形成脉状金铜铅锌矿体,潜英安岩中形成铜矿体,潜火山岩接触带形成铜矿体,在断裂或裂隙中形成铜矿体。  相似文献   

5.
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和贱金属矿区下伏岩石有多种类型,本项研究只调查那些容矿岩石为火山岩的矿区。在这些矿区,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体赋存在近地表的流纹质到安山质的岩流、凝灰岩、角砾岩及侵入岩的断裂和裂隙中。据认为矿体的形成深度小于1000米,成矿时的温度在200—300℃之间。热液蚀变包括硅化、泥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及青盘岩化。典型的矿石构造有皮壳状构造、胶体条带状构造、梳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主要的矿石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矿床主要由斑岩型铜钼(银)矿体、矽卡岩型铜、钼(银)矿体、角岩化变质粉砂岩内热液充填型铜金(钼、银)矿体组成。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构造为北东向F1断裂和北西向F2断裂。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中,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以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围岩裂隙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热液充填型铜多金属矿体,规模较小,均以细脉-网脉状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的形式分布于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附近的志留系殿背组、清水组泥质粉砂岩中,呈透镜状产出。三类矿体在成因上存在联系,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花岗闪长斑岩,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空间位置存在区别。宝山矿床为与高钾钙碱性重熔型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密切联系的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即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所形成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充填"复合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库马苏南铅锌多金属矿点位于北阿尔泰库马苏铅-锌-铜-金成矿亚带上。通过对研究区开展1:1万地质测量、1:1万岩石测量(100 m×20 m)等工作,发现11条铅锌矿(化)体,1条铜矿体;铅锌矿(化)体矿床类型主要为火山岩型,少量石英脉型;火山岩型铅锌矿(化)体产出于北西—南东向逆断层中,石英脉型铅锌矿(化)体产出于北东—南西向张性节理构造中。研究区1:1万化探综合异常发育,异常套和较好,化探综合异常分布区与地层、构造及火山岩型铅锌矿(化)体的走向位置吻合,地球化学环境对成矿十分有利。研究区南东侧开展的1:1万磁法测量工作显示,高磁异常能明确指示出该区构造破碎带、围岩蚀变带以及部分岩体位置。在筛选1:1万化探综合基础上开展地质、物探工作,并布设钻探施工查证,有望实现该区火山岩型铅锌矿多金属矿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8.
勒马戈山铅锌矿产于凝灰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带的张性断裂带中,受NW向断裂的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碎裂蚀变次火山岩、隐爆角砾岩中,矿体连续性较好,呈脉状,矿体为半隐伏状,埋深不大;矿床属于次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9.
杨贵来  胡光道 《云南地质》2001,20(4):347-360
大平掌铜矿属火山成因铜多金属矿床。主矿体--浸染状矿体为次火山热液型,受英安岩等组成的火山穹窿构造及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所控制,赋存部位为火山管道之隐爆角砾-次火山岩相;块状矿体是在D2-C1海相火山喷发时期形成,受后期构造及火山-次火山岩体侵位破坏,呈角砾状分布在构造破碎带中。矿床总体为海底火山喷流喷气沉积及次火山热液叠加改造的复合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大平掌铜矿位于滇西澜沧江火山岩带的中南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泥盆纪-石炭纪的一套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中,矿体具明显的"上层下脉"双层结构特征,即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细脉-浸染状矿体。矿床为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特征矿床。矿石的金属矿物为铜-铅-锌-金-银矿物组合为主,矿化及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沿矿区北西向控岩控矿构造带南北两端及西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宋楠  李爽 《云南地质》2020,(1):84-87
云南景谷县正兴铜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普洱中轴大断裂旁侧次级断层破碎带中,矿体近矿围岩一是上二叠统那箐组(P2nq)灰岩,二是下白垩统南新组(K1n)碎屑岩;该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属中低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雁石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西延部分,矿(化)体赋存于构造破碎带及两侧岩脉中,矿体形态走向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呈似层状、脉状产出,成矿组合为铅-锌-铜-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多金属矿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以低温为主)、中等盐度、中等密度流体。矿床成因类型为火山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型;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3.
花哈勒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赋存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变质安山岩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呈脉状受北东向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构造控制,铅锌矿石成分简单,伴生有银铜,围岩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侏罗纪火山岩的强烈喷发与区内成矿有利地层多宝山组,共同为本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来源.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侵入体,矿床成因属于热液充填(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分析其成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环境等,认为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赵国斌  杨合群  任华宁  谢燮  贾健 《地质学报》2016,90(10):2863-2873
针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各矿床之间的关系、成矿元素分带机理和细碧角斑岩的判别等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并结合研究前人资料,认为火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南翼,为正常翼;折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北翼,矿体已发生倒转。该矿田中各矿床处于喷流成矿系统的不同位置,折腰山、火焰山等铜(锌)矿床为近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中心破火山口位置;四方山、四个圈、小铁山等锌铅铜矿床为远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斜坡洼地;在更远处的海底洼地形成黄崖口等铅锌矿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形成过程中,由于海水在较高温度下的渗滤参与,正常火山岩常发生细碧角斑岩化,Na2O含量大多3.5%,可利用Na2O-SiO_2图解判别火山岩是否已发生细碧角斑岩化,并作为一种重要找矿标志。如果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化强烈,说明成矿条件有利;反之,如果火山岩没有细碧角斑岩化,则说明成矿条件不利。  相似文献   

15.
黑山头铜多金属矿是喀喇昆仑阿克赛钦地区新发现的小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初步地质勘查表明,铜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长城系甜水海岩群和志留系温泉沟组粉砂岩中,受NW向断裂控制,共圈定矿体4条,其中Ⅱ-1和Ⅲ-1号等主矿体长100~650 m,厚1.29~4.07 m,呈脉状、透镜体状、似层状,成矿元素为Cu、Au、Pb、Zn、Ag,总体上矿石品位不高,矿化不均匀。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铜蓝、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绢云母,石英、方解石和泥质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和围岩蚀变特点,推测成矿与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为构造热液型。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归纳出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层岩性矿物组合、构造、围岩蚀变等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勘查评价和区域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徽枞阳牛头山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规律、矿化蚀变特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矿体赋存于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矿化蚀变带(“褪色”蚀变带)及部分断裂破碎带中,矿床属次火山岩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找矿前景,认为控制龙门院组矿化蚀变带中沿矿体倾向和走向的深部矿体,以及次火山岩体外侧构造破碎带控矿的脉状铜矿体,可作为今后进一步找矿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偃尾山铜银矿床位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部,呼中-塔源多金属成矿带呼中东侧,为一中型铜银矿床。成矿元素为Cu、Ag,伴生Au。矿区位于火山穹隆构造内,矿体受NW向构造裂隙控制,以硅化角砾岩的形式产出,地表呈等间距近平行展布,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绢云母化及它形黄铁矿化、蒙脱石化、地开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脱石化。矿床成因类型属高硫化浅层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18.
杜玉龙  方维萱  鲁佳 《中国地质》2020,47(2):315-333
在沉积型铜矿床中,蚀变火山岩具有特殊的成岩成矿意义。采用构造岩相学填图、火山岩岩相类型划分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综合方法,对玻利维亚Tupiza铜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玻利维亚Tupiza铜矿区内,发育中深成相、次火山侵入相(次火山颈相)、火山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沉火山岩相等。岩石组合类型为辉绿岩-辉绿玢岩、辉长岩-辉长玢岩、碱性玄武岩、钾质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面安山岩和安粗岩。在区域上,碱性玄武质岩浆侵位具多期多阶段性,在Tupiza铜矿区内,采用矿物温度-压力计估算,镁普通角闪石形成温度630.97~748.43℃,压力55~251 MPa,推测成岩深度为2.04~9.27 km,揭示经历多阶段减压增温(减压熔融)、减压降温的成岩演化过程,在岩浆减压侵位过程中具有高温高氧化成岩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12~305℃,lgf(O2)为-45.03~-56.68,lgf(S2)为-4.46~-18.07,属中—低温还原成岩成矿环境,代表铜(银)主成矿期。次火山热液蚀变成岩成矿作用形成了Tupiza铜(银)矿床,蚀变火山岩是铜矿床的成矿物质供给系统,铜(银)矿体富集于蚀变火山岩相体与构造叠加部位,在NNE与NW向构造交汇部位尤为富集。在上白垩统阿诺依菲雅组第三岩性段蚀变火山岩层之下的第二岩性段顶部黄铁矿化砂砾岩中,验证钻孔揭露了铜(钴)矿化体,是深部寻找隐伏沉积岩型铜(钴)矿体找矿标志。在蚀变火山岩和外围砂砾岩中具有明显的铜铅锌矿化和异常。本文认为,在Tupiza铜矿床内,次火山热液成矿系统中心分布在蚀变次火山颈相中,富集铜(银)矿体;周边脉状-网脉状断裂-裂隙-蚀变带为铜铅锌成矿系统的过渡相带;而以赋存在上白垩统Aroifilla组第二岩性段中砂砾岩型铜(钴)矿体和Cu-Pb-Zn异常,为铜(钴)铅锌成矿系统的外缘相带。在深部围绕蚀变次火山岩相体具有寻找铜(银)、铜(钴)和铜铅锌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阿达滩沟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Ⅲ级成矿带.矿区内发现5条铜铅锌矿化带,共包含7条矿(化)体,为铜矿体及铅锌矿体.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具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控制因素及其对该区域找矿勘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呼中矿区为一多金属矿床,计有钼矿、铜、铅锌矿等,各类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中的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内,断裂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形态较简单,多为不规则脉状、透镜状,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铜矿等。矿区内激电异常、大规模的Mo、Pb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以及硅化、钾长石化、云(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是其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