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 要:利用车尔臣河流域1955-2010年气温、降水、云量、浮尘、沙尘暴和大风等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6a来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车尔臣河流域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冬季增暖最显著;且在1990年前后出现了冷暖突变,2001-2010年是近56a来最暖的时期。(2)年、季降水量呈小幅增加趋势,春季降水增加趋势达显著水平;降水在1962年出现干湿突变,而1980s后降水增加则趋于平稳。(3)年、季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云量的增加最明显。(4)年浮尘、沙尘暴和大风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后沙尘日数不降反升。总体上看,近56a车尔臣河流域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利用额济纳旗水文监测资料、额济纳旗气象局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额济纳旗水务局2000—2009年地下水位和下泄水量和额济纳旗2002—2009年生态监测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黑河调水动态变化对下游地下水埋深、绿洲植被变化及东居延海水域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调水后,下游下泄水量逐年增加,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埋深逐年回升,东、西居延海恢复一定的水域面积,并且东居延海连续5年不干涸,绿洲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及时得到遏制,缓解了下游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总体调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依据樊自立等人对人工绿洲、天然绿洲的定义及分类,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包含的要素进行提取,并根据前人对干旱区人工、天然绿洲适宜配比的研究,结合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1990—2000年、2000—2010年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主要结果为:1990—2010年期间,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平均以19.09 km~2/a的速率增加,而天然绿洲平均以13.20 km~2/a的速率减少。输水前在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了43.91%,湖泊面积100%消失,同时水库面积减少了45.28%;输水后,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量大有好转,10 a间只减少了6.79%,水库面积增加了392.44%。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在生态输水前,耕地增加了12.31%,生态输水后,耕地增加了30.37%。1990—2010年间,而绿洲总面积(人工+天然)不变,变化主要是发生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化,天然绿洲逐渐被人工绿洲替代,平均每增加1份面积的人工绿洲就要失去1.1份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4.
都瓦拉  邓晓东  玉山  刘朋涛  那顺 《气象》2007,33(S1):46-50
利用轨道为134/31的1990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9月5景陆地卫星资料,监测黑河应急调水工程前后几年的东居延海水域面积的变化和其周边地区的植被长势情况。通过遥感监测分析得知,黑河应急调水后东居延海的湖泊面积扩大较快,蓄水量的增加也十分明显,但其周边地区植被的恢复却十分缓慢。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应将黑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考虑,把工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效应和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起来,统筹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民勤绿洲生态退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的民勤绿洲近40a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的现象,从土地荒漠化、植被死亡等方面分析了民勤绿洲退化的特点;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民勤绿洲退化的原因;最后针对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0、2002和2006年4个时期的TM数据,计算了额济纳旗绿洲的NDVI,根据NDVI大小划分裸露地、稀疏植被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4个等级,对比分析黑河分水前后额济纳旗绿洲NDVI的面积变化,了解黑河分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996~2002年,额济纳旗绿洲植被一直处于退化阶段;2006年,经过黑河连续7a的分水,下游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白美兰  郝润全  高建国 《气象》2007,33(S1):136-142
利用呼伦湖区域近48年的气象、水文、社会经济以及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呈显著的上升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缓慢的下降趋势,并在1998年之后下降趋势显著,目前正处于暖干化的气候期。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呼伦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2)近年来呼伦湖地区降水强度增大,干燥事件增多,总雨日尤其是小雨日减少趋势明显,降水变率较大,致使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对呼伦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非常不利。(3)通过对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区域湖面面积、周边植被等遥感监测,发现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影响较大。(4)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有不断加剧趋势,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对农牧业产品等物貭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人工增雨是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科技含量高 ,在乌盟地区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乌盟生态环境现状 ,对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分析结果可供其它地区参考。1 生态环境现状1 .1 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不断开荒 ,广种薄收 ,草场过度放牧和载畜量的增加 ,加之人类活动、工业生产等因素 ,使风蚀沙化遍及全盟大部地区 ,侵蚀程度较为严重 ,可耕种土地减少 ,较肥沃的地区 ,地少人多。…  相似文献   

9.
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车尔臣河流域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车尔臣河流域且末水文站1991-2004年间,20cm口径小型蒸发器与E601型蒸发器同期观测资料,估算了20cm小型蒸发器对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折算系数,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并将其与库尔勒市及我国新蒙区年水面蒸发折算系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冻结期(10月一次年3月)的水面蒸发虽然微弱,但不能忽略,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在非冻结期呈先增后减趋势,年际变化较小.该结果可供车尔臣河流域水量平衡研究、水资源评价、生态需水计算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开都河下游大山口水文站径流和博斯腾湖1956-2009年的逐月水位数据和流域内各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模糊聚类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的水位年际变化受开都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很大,当开都河流域径流量大时博湖水位较高,且开都河径流与其上、下游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博斯腾湖水位逐年的月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5类,其中最主要的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第一类为递减型,特征为季节变化不明显,水位在春季较高,以后逐渐降低;第二类为递增型,特点是季节变化较第一大类明显,水位在夏末秋初的时候较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递增、递减型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上下游降水和大山口径流的影响,当上下游降水和径流偏多时水位月际变化出现递增型,反之易出现递减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突变检验法等分析博斯腾湖流域1980~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等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和突变现象及其对开都河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8年博斯腾湖流域年均气温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其变化速率为0.15℃(10a)-1,年降水量则以0.765mm(10a)-1的速率增加,而年蒸发量...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李林  朱西德  周陆生  汪青春 《气象》2004,30(8):18-22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同时 ,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枯季是水旱、水生态和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时期,枯季径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河流生态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中国网格气象数据和主要江河枯季径流资料,初步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和主要江河枯季径流演变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全国枯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北方地区升温较早,南方地区2001—2018年升温明显。全国约84%的地区枯季降水有增加趋势,其中约42.2%的地区增加显著;全国枯季降水呈现西北、东北和东南显著增加,中部变化不显著格局。黄河中游和海河枯季径流下降显著,2001—2018年黄河中游枯季径流较1961—1980年减少了34%,同时期海河流域枯季径流量减少幅度均超过80%;松花江上游和长江流域枯季径流增加显著,2001—2018年松花江上游枯季径流量增加了约67%,长江流域枯季径流量增加了约16%。枯季降水增加主导了松花江上游、辽河、淮河、长江以及珠江枯季径流的增加;气温的显著上升对黄河中游和海河等地枯季径流有显著负向作用;人类活动是松花江中游、黄河和海河枯季径流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尽管全国枯季降水的增加对于缓解流域生态和水资源问题有积极作用,但人类活动和气温显著上升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加大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以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CMORPH卫星-地面自动站-雷达三源降水融合数据和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为WRF-Hydro模式的输入,进行径流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的差异,探讨基于两种降水数据的WRF-Hydro模式在漳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结果表明:三源降水融合数据的径流模拟效果较优,纳什系数均达到0.7以上,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过程吻合较好;采用三源降水融合数据和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率定WRF-Hydro模式,以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为输入,径流模拟结果都不佳;总体而言,三源降水融合数据与WRF-Hydro模式耦合能够较好地模拟漳河流域径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博斯腾湖流域开都河、黄水沟和清水河的出山口水文站月径流量和气象站月平均数据,开展变化特征分析和径流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年际气候变化以气温上升为主,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域内主要河流径流量持续上升。突变检验发现,三条入湖河流90年代之前径流量增加主要是域内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随后受气温上升导致冰雪消融加快也对径流量的增加有贡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博斯腾湖三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4月和7月降水因子影响。此外,开都河的径流变化还表现出对8月气温和降水的显著响应,同时开都河流域集水区冰川的面积和占比均大于黄水沟和清水河流域,这表明冰川融水补给对开都河径流的影响大于黄水沟和清水河。所建立的气候因子-径流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开都河、黄水沟和清水河的径流变化过程,证明了博斯腾湖流域水文变化受气候因子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extra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the 500 hPa height standard deviation field and the monthly 700 hPa height fiel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ogether with precipitation in the Mackenzie basin and the Mackenzie River runof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are examined for the period 1965 to 1989, and a cross-correlation analyses i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noff and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and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t is found that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in the Mackenzie River drainage basin are strongly linked to variations in the Mackenzie River runoff and in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s, with the time scale of variability ranging from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decadal Arctic climate cycle proposed by Mysak, Manak and Marsden, and revised by Mysak and Power. In particular, the latter authors hypothesized that, as part of this cycle, air-sea interactions and synoptic scale processes over the northwestern North Atlantic influenced, via cyclone movements in the Labrador Sea and Baffin Bay,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anada and hence river runoff into the Arcti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such influence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Mackenzie basin are small, and hence that the Mysak-Power feedback loop which describes this climate cycle needs further revision.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日趋频繁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源区的生态结构受到严重干扰。通过对黄河源区域生态与自然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进展的概括总结,从生态系统和物理环境2个方面归纳了黄河源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植被、冻土和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2)气候暖干化、径流变化、土壤侵蚀、土壤沙漠化、土壤碳流失、鼠害和人为影响加剧。根据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区域生态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和建议: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执法队伍;划分功能区;发展生态旅游;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Hydro-Climatic Trend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or the Last 50 Year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Kendall's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hydro-climatic trends of the Yellow River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unoff of the basin has decreased even after allowing for human uses, (2) the watershed has become warmer with a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inimum temperature than in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and (3)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trend was observed.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include human activities, global warming,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others, such as accuracy of natural runoff estimation,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water transfer, and snowmelt. Homogene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were all heterogeneous and the trends varied from region to region and from month to month. I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projections of continued warming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are correct, the present results then suggest that the trend towards reduced runoff is likely to lead to exacerbated problems for agriculture, industry,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 overall reg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王亮  朱仲元  刘轩晓  何桥 《高原气象》2012,31(4):1158-1165
为了解近50年滦河上游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利用1956-2009年滦河上游的实测气温、降水量和径流深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深的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并建立了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径流深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春、夏和秋季的径流深随着同期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冬季径流深则相反,而且其变化幅度非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