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一篇文章概述了近年来中国在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内容包括我国观测网技术方案和建网原则、我国现有的观测网概况和建网过程中着重抓的几项工作以及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动态映震理论与预报地震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用太 《地震》1990,(6):19-25
本文根据我国的地震地下水动态震例与映震机制的室内外实验研究结果,检验了国内外地下水动态的映震理论,提出了地下水动态映震场的观点与地下水动态映震的特殊机制问题,并对我国现有的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排除各种自然环境、人为影响因素后,对地下水观测资料中所含特别因素中的地震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提出对地下水地震分析预测预警具有实用价值的认识. 使用四川省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地下水地震映震图像,进行震前、震时和震后恢复性异常过程识别.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内外已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结合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监测网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的经验及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与运行中得到的科学认识,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中的布网区及其范围、观测井间距确定、观测井位置选择、观测含水层选择与观测井深度和结构设计等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对今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我国自开展地下水地震前兆研究以来,经历了1966-1976年的地震活动高潮期和1978年以来的相对平静期,这期间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地下水地震前兆探索工作,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水地震观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观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论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的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阐述了我国地下水微动态形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同震及震后的异常动态,并着重指出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为地震预报服务,而且可以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与新构造研究方面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炜  李宣瑚 《中国地震》1991,7(4):72-78
本文对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其中包括:1.建网过程、布网原则;2.水文地球化学地震观测点的布设特点及点位的条件与类型;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项目及测试仪器等。此外,还对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地震的效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网的建成,把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和科研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要在震例总结的基础上,加强短临异常的研究,提出水位异常的判别指标,给出成功预报概率,编制可行的预报程序,使地下水动态预报规范化、实用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工作,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最近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的此项全国性会议,提出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工作在“七五”期间的攻关目标,并将成立全国地下水动态与研究的“七五”攻关领导小组,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和指导全国井网建设和重点课题研究,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一、前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利用地下水(水位、水化)监测预报地震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继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地震观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观测到了丰富的地下水地震前兆现象,获得了一批中强以上地震震例,同时,在基础理论、地震...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summaries early constructive research an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uch as innovations in ob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parameters and research into predictive metho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bservation networks for underground fluid indicates that the demand for strong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techniques represents the trend based on multiform measurement, syntheses, and digitization. The study results of underground fluid theory and precursory mechanisms suggest that the precursory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door or fiel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e the main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promo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earthquake forecast methods use physics based forecast techniques and the ideas of combination of usability and scientific advance. It has been proved by forecast practice that studying underground fluid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inally, the primary work and technical criterion on underground fluid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major scientific issu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2.
施得旸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23,39(3):453-471
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和前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流体对地震预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导致无法根据地表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准确预测地震。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下流体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总结,介绍地下流体研究的几种经典模型,分析了地下流体在地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并探究流体前兆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颙  徐逸鹤  蔡辉腾  李稳 《中国地震》2018,34(2):165-171
由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地质调查局合作建立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为中国早期地震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多数预想目标未能达成,发展受到了阻碍。最近几年,实验场重新受到重视,并更名为"地震科学实验场"。结合目前地震学发展的前沿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增加"地下云图"作为实验场的新方向。利用高重复性、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的气枪震源,持续激发地震信号,实现对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的连续监测;结合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高分辨率3维地壳结构,构建4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地下结构成像。"地下云图"可以反映地下速度和应力变化,为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业务手段,推动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测到物理预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菏泽地震前流体中短期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在华北强震平静背景下发生的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数据,对菏泽的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地下流体在本次地震中的映震能力,探索地下流体的地震异常规律,为将来应用地下流体观测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99年5月12日在迁安市发生Ms4.2级地震,震前在唐山才 区的东端4组地震平静长达8年之久,地震能量显示出5个月的低值异常,距震中65km的滦县西法宝深井水位于震前1个月出现反年变加速上升异常。据此,唐山市地震局对此次地震作出了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6.
地下管道震害预测实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震害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建立了由环境因素和管道结构参对地下管道震害进行二级多因素模型综合评判的方法,文中给出了计算,评价构成二级评判因素地震烈,场地类型,工作状态和结构种类正态模糊范数ak的方法,并在地下管道震害关联分析和试验基础上,给出了二级模糊评判的权向量,本文为面广量大的已那建下管道的震害预测工作提供了一套方便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概括地介绍了水口山、恩口、桥头河矿区抽水期间诱发地震的某些特点,接着从空、时两方面论证了地下水潮与抽水地震的关系及诱发机制,最后部分讨论了地下水潮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东数字化水位观测开展了近3年时间,与模拟观测相比,具有数据传输快、数据量级大、人为误差少的优点,从而使地下水位的高频、短周期信息大量增加,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一致,因而可以代替现有的模拟观测;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保存在SQLserver数据库,可通过地震前兆信息处理与软件系统(EIS2000)方便地联接,随时采用相关的数学处理方法分析,跟踪动态的发展变化;日常分析应用表明,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仍可延用以往模拟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同时许多新方法(如潮汐分析、加卸载响应比法)也可在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郑懿  曹俊兴  何晓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4126-4135
天然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岩层渗透率常常会发生显著改变,其变化曲线显示出独有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较为复杂,传统渗流理论尚不能给出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从震后渗透率变化规律入手,深入分析了地下岩层裂缝体系对渗透率的影响,给出了裂缝结构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岩层黏弹特性以及天然地震所产生的地下岩层体应变特征,基于裂缝体系分维度正比于外部应力的实验事实,将黏弹体应力松弛机制引入该体系,对裂缝分形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含时推广,建立起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的时间演化模型,理论预测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形裂缝渗透率松弛效应’这一全新概念.本研究为震控流体运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揭示震后断层恢复机制,探讨断层活动与孕震的关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well-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changes in underground dynamics, such as stress level and strength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While the caus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underground dynamics remains elusive, the modeling of changes in underground dynamics can provide insights on earthquake occurrence. However, underground dynamics are usually difficult to measure accurately or even unobservable. In order to model and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s in unobservable underground dynamics on earthquake occurrence, we propose a novel model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introducing a latent Markov process to describe the underground dynamics. In particular,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change-in-state of the hidden Markov chain, and thus can predict the time and magnitude of future earthquake occurrences simultaneously. Simulation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on a real earthquake dataset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successfully predicts future earthquake occurrences. Theoretical results, including the stationarity and ergodic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as well as consistency and asymptotic normality of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