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福建永安白垩纪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永安白垩纪红层盆地位于福建省中部永安市东隅,大地构造处于华夏古陆武夷隆起的西南部,盆地内晚白垩世崇安组紫红色厚层一巨厚层砾岩、砂砾岩经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发育峰丛、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正地貌和线谷、巷谷、峡谷、峡谷曲流等负地貌,构成风光旖旎的丹霞地貌景观。永安红层盆地丹霞地貌于上新世开始发育,现已处于中年期发展演化阶段,是开展中年期丹霞地貌旅游和科考的宝贵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2.
福建宁化白垩纪红层盆地位于华夏古陆武夷隆起西南部,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区,自上新世以来,盆地内上白垩统崇安组紫红色巨厚层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经漫长地质时期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缓慢雕塑,发育丹霞崖壁、石堡、石峰、石柱、石墙等正地貌,局部发育线谷、巷谷、峡谷等负地貌,构成一幅老年期丹霞地貌景观,是开展老年期丹霞地貌科研、科考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3.
<正>渭源渭河源丹霞地貌省级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锹峪、联峰三乡镇,形成于西秦岭西北缘新生代红层盆地。由古近系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可分为近水平丹霞地貌、倾斜丹霞地貌两种,总体主要表现为峰丛状丹霞地貌。单体正地貌类型有方山、元山、崖壁、石墙、尖峰等,单体负地貌有沟谷、顺层凹槽、洞穴等。古近系暗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规模大,种类多。天井峡峡谷悠长,微型峡谷产出形态奇特,省内少有。  相似文献   

4.
泰宁寨下大峡谷由悬天峡、通天峡和祈天峡3条峡谷构成,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地学旅游资源丰富,是泰宁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峡谷中丹崖高耸,洞穴密布,线谷纵横,地质遗迹众多,科学内涵丰富,集中展示了丹霞线谷、巷谷及洞穴发育演化。经科学规划和精心建设,现已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线路。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脉西北麓地区白垩纪至古近纪时发生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沿区域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红层盆地,并沉积了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包括从北东到南西分布的信江、南城、南丰、宁都、石城、瑞金、会昌等盆地。这些盆地明显受NNE向断裂所控制,除北侧的信江盆地规模稍大外,其余均为小型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随着华南区域隆起,盆地内红层抬升,在构造、河流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众多丹霞地貌。由于红层岩性、构造及河流侵蚀强度的差异性,在不同盆地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丹霞地貌,其经历的演化阶段也不尽相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按照形态特征可分为山峰类、陡崖类、崩塌体类、峡谷类、洞穴类及其他类六种类型;面积高程积分法和多级缓冲区分析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演化具有从北东向南西年轻化趋势,其成因与红层、断裂活动、河流发育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具有相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武夷山脉西北麓丹霞地貌的成景系统。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30余个白垩纪红层盆地中,总共有228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以鹰潭市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丹霞地貌最为典型和知名。根据形态特征,将江西省的丹霞地貌划分为山峰、陡崖、崩积体、峡谷、洞穴及其他微地貌等六大类。燕山构造旋回晚期(主要是白垩纪),在地壳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江西省形成了一系列北东走向的陆相断陷盆地,从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沉积红色冲 洪积扇相砾岩、河湖相砂岩和泥岩,在信江盆地的中部还发育沙漠相风成砂岩。红层岩相是丹霞地貌演变的基本物质基础,对丹霞地貌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喜马拉雅构造旋回中,这些红层被构造抬升、切割,随后在风化、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红色陡崖坡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即丹霞地貌。以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仙水岩为例,用面积高程积分方法对江西省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仙水岩景区地层出露一致,丹霞地貌整体处于老年早期的残丘阶段,地貌侵蚀程度较强;由于水系溯源侵蚀,景区内不同部位地貌的演化阶段、类型及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不尽相同。本文对江西省丹霞地貌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将加深对各类丹霞地貌成因的理解,推动丹霞地貌国际化进程,也为其他湿润气候区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 17~0. 52,平均为0. 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姜勇彪  郭福生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4-2023050014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罗伟东  周娇  李学杰  姚永坚  王哲 《地球科学》2018,43(6):2172-2183
盆西峡谷是南海中建南盆地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峡谷,整体呈NW向,水深介于2 850~4 300 m,全长约188 km,宽为1.5~14.5 km,起始于中建南盆地,延伸到西南次海盆,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为后续西南次海盆浊积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了解浊流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单道和多道地震的最新资料,研究盆西峡谷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及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盆西峡谷具有"分段性"特征,剖面形态从WN向ES依次表现为上段U型、中上段V型、中下段下V上U型和下段U型4段形态;上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发育多期下切河道充填沉积,厚度可达1 200 m;中上段以侵蚀-沉积过渡作用为主,发育浊积水道砂体;中下段以冲刷作用为主,发育内堤岸和块体流沉积;下段发育块体流和滑塌体沉积.研究表明,盆西峡谷的形成受古地貌条件、侵蚀-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侵蚀-沉积作用、断裂活动和海平面变化为主控因素.揭示出盆西峡谷沉积演化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中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晚中新世的峡谷侵蚀-充填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的峡谷"回春"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丹霞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丹霞盆地位于韶关市东北,韶赣、韶汝、仁周等公路之间(图1),面积500km~2。白垩系总厚近4000m,以形成奇峰绝壁、风景秀丽的丹霞地貌著称。冯景兰等(1928)建立丹霞层以来,丹霞层(组、群)和丹霞地貌被广为引用。50年代末761地质队将红层划分为下白垩统马梓坪群、上白垩统南雄群及始新—渐新统丹霞群,并在马梓坪群发现叶肢介碎片及植物Brachyphyllum sp.。80年代初煤田202地质队在盆地西南河边厂4-2钻孔井深  相似文献   

11.
剑门地貌见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剑阁县剑门关一带,是一种特定的砾岩地貌,以发育砾岩悬崖绝壁、砾岩关隘、砾岩峡谷、砾岩山峦、砾岩峰丛等为特征,规模宏大,气势如虹。龙门山山前广泛分布,景观独特,与广东丹霞地貌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2.
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野外沉积层序、岩石学特征、古生物资料和地貌景观特征,本文对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相进行了初步分析,首次探讨了沉积体系与丹霞地貌发育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江盆地白垩系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即冲(洪)积、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扇三角洲相沉积,晚白垩世从盆地南缘到北缘大致为洪冲积相→辫状河流→三角洲→滨浅湖→三角洲→辫状河流→洪冲积相的展布方式。研究表明,该区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上白垩统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产物,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与盆地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沉积亚相、微相类型对丹霞地貌的发育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中的洞穴类型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出露晚白垩世沙县组紫红色中一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崇安组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红层发育北东,北北东向等多组不同走向断裂及节理。经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青年期丹霞地貌,崖壁上千姿百态的丹霞洞穴构成独特的微地貌景观。丹霞洞穴发育受岩性及节理、裂隙控制,崇安组粉砂岩、砂岩及含砾砂岩夹层是形成洞穴的主要层位,岩层的厚度及节理、裂隙控制洞穴产出的规模,风化剥蚀、流水侧蚀、大气降水及其水流侵蚀、重力崩塌是形成不同形态洞穴的主要外动力作用,洞穴的形成以一种外动力作用为主,或在发展过程中叠加了其它外动力作用,因而常为多种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罗安波  王明  曾孝文  高忠维 《地质通报》2018,37(8):1529-1540
在青藏高原中部尼玛县阿索乡马莫勒地区识别出一套紫红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中砾岩、紫红色复成分中砾岩、紫红色砂岩细砾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或岩屑杂砂岩。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上白垩统马莫勒组。对马莫勒组岩屑杂砂岩层进行碎屑锆石采样和U-Pb定年,得到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99Ma。碎屑锆石主要存在3个年龄峰值,其中主峰值在125Ma左右,代表了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岩浆活动,其他2个弱峰值分别为550Ma和980Ma,且分别代表了泛非期和格林威尔期—晋宁期的岩浆活动热事件。研究认为,马莫勒组的沉积时代应介于99~90Ma之间,马莫勒组的出现标志着尼玛地区在晚白垩世初期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15.
福建石牛山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牛山主峰出露晚白垩世石牛山组晚期侵入相钾长花岗斑岩,山体浑厚壮观,石蛋千姿百态。石蛋、石堡及崖壁上分布着深浅不一的石脊、石槽及大小不同的石臼、石盆、石穴等微地貌,构成独具特色的“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经研究,钾长花岗斑岩是形成水蚀花岗岩石蛋的物质基础,风化剥蚀、大气降水击蚀及其流水侵蚀是形成石脊、石槽、石臼、石盆、石穴的主要外动力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在甘肃陇南的文县阳山金矿东北磨坝—观音坝一带首次发现一大套震碎砾岩,这套砾岩由于覆盖在白垩纪红色砾岩之下,故而一直把其当作白垩纪砾岩处理。通过作者参加该项目的研究后认为,是一套震碎角砾岩,这种震碎角砾岩,在国内外尚未见公开报道。它是地质历史上一次浅源强烈地震的岩石记录,反映了该地区一次重要的地震构造运动,同时本文对该地区的震积岩进行了沉积序列及岩石类型划分,这种观点对促进陕甘川地震历史的认知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 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 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砂砾岩新建为多禾茂组(K1d),为一套典型的陆相裂隙式喷发的碱性玄武岩+陆相红层沉 积建造,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组合延用万秀组(K1w),为一套冲积扇相陆相红层的类磨拉石建造,二者之间为明显 的整合接触关系。根据麦秀山群与上下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多禾茂组火山岩中的同位素年龄和万秀 组的昆虫、叶肢介、植物化石,可确定麦秀山群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沿近南北向张裂带分布,是在早白 垩世陆内环境下产生并在陆内环境下消亡的陆内裂谷相沉积,它的形成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早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 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