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1984年5月笔者等随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学生实习队的老师和研究生一起观测了乌当的地层,在田坝头的泥盆、石炭系剖面采取了三件孢子样品,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三室高联达同志分析鉴定,发现Gw_(-2)号样品孢子丰富,计有19个属13个种7个未定种,孢子组合属于大塘期旧司组下部,可与西欧早韦宪期分子对比。 这个发现不仅增加了贵阳乌当地区石炭系的古生物资料,还对泥盆石炭系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特报道出来,供同行们研究讨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钻孔中三叠纪泥岩孢粉的研究,以优势属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下部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组合产于柯吐尔组,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成分,以具纹饰的三缝孢子及腔状三缝孢子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具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中部Punct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组合产于阿克库勒组,蕨类植物孢子以光面圆形三缝孢子和单缝孢类为优势成分,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上部Dictyophyllidites-Cyclogran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产于哈拉哈塘组,蕨类植物孢子常见光面三角形三缝孢子和具纹饰的三缝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
四川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  朱怀诚  刘锋 《地质论评》2016,62(6):1533-1548
本文系统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桂溪组、木耳厂组、观音庙组、关山坡组以及中泥盆统金宝石组的孢子化石,共鉴定孢子41属81种,建立了三个孢子组合带,由下至上分别是:Retusotriletes rotundus—Calamospora panucea(RP)孢子组合、Synorisporites downtoensis—Verrucosisporites scurrus(DS)孢子组合、Densosporites inaequus—Grandispora inculta(Ⅱ)孢子组合。通过与研究较为详细的西欧、北美地区的经典资料,包括老红砂岩大陆、北欧、加拿大等地区,以及国内相关资料的对比,结合特征种的地层分布、重要属种的含量、孢子大小等组合特征,确定RP组合时代为Lochkovian,DS组合时代为Pragian至早Emsian,Ⅱ组合时代为Eifelian中晚期—Givetian早期。这也是首次在金宝石组中发现孢子化石并对其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孢子直径的统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古植物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北麓石炭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王仁农  王怿 《地层学杂志》1994,18(1):17-23,T002
研究区石炭系属残留海盆沉积。在固始柳林泥盆纪(?)花园墙组上部首次发现社内期Dibolisporitesdistinctus-Aurorasporamacra孢子组合,据此建立固始组。上覆大杨山组为典型磨拉石建造,推论造山运动发生于中、晚泥盆世。杨山组植物组合的特点似显示在早石炭世末华北、华南板块已互相接近,局部地段可能已拼合。  相似文献   

5.
高联达 《甘肃地质》1994,(1):11-26,101,104
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化石丰富,是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重要研究地区。首次系统的孢粉地层学研究,共发现60余属、18O余种孢子和花粉。根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演化规律,可划分出10个孢粉组合带,其中石炭系8个带,下二叠统2个带。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组合带可与甘肃靖远和华北地区同时代孢子带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前苏联有关孢子带对比。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带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该地区石炭系和石炭—二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华北地台和祁连褶皱带之间关系以及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刘灵 《贵州地质》1997,14(1):30-34
在福泉一带分布有产以石松小孢子Lycosporapusilla为主的生物组合的九架炉组“铁铝岩系”将其与黔南祥摆阻,旧司组对比,据比较合理地划分出石炭系中可能相当于旧司组的“灰岩层”。  相似文献   

7.
杜昌乾  王祁仑 《贵州地质》2009,26(4):253-255
本文报导了贵州金沙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顶部以Alisporites(阿里粉属)、Piceites(云杉粉属)为主的花粉孢子组合,计花粉10属15种、孢子2个属种,多数气囊发育,在风动力和水动力作用下,以其特有的丰度和特征组合埋藏在中侏世远岸深湖的沉积物中,其上覆的上沙溪庙组底部则发育以Cyathidites(桫椤孢属)为主的孢子花粉组合,大致与侏罗系南方区的第二个组合相当(即可与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Neoraistrickia组合相对比,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8.
湘中地区底栖相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湘中锡矿山欧家冲剖面邵东组上部产法门阶牙形刺costatus带,大致相当于牙形刺praesulcata带。该组还产孢子lepidophyta-nitid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法门阶上部孢子LN带。该剖面孟公坳组底部出现孢子vallatus-incohat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杜内阶孢子Ⅵ带。另外湘中新邵马栏边该组产牙形刺Polygnathus inornatus,它应相当于牙形刺sulcata带。因此,湘中泥盆系和石炭系界线置于邵东组和孟公坳组之间。以牙形刺和孢子为依据,湘中及华南底栖相邵东组和孟公坳  相似文献   

9.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系统总结了关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储油层——“东河砂岩”年代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包括 1)“东河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孢子和胴甲鱼化石 ;  2 )含砾砂岩段发现晚泥盆世盾皮鱼化石 ;  3)下泥岩段下部发现晚泥盆世孢子 ;  4 )下泥岩段上部和生屑灰岩段分别发现石炭纪初期第一、二孢子组合带 ;  5 )生屑灰岩段发现石炭纪初期的牙形刺 ;  6 )化学 -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指示 ,泥盆系 -石炭系界线应在“东河砂岩”顶面之上。据此 ,“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10.
陶平  刘平 《贵州地质》1990,7(4):378-381
本文报导了贵州道真下侏罗统綦江组的孢子花粉及其组合特征,总计孢子27属51种,花粉31属71种。可大致与鄂西香溪组的下部孢粉组合,即Dictyophyllidites(网脉蕨孢属)—Classopollis(克拉梭粉属)—Cerebropollenitesc(脑形粉属)组合相对比,时代归属于早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南好组剖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好组是海南岛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地层单位之一 ,代表该岛整个下石炭统 ,但其选层型为下志留统而非岩关阶 ,保亭南好地区并不存在下石炭统 ;其副层型原本是青天峡组的层型。据此 ,南好组应予废弃。根据新近发现的吉维特期胞石 Eisenackitina castor、Grahanichitina pilosa、L agenochitina amottensis;法门期牙形刺 Palmatolepisgracilis gracilis、P.gracilis sigmoidalis、Polygnathus germanus;以石燕贝类为主的岩关期腕足动物群 Spirifercf.subgrandis、Fusella cf.fornacensis、Palaeochoristites sp.、Chonetipustula sp.、Marginatia sp.、Rhipidomellaspp.和牙形刺 Siphonodella isosticha- S.cooperi组合 ;以及滑石板期—达拉期牙形刺 Mesogondolella clarki组合 ,岛西北部地区的南好组废弃后可划分出 :中泥盆统吉维特阶 (?) (组名待建 )、上泥盆统法门阶昌江组、下石炭统岩关阶鸡实组 (新名 )、大塘阶青天峡组下段及三棱山组等不同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南渡江中游一带浅变质岩系的划分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南岛南渡江中游一带(包括白沙、儋县琼中、澄迈、屯昌等县的交界部位)发育着一套浅变质岩系(图1),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砾岩组成,偶夹结晶灰岩和大理岩,属低绿片岩相产物。由于这套浅变质岩系和研究铁、磷、钨、锡、铌、鉏、贵金属等矿产的成矿规律以及探讨海南岛的大地构造性质有密切关系,历来为地质界所瞩目;但对其划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及植物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建华  吴起俊 《地层学杂志》2001,25(3):166-173,206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良好 ,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金钱岭组、沙水岗组以及下石炭统龙江组、石磴子组、测水组和梓门桥组 ,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其中 ,广州市西北郊出露有陆相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的连续剖面 ,是研究陆相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的理想剖面。含植物化石的陆相地层沙水岗组、龙江组和测水组中的植物化石可划分为 4个组合 ,自下而上为 :1) L epidodendropsis hirmeri-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 H 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组合 ,代表沉积为沙水岗组 ,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 ;  2 )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hsiangense组合 ,代表沉积为龙江组 ,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 ;  3) 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 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Adiantites gothanii组合 ,代表沉积为测水组下段 ,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早期 ;  4)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Paripteris gigantea组合 ,代表沉积为测水组上段 ,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  相似文献   

14.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腕足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腕足类及珊瑚类化石丰富。腕足类化石计有34属45种,共建立3个组合;申扎大塘阶下部巴日阿郎寨组Ovatia-Unispirifer组合;大塘阶上部永珠组Balakhonia-Productus组合;改则大塘阶上部Latiproductus-Striatifera组合。本文系统讨论了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及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的对比,将西藏境内早石炭世的沉积物及生物群划分为3个类型。根据生物群及沉积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在早石炭世时,班公湖至怒江断裂南北生物群及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南部申扎和珠峰地区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相似,而北部改则地区与扬子地台的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相同,其间可能有宽阔的海域隔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克拉美丽地区双井子剖面滴水泉组孢粉组合中有孢粉化石29属30种,具环孢占优势,含量为57.9%,其中Crassispora(23.6%)、Stenozonotriletes(14.3%)的含量最高;无环孢居次,含量为34.5%,以Punctatisporites(12%)和Eeiotriletes(7.1%)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可能属韦宪期早期,大致相当于甘肃靖远臭牛沟组下段Ⅰ孢子组合带和西欧的Pu孢子组合带。当时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分2个组,下部为克鲁克组,上部称扎布萨朵秀组。克鲁克组自下而上分为4个段。第2段建立(竹蜓)类Eostaffella su-bsolana-Pseudowedekindellina prolixa组合带;腕足类1—2段为Productus concinus-Choristitesyanghukouensis组合带;3段(竹蜓)类为Profusulinella-Pseudostaffella qinghaiensis组合带,4段(竹蜓)类为Fusulina-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叠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分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我国陆相三叠纪的地层概况,重点对我国南北方孢粉组合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建立了三叠纪孢粉组合带。北方分三个带、四个亚带;南方(除早三叠世外)建立了三个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初步探讨了三叠纪的植物分区。  相似文献   

18.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早石炭世早期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中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和下泥岩段产有丰富的孢子化石,Verrucosisporitesnitidus和Dibolisporitesdistinctus等国内外早石炭世早期分子在该组合的出现,说明巴楚组的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相关门类化石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巴楚组底部,东河塘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朱怀诚  赵治信 《地质论评》1999,45(2):125-128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东河塘组,甘木里克组和巴楚组产生丰富的孢子,牙形刺和鱼化石,本文依据古生物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含砾砂岩段)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的时代限于早石炭世早期,论证了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应划在含砾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