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广春 《气象》1980,6(11):14-15
我省纵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般把淮河以南地区的雨季称为梅雨期。梅雨是我省十分重要的大型天气过程,入梅期的早晚,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我省工农业生产,有时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积极开展对梅雨的研究和作好梅雨的预报服务工作,是我省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开展对梅雨天的研究和预报服务工作,首先就要解决关于梅雨的划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在划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标准上,都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别,某些年分在大范围梅雨开始和结束日期上也不统一。所以对梅雨的有关问题在《气象》杂志上开展讨论,统一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也谈谈梅雨     
潘耀仁 《气象》1981,7(2):11-11
开展对梅雨问题的讨论,确有必要。因为它涉及到梅雨的定义、标准、划分,以至牵涉到梅雨的预报评分和气候统计等问题。 梅雨,近几期有所讨论,各有其理。我们认为问题在于从哪个角度出发去分析研究,以下提一些初浅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2004,30(11):38-42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梅雨是我省气象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79年以来,对浙江梅雨的定义、梅雨强度、入梅标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九八一年的梅雨科研会战着重探讨梅雨结束前最后一次最大降雨量或降雨过程的可预报性及它可能的长期预报方法。省台及各地(市)气象台的十名长期预报员集中会战了一个月,至此,浙江梅雨科研活动始告结束。  相似文献   

5.
“进入梅汛期”概念在中期入梅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雨是我国特定地理条件下,初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梅雨锋系在江淮流域停滞阶段的天气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气候意义,也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由于每年梅雨锋停滞的位置不同或梅雨锋的摆动,各地降水的起止日期、持续时间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少都有很大差异。浙北梅雨实际上是雨带从江南到江淮推进中,在浙北相对停留的一段时期,也是江淮梅雨的一部分。由于梅雨的划分各地气象台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每年入梅日期历来是争论不休,而且无法统一的难题。本文提出“进入梅汛期”概念,以取代以往传统中的入梅日预报,在近几年梅雨期预报中,开始在旬报和3—5天趋势预报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6.
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对江苏梅雨期和主要降水落区的影响.并结合近1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探讨了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45年NCEP 1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不同梅雨年型高空环流形势差异.得出:(1) 南亚高压特征指数变化和西风槽移动与江苏梅期(入梅、出梅、梅期、梅雨量和落区)特征有密切关系.(2) 梅雨期100 hPa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期特征和梅雨年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7月和梅雨期间南亚高压脊线和东伸指数平均值对梅雨强度指数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4周的延伸预报是近年来国际上天气和气候业务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江淮梅雨区降水为例,在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及多变量EOF方法获取梅雨区降水及其影响系统低频信号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经验波传播(EWP)方法及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产品,对梅雨季节内演变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进行了预报和试验,以期为建立延伸期预报业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能是联系天气过程和异常的重要系统.(2)通过EEMD方法提取前期降水演变及影响因子的季节内振荡信号,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统计学方法对梅雨区逐候降水量演变进行超前30天预报是有可能的.(3)EWP经验动力方法对热带ITCZ活跃异常的未来40天东传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还可能较好地预报出延伸期的梅雨区风场距平演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4)全球海气耦合动力模式输出产品在延伸期环流形势趋势预报及20天左右的MJO指数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对江淮梅雨降水预报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司东  丁一汇  柳艳菊 《气象学报》2009,67(6):947-960
以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BCC-CM1.0)20年的预报产品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江淮梅雨的预报能力以及梅雨预报中存在误差的可能原因.试验表明:BCC-CM1.0对江淮梅雨降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模式基本上能够预报出气候态下梅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尽管其方差贡献率和时间系数与观测相比有偏差,但模式还是能够预报出梅雨降水的主要模态.气候平均下,BCC-CM1.0模式预报的梅雨雨带位置偏北,因而预报的江淮流域长江以北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南预报的降水偏少.同时发现模式对江淮流域梅雨期中等强度降水预报较好,雨强概率分布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而对大雨强降水和小雨强降水预报相对较差.合成分析发现,江淮流域雨带偏北、降水偏少时,模式的预报能力较好;而江淮流域雨带偏南、降水偏多时,模式预报能力相对较差.BCC-CM1.0对高度场的预报普遍偏低,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上空有一个虚假的低值中心,对副热带高压的预报也偏弱,这样使得东亚季风区气压梯度增加,从而导致预报的东亚夏季风偏强、向北推进的幅度加大,最终致使预报的梅雨雨带偏北.此外,比湿场预报的偏差也可能是造成梅雨雨带偏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郭文扬 《气象》1980,6(12):14-14
在《气象》上对梅雨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是很必要的。梅雨的标准,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气象业务建设的内容之一。在制订规划,确定科研课题,制定预报考核和评分办法,以至开展服务工作等方面,都要加以认真研究。因此,我希望不仅预报人员要积  相似文献   

10.
《气象》1977,3(6):10-11
关于梅雨结束期的预报,过去曾有不少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预报线索。本文仅根据1954—1973年500毫巴、1956—1973年300和200毫巴、1969—1973年100毫巴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与本省梅雨结束日的关系进行分析,试图为预报梅雨结束日提供依据。 我们把500毫巴110—130°E副高脊线跃过27°N,维持时间3天以上的初日作为梅雨结束日的标准。按  相似文献   

11.
沈罗毅 《气象》1981,7(4):18-18
咸宁地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对我们来说,梅雨预报是整个汛期预报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气象》上开展的对梅雨标准的讨论,使我很受启发。现根据本人的工作体会,就讨论中有争论的几个具体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考虑形相似和值相似的相似指数法,通过建立最佳相似识别自动化系统,对1980~1991年共144个相似样本,在预报月雨量、梅雨量趋势中的可预报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环流形势相似方法作月降水量预报,以2月和5月关系较好,相似样本比预报月提前一个月;(2)环流形势相似作梅雨趋势预报时,以1月和5月关系较好;(3)环流相似的持续性一般较差,尤其是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淮流域暴雨研究与预报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对近年江淮梅雨尤其是2010年汛期致洪暴雨(以江西为例)特征进行了探讨.强调暴雨预报仍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突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罗昭彰 《气象》1980,6(8):9-10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总结。但是,对入梅期、出梅期及早梅雨的划分等,还缺乏一个客观的、比较统一的标准。为此,本刊特发表罗昭彰同志《对入梅、出梅和早梅雨标准的看法》一文,在刊物上开展讨论,以求有助于梅雨的预报和研究。希望对梅雨有研究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来稿要求依据充分,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研了日本气象集志和天气月刊1986和1987两年先后发表的12篇关于季风及梅雨研究方面的文章,涉及到东亚季风及梅雨的大型环流机制,天气、气候学特征,中小尺度结构和分析预报、模式预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大部分与我国的季风、梅雨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研究大陆上的季风梅雨的,例如大陆上的梅雨结构、成因与性质,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降雨的关系,大陆梅雨的季节转换,青藏高原和海洋对我国季凤梅雨的影响等。因此,对我国的季风梅雨研究,改进我们的季风梅雨预报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于梅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林春育 《气象》1981,7(7):12-14
关于梅雨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第8期开始, 到本期告一段落,共刊登了21篇文章。这次讨论, 思想活跃,不同学术思想得到交流,对于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规律,统一梅雨期的划分标准,提高对梅雨的预报能力,以及今后加强对梅雨问題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讨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从讨论中也看出,对梅雨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基础性的分析研究工作也开展得不够。因此,目前还不可能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得出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还有待于用更多的事实,更深入的研究来回答。 本期,我们请林春育同志写了“关于梅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題”一文,作为近一年来关于梅雨问题讨论的小结。这个小结仅对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一些归纳性的阐述,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在讨论期间,许多同志积极来稿,参加讨论,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梅雨问题讨论的来稿不再刊用,也在此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6—2021年ECMWF集合预报,评估了极端天气指数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尾偏移指数SOT(“Shift of Tail”index)以及集合异常预报法在浙江台风和梅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研究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对浙江台风和梅雨暴雨的最优预报阈值,发现梅雨暴雨阈值比台风暴雨明显偏小,且随预报时效增加减小速度偏慢。最优阈值预报相比确定性模式预报,在台风和梅雨暴雨预报检验中体现出更好的稳定性、提前性和准确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区分天气类型确定的最优预报阈值,可作为台风和梅雨暴雨落区预报的参考依据。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集合异常度对浙江台风暴雨的落区和强度变化有较好的预报效果,850 hPa涡度和700 hPa垂直速度的集合异常度可以反映稳定性梅雨暴雨的过程演变。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梅雨的长期预报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徐群  杨秋明 《气象科学》1999,19(1):9-19
本文提出了江苏省中南部两区梅雨量的一种季度预报方法,发现应用20年左右前期气候要素场找因子组建的预报方程对随后两年两区梅雨量有明显预报能力。分析表明每隔2-3年,预报因子即有相当的变化,显示出前期气候系统与地区梅雨量的隔季联系有不断调整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稳定出现的前期因子群,例如前期当地区域的降水量可能通过调节深层土壤水份仍会隔季影响当地的梅雨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季节内振荡的延伸预报试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粱萍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2,36(1):102-116
2~4周的延伸预报是近年来国际上天气和气候业务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江淮梅雨区降水为例, 在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EEMD) 及多变量EOF方法获取梅雨区降水及其影响系统低频信号的基础上, 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 经验波传播 (EWP) 方法及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产品, 对梅雨季节内演变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进行了预报和试验, 以期为建立延伸期预报业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能是联系天气过程和异常的重要系统。(2) 通过EEMD方法提取前期降水演变及影响因子的季节内振荡信号, 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统计学方法对梅雨区逐候降水量演变进行超前30天预报是有可能的。(3) EWP经验动力方法对热带ITCZ活跃异常的未来40天东传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还可能较好地预报出延伸期的梅雨区风场距平演变, 具有一定应用价值。(4) 全球海气耦合动力模式输出产品在延伸期环流形势趋势预报及20天左右的MJO指数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淮梅雨季节强降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便于识别梅雨季节江淮地区的强降雨过程,促进汛期强降雨过程的预报方法研究,使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划分江淮梅雨季节强降雨过程的客观方法,并对江淮梅雨季节内强降雨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划分出江淮梅雨季节的强降雨过程,划分结果与预报业务中的划分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便于在业务中应用。在江淮梅雨季节内,梅雨期的强降雨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与梅雨强、弱密切相关,强梅雨年具有较多的强降雨过程以及过程累积强降雨日,强梅雨年的强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和频发性的特征。弱梅雨年则相反。近56年来梅雨期强降雨过程累积雨量在整个江淮地区有线性增加的趋势,且江苏南部至浙江北部地区雨量增大的趋势最为显著。梅雨期强降雨过程累积雨量及雨日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最大区域中心均位于安徽西南部、江西东北部及湖北东部等地。按照此客观划分方法确定的梅雨期的强降雨过程累积雨量与梅雨期总雨量具有较为相似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