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映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06-216
回顾了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进展,包括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着重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石油、天然气构造普查勘探以及地壳和上地慢探测方面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1979~2004年期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在年际还是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中国南方东南和西南地区降水都具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和增加趋势.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东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明显减少,降水量在80年代末以后比80年代末之前减少了30%;而西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则明显增加,80年代末之后的降水量是80年代末之前的两倍.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欧亚大陆西伯利亚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位势高度增强,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北风增强,造成中国东部西南风减弱,使得降水在东南地区减少,西南地区增多.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的年代际转型有密切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变化所伴随的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春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减少和西南地区降水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震勘探技术新前景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以解决油气勘探方面的诸多地质问题,在我国可以追朔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那时,我国年青的地质工作者即以这种方法进行各种类型储油构造的详查工作,为后来我国东部突破石油大关发挥了核心作用,留下了我国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70年代以来CT技术(计算机层析成象技术)由于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迅速,技术和计算方法方面部已比较成熟。80年代开始CT技术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出现许多新问题,困难要大得多。近年来由于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已有了不少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观测仪器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数学方法(其中包括一些较新的数学方法)。本文准备对这方面的数学问题及其应用进展作一概括地介绍。  相似文献   

5.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磁电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的联合反演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所用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方法,是目前可信的定量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是联合应用多种地球物理信息,通过反演地质体的岩石物性和几何参数来求得同一个地下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的技术.本文综述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取得的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地球物理场综合应用基础上,发展了两两地球物理参数之间互为约束的反演的技术,二是是反映了联合反演计算方法的进步,如线性与非线性反演比较、反演方法选择等.综述了联合反演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了联合反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50a中国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空间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智华  薛滨  逄勇 《湖泊科学》2007,19(5):497-503
基于近代湖泊水量(水位、水深和面积)记录,对近50 a中国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部湖区水量呈现波动变化而西部湖区水量基本趋于减少;80年代以后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0世纪50年代,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状况基本相似,均保持高湖面特征.20世纪60年代,东部湖区水量有所减少但幅度不明显,而西部湖区以中高水量为主.20世纪70年代,不同区域湖泊基本都保持中湖面特征.20世纪80年代,东部湖区水量呈增加趋势而西部湖区水量相对70年代略有减少.20世纪90年代,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最近50 a来中国不同区域湖泊水量发生变化除了气候因素的驱动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神经网络在石油测井解释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测井解释往往通过"四性关系"研究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将测井信息转化成地质参数开展储层评价,但对于复杂岩性储层、低渗低阻等储层而言,将测井信息转化为储层参数及利用测井曲线开展储层评价往往存在多解性.作为一种非线性数学方法,神经网络具有多信息融合、综合预测的功能,在解决一些复杂、非线性问题领域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将神经网络引入石油测井解释中,综合利用多种测井信息开展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分析,可有效提高石油测井解释的精度和效率;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展流体性质识别和储层裂缝研究可有效破解此类世界性难题.为此,本文对神经网络技术在石油测井解释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8.
海底扩张研究的进展与蛇纹石研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蛇纹石的科学家应该充分了解当前海底扩张研究的最新进展,反之亦然.我们在60年代根据扩张的板块边界得到了有关海底扩张的概念,并从70年代开始对扩张轴的地质过程进行观察.在80年代前期,通过多道窄束声纳和远距离侧向扫描(Sidescan)声纳、人工潜水观察、扩张轴的多道地震反射测量所得到的地形图以及对岩石样品所进行的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等,显着地加深了我们对沿扩张轴的地质过程的理解.在80年代末海底扩张研究的发展趋势正转向对其动态过程的综合解释.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震学在80年代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学术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应用地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是这门学科向新体系转化的关键时期,并预测应用地震学的新体系将在90年代逐渐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新进展——以大庆卫星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庆卫星油田,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油田开发区.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研究,揭示了卫星油田研究区内断层-岩性油气藏中剩余油气富集规律;扩大了油田的开发范围;与此同时,发现了4个微生物异常区.并通过钻井实践证实,油气微生物勘探在该区预测的成功率达80%,并为卫星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104t.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卫星油田的应用研究,为该技术从勘探领域向开发领域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并建立了更为精确的微生物异常标准体系,为研究区及其邻区,乃至整个松辽盆地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释依据.同时,对于我国的复杂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的后期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支撑,这必将对我国的油气勘探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区寻找剩余油与扩边增储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年来,地球物理技术发展非常快,其重点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物探技术发展的源泉。2)地震装备和采集技术的时展是基于三维和高分辨率勘探的需求。3)地震资料处理从传统批处理向勘探、开发交互处理方向演变。4)面临当今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地震解释将综合更多的信息以降低石油勘探开发的风险。5)开采地球物理和地震反演近年来有长足的进展。6)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算法已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煤田物探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文涛  方正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362-368
我国的煤田物探工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田物探为提高煤田地质勘探质量、加快勘探速度以及促进煤田地质勘探现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对我国煤田物探技术作一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是深水勘探面临着三高难题——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如何对储层进行准确预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及地球物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火山机构喷发机理及其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邻近工区在火山发育特征规律的认识成果,针对南中国海深水区目标区内典型火山发育,运用常规地震时间切片、剖面分析及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沿层小时窗三维地震镂空显示等技术,分析了目标火山发育情况、火山岩喷溢情况、地震反射特征及岩相分布,并建立了该类型火山发育特征、岩相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该地区准确识别火山发育及预测其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钻井少的情况下进行地质异体常识别和储层预测,有利于该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以及区域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复杂地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集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历经六年,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西藏高原、南方碳酸盐岩、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的复杂地区开展地震、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实验,取得了长足进步,直接带动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油气...  相似文献   

15.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We use Legendre polynomials to reparameterize geophysical inversions solved through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he subsurface model is expanded into series of Legendre polynomials that are used as basis functions. In this framework, the unknown parameters become the series of expansion coefficients associated with each polynomial. The aim of this peculiar parameterization is threefold: efficiently 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unknowns, inherently imposing a 1D spatial correlation to the recovered subsurface model and searching for maximally decoupled parameter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wo highly non-linear geophys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seismic-petrophysical inversion and 1D elastic full-waveform inversion. In this work, with the aim to maintain the discussion at a simple level, we limit th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seismic data. This strategy allows us to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about the suitability of this peculiar parameterization for solving geophysical problem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ensures fast convergence rates together with accurate and stable final model predictions. In particular, the proposed parameterization reveals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ll conditioning of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in circumventing the so-called curse-of-dimensionality issue.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lemented algorithm greatly outperforms the outcomes of the more standard approach to global inversion in which each subsurface parameter is considered as an independent unknown.  相似文献   

17.
辽西兴城地区深反射地震剖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和研究辽西兴城地区深部地下结构,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辽西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实验研究.本文报告了在辽西东部进行的一次二维近垂直深反射地震实验结果,测线西起葫芦岛市西老爷庙村,东至兴城市区外首山附近的郭家店,方向约为北偏西33°,剖面全长21.93 km.在共中心点叠加剖面发现了5个主要反射波组,分别出现在双程走时6 s,6.5 s,7.5 s,8 s,10.4 s左右.论文对主要反射波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并结合邻区深部地震资料研究成果,得出三点认识:一是研究区域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结构,上地壳内无明显反射层位,下地壳呈现“凹陷”特征;二是观测到来自莫霍面反射信号(10.4 s TWT),对应莫霍面深度约为30 km左右(速度按地壳平均速度6 km/s折算),莫霍面西深东浅,东部较西部约抬升600 m;三是本区域莫霍面可能由一组横向速度、厚度不一致的多个薄层构成.  相似文献   

18.
岩石物性约束是地球物理联合反演重要的实现方式.在以往联合反演研究中,这种约束通常以点对点的映射方式出现,要求经验性的岩石物性关联是相对精确的,无形中提高了岩石物性约束应用于联合反演的条件.基于此,本文结合全局寻优的模拟退火算法,提出了宽范围岩石物性约束技术.该技术将岩石物性约束与模拟退火模型扰动、模型接受准则相结合,实现了空间对空间的映射,将电阻率和速度耦合在一起.文章以MT和地震正则化同步联合反演为例,检验了不同的先验信息条件下的宽范围岩石物性约束技术的适用性.模型试验表明:新技术容易实现,容错性高,可降低"不精确"岩石物性关联信息引入带来的风险,提高岩石物性约束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Data from a reversed seismic crustal profile crossing the Caledonides of southern Norway suggest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wave velocity followed by a low-velocity zone extending from a depth of about 14 km downwards. Interpretation of observed travel time and amplitude characteristics leads to a thickness of 4 km and velocity of 6.0 km/s for this layer, the velocity above and below it being about 6.6 km/s. The role of such a velocity inversion is discussed in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aledonian orogeny and other relevant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w-velocity zone materializes deep-seated sediments under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rocks. The structure of the lower crust is more tentatively established, but still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other seism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general profiling area.  相似文献   

20.
小波分析及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波分析在当前数学领域、物理领域和地质领域中,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分析工具,它同时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于小波具有时频分析的重要特性,已经在地球物理的相关问题研究中显示其独特的作用.本文较全面的介绍了小波分析理论基础、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物理领域小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