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天津市近海海域断裂探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以及地震活动性等的研究,综合判定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活动性与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地质、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按500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根据天津地区的最大震级上限Mu与a/b的关系,计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的最大震级.采用泊松概率模型,估算出了海河断裂海域段和海一断裂未来50-200a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发生概率以及复发周期等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海域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获知,长江口海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北西向断裂为主. 断裂以上新世-早更新世活动为主,最新活动可至中更新世. 断裂的最大断距一般为几十米,往上断距变小,中更新统底界的断距在12~13 m. 断裂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10-3mm/a量级.   相似文献   

3.
通过新近纪断裂体系和底辟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底辟构造、高角度的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构成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流体运移体系.神狐海域断层发育,可分为晚中新世活动的NW(NNW)向断层和上新世以来活动的NE(NNE)断层两组.NE向断层活动强度小,规模大,从下至上切穿上新世以来沉积层,组成高角度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底辟构造在地震剖面上呈直立的、上小下大的烟囱状通道,局部横向扩张呈囊状、花状,形成大型的反射模糊带.底辟构造的发育在上覆沉积层产生了树枝状、似花状组合形态的高角度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构成了良好的流体运移通道和疏导体系.当富含甲烷气体的流体通过底辟构造、断裂及裂隙系统垂向或侧向运移时,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4.
渤海新构造运动及其对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世晚期(大约5.2 Ma B.P.)以来,渤海海域盆地进入裂后构造活动最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致使渤海海域沉降沉积中心迁移、玄武岩喷发、地震频繁活动、深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和大量晚期断裂的生成.该期构造运动海域强度明显高于相邻陆域,呈现出幕式活动的特征.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下,渤海海域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一批大型浅层背斜圈闭,油气输导体系得到优化,烃源岩晚期快速生烃,油气幕式充注成藏.本文以PL19-3油气藏为例,初步总结了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油气晚期快速动态成藏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利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2005,27(2):289-297
根据渤海海域的构造演化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该区的二维地质模型,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了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获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把渤海海域的构造应力场分为辽东湾、渤中、渤东和渤西等4个区域,并对这4个区域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描述。从渤海海域整体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新近纪以来的断裂活动总体水平上西部较东部强烈,海域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仍有较高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断裂张开性,而海域中部地区的断层发育程度、活动位移均较低  相似文献   

6.
辽宁半岛及两侧海域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显示有条带状,网络状和团块状等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活动构造关系的分析认为,莫氏面的形态、深断裂的发育特征和活动断裂的特殊部位等对地震分布起了控制作用,从而构成了多种空间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7.
福建龙海-漳浦沿海活动断裂与火山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通过福建龙海—漳浦沿海主要断裂的玄武岩喷发,断裂两侧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地貌面和海相地层的差异性变化等特点,分析了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海流会-漳浦将军澳断裂在新近纪—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 (N2—Q3p)有玄武岩多次循其喷发,晚更新世(Q3p)活动明显,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龙海港尾 -漳浦湖西断裂亦属晚更新世(Q3p)活动断裂,断裂下盘上升速率为 1. 11mm/a。这 2条断裂将本区切割形成港尾地堑、南太武山地垒、流会-将军澳以东海域地堑  相似文献   

8.
金门东南海域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浩江 《地震地质》2000,22(2):104-110
金门东南海域是泉州—汕头地震带内的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该海域是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断陷海湾 ,中强地震的发生与该海湾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对该海域断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表明 ,中强地震多发生在 :F1 断裂以西及其与F1 3 ,F23 ,F4断裂的交汇处 ;海域局部莫霍面隆起西侧边缘 (热区中心西侧边缘 )地带 ;NE向重力梯度带向西扭曲处及正剩余布格异常Ⅰ区与Ⅲ区之间的地段 ,即深部高密度体周围的密度变异处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北部千里岩断裂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南黄海北部海域首次针对千里岩断裂进行了声波探测。根据声波反射剖面所显示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性差异,大致以朝连岛断裂为界,可把千里岩断裂分为2段,南段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在日照东南海域跨断裂的声波剖面上晚更新世地层没有受到断层错断的影响;北段在晚更新世晚期活动,从千里岩岛西侧至石岛湾以东海域,在声波剖面上可见多处上更新统中上部地层错断现象。虽然自建立测震台网以来沿千里岩断裂及附近海域内尚未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也未见小震丛集现象,但是,千里岩断裂的晚更新世活动段长度>100km,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在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潮汕平原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地貌证据和速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处粤东的潮汕平原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活动断裂.经航片仔细解译,发现黄岗水断裂和丰顺-汕头断裂的部分段落呈明显水系左旋位错现象.野外调查证实了沿该两条断裂的地貌体位移,并选择3处位移点作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对被位移地貌体进行了采样测年.经计算,黄岗水断裂和丰顺-汕头断裂的全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平均速率分别达1.11±0.09~2.69±0.24 mm/a和3.26±0.26 mm/a.这些较强活动的北西向断裂延伸入海与海域水深40~50m处的北东向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强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是发生强震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判定某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是开展该区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地震活动性的确定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该区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即从历史的记载、居民的回忆和地震台站的记录等得到该区的历史地震活动数据;二是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从活动断裂的规模,变动速率和活动性质等了解断裂近期活动的特征。对海域而言,取得这两方面的资料并非易事。因为,不仅缺乏海域历史地震的记载,就连了解现今海域地震活动的确切情况也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海底地质勘查远远落后于陆地的地质研究。近岸浅海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既不同于陆地,也有别于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编制1∶100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20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29条,其中全新世断裂1条,晚更新世断裂5条,早、中更新世断裂23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主要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结合编制 1:100 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 20 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 29 条:全新世断裂 1 条;晚更新世断裂 5 条;早、中更新世断裂 23 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海海域进行了多条剖面的声波探测,初步查明了蓬莱-威海断裂带的基本活动特征.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次级断层组成,主体在长岛至大竹岛之间的海域,多数断层以正断兼有走滑运动为主,部分断层具有逆冲运动性质.断裂带在第四纪活动明显,以北东向桃村-东陡山断裂在海域的延伸段为界,蓬莱-威海断裂带可分为两段:长岛-烟台段和烟台-威海段.西段长岛-烟台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多数次级断层上断点埋深位于海底以下30m,明显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部分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早期地层,有些断层达到晚更新世地层中部,但没有发现全新世地层错动现象.东段烟台-威海段为中更新世活动段,没有发现晚更新世地层错断现象.蓬莱-威海断裂带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小震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1548年7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西段,1948年6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东段.蓬莱-威海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区是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洋石油平台设定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渤海海域内已兴建的BZ28-2石油平台为研究对象,综合确定性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优点,通过对渤海海域内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地震地质背景、发震断裂及其活动性、平台遭受破坏性地震震级与距离的可能组合、设定地震的实际发生概率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综合确定了平台不同超越慨率对应的设定地震参数,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给出了B...  相似文献   

16.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前者分属蓬莱-栖霞断裂系和即墨-牟平断裂带,为半岛的主体断裂构造;后者分布在半岛北缘及其北侧海域,由多条断裂组成。实地调查表明,断层在第四纪期间是活动的,控制着附近山地和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地貌发育,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早期,垂直活动幅度可达百米以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迅速减弱,甚至停止,但依然发现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多个局部段落还在活动,明显地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垂直断距最大为10m左右。  相似文献   

17.
向志勇  沈军  李军  吴传勇 《内陆地震》2009,23(2):215-225
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断裂是博格达弧形构造第二排断裂的西翼尾段部分.断裂从乌鲁木齐市中部通过,基本由两条断层构成,断裂构造地貌明显,断裂带的宽度可达百余米.通过该断裂错动第四纪地层和变动地貌面的反复勘察,大量断层地质剖面的观察,与断层活动相关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测定,经分析认为雅玛里克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具有"西老东新"空间变化特点.断裂活动时代大体分为3段:葛家沟以西至雅玛里克山西北麓,为中更新世晚期活动;葛家沟以东到铁厂沟,为晚更新世活动;铁厂沟以东为全新世活动.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靶区,独特的水合物成藏特征,难以利用当前观测到的沉积速率和流体流动条件对其成藏机理进行解释和量化说明,对其形成演化模式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文构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模型的主控参量为海底沉积速率和水流速率,以此计算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演化过程,并与饱和度的盐度测试值进行对比.最后,在研究神狐海域地质构造活动和水合物成藏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神狐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模式.认为神狐海域当前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上新世末—更新世早期断裂体系水合物基础上继承演化而来的,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模式.第一阶段水合物形成发生在距今1.5 Ma之前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体系中,高达50 m/ka的孔隙水流动携带了大量的甲烷进入水合物稳定带,导致了水合物的快速生成,在4万年内形成了饱和度达20%的甲烷水合物;第二阶段发生在1.5 Ma以来,泥质粉砂沉积使沉积体渗透率骤减,0.7 m/ka的低速率水流使甲烷供给不足,在海底浅层新沉积体中无法生成水合物,仅在水合物稳定带底部有缓慢的水合物继承增长,并因此形成了神狐海域当前观测到的水合物产出特征,而且水合物资源量仍在减少.  相似文献   

19.
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南海海域主体可划分为南海北缘、中西沙、南沙、南海海盆四块,各块具有明显不同的重磁场特征.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总体趋势由陆向洋抬升,反映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分布.东沙高磁异常含一定的高频成份,与新生代玄武岩及中生代岩浆岩有关,而其低频成份可能反映了发育的下地壳高速层.南海海域断裂极为发育,可分为北东向断裂组、东西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和南北向断裂组.南海北缘、南缘均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与北西向张剪性、剪性断裂为主要格架,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沉积条件和覆盖层厚度,选用声纳探测方法对山东威海湾神道口断裂在海域内的走向及位置进行了海域探测,取得了较好的剖面资料。利用海域地形资料对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了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了断裂在海域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