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给我国城市化的进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助推我国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煤炭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能源,其支撑着我国的国民经济。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煤炭价格大涨,对我国许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4,(6):48-49
<正>我国镍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区。华东地区是我国镍消费最大的区域,约占我国镍消费量的55%,其中,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不锈钢冶炼企业的集中地,对镍的消费较高。而华南地区则是我国电池、电镀行业生产基地。另外,广东地区也有一些较大的不锈钢冶炼企业,对镍的消费也比较多,约占我国镍总消费量的25%。而华北地区则主要因为拥有我国最大的不锈钢企  相似文献   

4.
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河流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国河流水质监测站网的发展、河流水化学特征和30a来河流水质变化3方面,总结我国学者对我国河流水化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安全与南海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海上石油开发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重点。南海陆架新生代地层厚约2000~3000m。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南海扼海上要冲-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我国能源的海上生命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国南海资源和海域主权遭受到极大的侵犯。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开发我国的南海深水石油资源,维护我国海域主权已经刻不容缓。优先进行南海石油开发是破解我国石油能源困局的必选战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勇  何彪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102-107
本文站在战略的层面,对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背景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我国海滨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组合,结合考虑区域问海滨旅游资源相似性、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客源市场等因素,提出了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结构。最后针对我国海滨开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给出了几点战略措施,旨在对我国海滨旅游的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定量研究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地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空间结构。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多元化,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是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入境旅游集中地带,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三大中心,杭州、西安、桂林、昆明也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区域性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入境旅游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小型矿山多,资源分散,矿山服务年限短,矿山土地复垦难度大。矿山的土地复垦现状明显滞后于我国矿山的发展现状,且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矿山开发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土地复垦政策,借鉴先进的矿山土地复垦管理经验,实现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常态化。  相似文献   

9.
综述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几种观点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阐述我国城市化分区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发展空间变化的历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的组织形式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轮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过程,核心动力来自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空间重组过程的中心区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原经济区是其空间组织核心区域之一,目前虽有政策边缘地区之不利,但具有巨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建设对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及其相关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鹏飞 《西部资源》2012,(3):117-118
2006年,我国终于构建起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要求制定的,而我国市场经济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在西方国家常见的经济事项,在我国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这就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在我国没有用武之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趋同会出现的一些障碍而提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并针对公司业绩阐述了趋同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重大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的根本问题;也涉及到我国的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长远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多地少、资源十分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达13 亿人,城镇总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世界 最大的国家。因此,资源环境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本论文从我国的城市化概念出发,深 入论述资源环境基础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素,并对我国的国情条件作了辩证的分析研究。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思想,对我国今后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及其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98,17(3):289-288
在我国海岛县经济类型(或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我国海岛经济区的框架,以我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为重点,探讨海岛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提出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1-2008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文献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1-2008年我国国内出版发行的有关湿地公园的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揭示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主题和内容、研究者的分布地区、部门分布状况,确定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合作度、合著率、核心作者和活跃作者群,并确定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热点区域,希望为我国湿地公园研究者和建设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湿地公园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目的意义 通过国际合作,扩展我国极地考察的空间范围和考察的深度,提升我国的极地考察与研究水平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维护和扩大我国的极地权益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李云吾 《地理教学》2009,(12):18-1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大基本特征,进而阐述了它们对我国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昱文 《西部资源》2014,(4):196-197
本文首先对电力的经济运行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电力经济运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加强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措施,一起为我国电力企业在电力经济运行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石油进口量达到了12 280万t,对外依存度达到34%.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海上石油开发就成为能源的战略重点.南海陆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南海扼海上要冲--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是我国能源的海上生命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开发我国的南海深水石油资源,维护海域主权已经刻不容缓.优先进行南海石油开发是破解我国石油能源困局、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选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供需EMD分析及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能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运用EMD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情况进行多尺度分析,构建带有周期波动的中国能源供需动力学模型,揭示其动力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虚拟能源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为35.6亿t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42.93亿t标准煤,供需缺口达7.33亿t标准煤,可见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远远大于能源生产速度。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