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荣华  丁香 《地震》1996,16(1):45-52
地震学者认为,在地震活动区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地震群体活动的强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一个地震活动期里,不仅地震群体活动在强度上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且在地震活动期的各个阶段中地震活跃幕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也可能会有较显著的不同。基于这一思想,文中研究了华北地震区、我国西部及其邻区以及全国大部分地震带,在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随着地震幕强度的变化,幕的持续时间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通常有两种  相似文献   

2.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这次沉痛的事件再次表明, 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 地震的预测预报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地震后, 研究人员在研究总结反思现有观测手段(钱复业等, 2009; 余涛等, 2009)的同时, 也开展了近些年国外发展起来的空间观测研究(曾中超等, 2009; 何宇飞等, 2009). 对空间观测手段, 在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 大多利用的是2004年法国发射的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所探测的电磁场信号进行分析研究, 而对卫星所探测到的电离层离子温度则没有较为详细的讨论. 例如, 曾中超等(2009)对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探测到的电离层电子的温度、 密度以及电场和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 得到了可能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疑似异常; 何宇飞等(2009)利用DEMETER卫星对中国周边多个导航VLF发射站信号的研究, 得到了震中上空区域不同频率对应的信噪比在地震前后发生明显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通河地震台、延寿地震台多年水位数据的分析,发现通河地震台与延寿地震台水位对周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响应。统计了扰动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总结了通河、延寿水位几次扰动异常形态、特征、指标。通河地震台和延寿地震台水位出现扰动异常,且扰动成组出现,持续几个小时以上,最大振幅超过7mm,最大周期超过6min,异常结束后一个月之内在测井周边550公里范围内,有发生3.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其扰动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断层滑移弱化摩擦准则对断层滑动规律以及应力扰动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均匀应力分布情况下, 平面断层滑动显示出典型的特征地震规律,断层面上的应力扰动对断层滑动规律产生影响,压应力增加明显延迟地震的发生时间,并增加地震释放的能量.应力扰动发生在地震破裂临界区时的影响比在震前滑移区时的影响显著.当发生在地震滑移区时,若应力扰动足够大,则压应力增大会造成地震发生时部分动力断层被暂时锁住,使得地震释放的能量变小,但可增加后续地震的能量; 而压应力减小则可导致地震规律产生更加复杂的变化,会即时触发地震.如果应力扰动发生在一个地震周期的早期,则触发的地震较小,但可导致随后的地震提前发生; 如果应力扰动发生在一个地震周期的后期,则会触发大地震.当应力扰动位于震前滑移区或破裂临界区时,小的扰动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应力扰动产生越晚,这种影响也越明显.应力扰动发生在破裂临界区的影响最明显.应力扰动的影响一般主要集中在应力发生扰动后的1—2个地震周期内.后续地震基本恢复无应力扰动时的特征地震规律.   相似文献   

5.
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小地震时的倾斜记录和岩石破裂时的应变扰动记录提出,岩石破裂和微小地震可能引起倾斜扰动,这种扰动将可能是大地震的有效前兆。然而,如何区分干扰和前兆扰动还需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6.
Mirza.  N  高孟潭 《地震学报》1997,19(6):574-585
地震活动性分析把记录的地震事件作为基础数据.我们提供了一个伊朗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用于伊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由于最大可信地震的复发时间不能直接从mb估算,对不同地震构造区,我们建立了经验关系,将mb转换为MS,它是我们需要的震级标度.地震目录完整性研究表明,许多中、小地震被遗漏,特别是在历史上和仪器记录早期.   相似文献   

7.
近期人们认识到,电离层对地震影响非常敏感,探测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扰动看来对地震短临预测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们提出可利用甚低频/低频(3~30kHz/30-300kHz)无线电探测进行地震-电离层扰动的探测。1995年神户地震明显发现电离层扰动现象之后,开始了利用低电离层甚低频/低频传播信号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的简短历史。在说明先前的甚低频/低频结果之后,我们给出了最新的甚低频/低频发现:一个是电离层扰动与地震在统计上相关,第二个是2004年12月苏门答腊地震的实例研究,说明了这次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空间尺度和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8.
地震分析是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基础,是研究震源性质和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利用喀什地震台基式和763型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单台地震分析报告、结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不同地区、不同震中距地震的震相特征及其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庆  叶洪 《地震地质》2001,23(4):581-587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研究区 ,将Bayes公式应用于地震环境特征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中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 ,由统计某一因素不同类型所占的面积及发生在其上的中强地震数 ,得到地震发生的后验概率。为评价地质及地球物理各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相对重要性 ,引入了系统工程学中的层次分析方法 ,最终得到研究区内以累积概率为指标的地震综合危险图 ,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内带与外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人大量工作积累和国际类似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地震应急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一个由34个指标构成的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该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并分析了地方地震科研工作者、地震系统地方领导和基层地震工作者3类人群,对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具体指标重要与否的认识。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指标而言,3类人群均认为其影响地震应急救援的程度是不同的,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建筑物抗震能力、居民点集聚程度、危险源控制水平、疏散场地面积等。而对于不同的被调查人群而言,其对某项指标重要与否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其中,对“基础环境背景”的影响程度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中光滑函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2):244-256
使用Frankel提出的基于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选择华南、华北、川滇3个地区的地震记录,比较分析了高斯、幂律和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3种光滑函数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使用交叉验证法可以为高斯光滑函数选取合适的相关距离c值,光滑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根据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出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也符合人们对研究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幂律光滑函数适用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且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光滑程度较低的幂律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性弱的地区,在该类地区应选择光滑程度较高的高斯光滑函数.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较强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大的地区,其容易过分高估高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而忽略了低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但对于地震活动较弱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使用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且同样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2019年2月5日以来,河北涉县地震台CNEM08-Ⅰ型数字电扰动仪NS、EW测道观测数据与正常日变形态不同,出现了整体下移且幅度增大的异常变化,该异常集中出现在每日的5—10时、15—23时2个时间段,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测区环境调查、观测系统检测、空间环境分析、与周边台站观测对比、现场实验及以往震例分析等研判认为,此次异常是由台站电锅炉漏电引起的,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相似文献   

14.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高低起伏的韵律特征。时间层次可分为地震期(几百年)、地震幕(几十年)、地震阶(几年)。并且指出,地震期中6级以上强震累积频度呈指数型分布,这是一个地震大轮回的整体性活动标志。本文还计算了第五幕和它的四个地震阶的时间分维值,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自相似特征也正是在不同时间层次上地震活动存在强弱相同的韵律特征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兰州地震台及高台地震台连续重力资料,分析研究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地震前连续重力变化特征。对震前5 d及震后2 d秒采样数据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变换方法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其频率幅度持续增大,临震前一天减小到正常值后发生地震,同时对震前6 d秒采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发现在临震前48 h观测到重力扰动信号,周期为4~8 s。门源地震前观测到的频率特征及重力扰动信号分析,可能反映了门源地震前孕震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为揭示门源地震产生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玮琼  曹学锋  金严 《地震学报》1993,15(3):339-346
本文以华北地震区为研究区,研究一个大地震的发生对其周围地区强震的发生起什么样的影响?地震免疫性是否存在?这种免疫性在时空域上有什么样的分布图象?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 M7地震的发生对其后 M6地震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其中8级地震的免疫范围比7级地震大得多.就8级地震而言,它对其后7级地震免疫的范围要比对6级地震的免疫范围大.根据以上分析,运用统计方法给出了地震免疫性因子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2019年2月5日以来,河北涉县地震台CNEM08-Ⅰ型数字电扰动仪NS、EW测道观测数据与正常日变形态不同,出现了整体下移且幅度增大的异常变化,该异常集中出现在每日的5—10时、15—23时2个时间段,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测区环境调查、观测系统检测、空间环境分析、与周边台站观测对比、现场实验及以往震例分析等研判认为,此次异常是由台站电锅炉漏电引起的,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短周期垂直向的直达 P 波数字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及其随后小地震的应力降和介质 Q 值。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中强地震在这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中强地震的应力降低,与随后发生的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比值也小时,有可能在震中附近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相反,中强地震的应力降高,与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的比值大时,随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同时还指出,中强地震发生前,往往介质 Q 值部较低。这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对及时估计地震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开统 《地震研究》1989,12(2):165-166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们通过多次大震的实地考察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后发现,粗看时地震序列的形象尽管千姿百态,但它们间仍存在一定共性。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序列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主震型、多震型和弧立型。地震序列不同类型的成因,决定于当地的介质特性、应力场强度及其分布状态。就某一地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