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次显著的远场水位短临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2月2日辽宁营口发生了M4.3和M4.1地震。震前距震中468km的河北省黄骅井水位出现了显著的短临下降异常变化,异常过程演化与震级较小的营口地震序列发展具有完整的可对比性。本文从地质、构造、震源机制等方面,分析判断该异常与构造活动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一次显著的远场水位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2.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我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九度,震源深度约十六公里.这次地震,是辽宁地区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但是由于我国地震队伍及时地做出了预报;在中共辽宁省委的统一领导下,震区党政军民  相似文献   

3.
2003年10月16日大姚发生6.1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双柏发生5.0级地震。震前2个月,易门水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据此,笔者向上级业务部门作了短期及临震预报。震后对这2次地震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探讨,并对易门水位异常与300km内M≥5.0级地震作了研究分析,给出了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河北万全水位异常与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万全深井水位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及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前有趋势性变化,水位有大于50mm的瞬时突升突降的变化。指出,万全深水井水位的形态变化和瞬间突升突降变化似可作为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芦山、汶川地震震中为中心,选择了8个井点,对2个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3口同震变化反向的井点,即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为使对比研究结果可靠,进一步收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8.6级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资料。对汶川、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体应变的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时,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泸沽湖井水位同震变化与井点位置处的同震体应变一致,即位于同震体应变压缩区的井水位上升,位于体应变膨胀区的井水位下降;芦山地震时,3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1 强震前震中区水位异常特征云南地区2000-2007年共发生了4组5次Ms≥6.0地震,分别是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2001年10月19日永胜6.0级地震,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双震和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南昌井是华南井网中的一口“动水位”观测井。含水层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属基岩裂隙承压水。该井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反映灵敏。水位固体潮清晰,潮差为50—60mm。对一些远大地震井水位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如: 1986年11月15日05时20分在台湾花莲(北纬24.25°,东经112.9°)发生了7.6级地震。震中距井孔765km。震前南昌井水位在趋势下降的背景上于10月25日和10月31日出现两次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30和25mm,同时水位自记曲线出现台阶状变化。11月2日  相似文献   

8.
保山井水位异常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Ms7.3地震和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保山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原始资料,并根据介质体膨胀变化率和水位变化的耦合关系式,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保山井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拟合实际观测曲线,得出观测井附近含水层内平均应力变化率的演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分析华北地区 2 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 ,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 ,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 ;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 ,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 ,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 ,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与深井水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1983年荷泽5.9级地震前深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深井水位震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并用震时深井水位的变化,通过深井水位的体应变固体潮效应,反演了这次地震引起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精定位和区域活动构造讨论了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2年2月16日M_L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1°、倾角84°、滑动角-23°,节面Ⅱ:走向83°、倾角67°、滑动角-173°,最佳震源深度10.39 km;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74°、倾角55°、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136°、倾角43°、滑动角-56°,最佳震源深度10.88 km。其它3个事件均以走滑为主,破裂类型与M_L5.2级地震相似。最佳拟合震源深度集中在上地壳底部的8 km和10 km。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认为2014年7月11日M_L4.5级地震NW向的节面Ⅰ为真实破裂面, 2012年的2次地震和2014年4月25日M_L4.4级地震NEE向的节面Ⅱ为真实破裂面,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真实破裂面是近EW向的节面Ⅰ, 2012年2次地震和2014年4月的1次地震活动可能与近EW走向的大坑南断裂有关,锡场地区可能存在多条相互交割的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12.
珊溪水库震群发生时间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2月4日起在浙江温州珊溪库区发生了显著的震群活动,至2月11日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最大震级为ML4.6。本文研究了库区水位、固体潮汐起伏与珊溪地震震群发震时刻之间的关系,依据该震群发生时刻的分布特点,对库区地震可能的诱发因素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为避免地震活动水平升级,建议水库每年蓄水时应注意放慢速度,同时尽量不超越水库历史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13.
自1977年以来,沿着圣哈辛托断裂带的一些井孔开展了水位监测。在使用连续记录器进行监测的圣哈辛托断裂带的30公里地段内发生的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4.5、4.8和5.5级。位于1980年2月25日5.5级地震东南 31到32公里的Borrego谷地的两口井的水位,出现了异常的脉冲变化,反映了地震前88小时的一个可能的应变事件。而震中西北方向12公里的另外两口井没有出现水位异常。在1982年6月15日Anza附近发生的4.8级地震前,水位没有异常显示。在1982年3月22日4.5级地震东北13公里处,Ocotillo Wells附近的一口井,于震前19—23天出现了异常的水位变化。另外一些井水位的类似变化却没有伴随大小相当的地震。1982年9月8日在四口井上同时出现水位下降,这个可能的应变事件没有伴随一次大小相应的地震。假定的应变事件仅仅出现在有固体潮显示的井上,并可能是圣哈辛托断裂的海滨地段蠕动的结果。虽然水位异常仅在三个中强地震中的两个地震前出现在一、两个井上,但1982年9月8日水位的同时下降和1980年 2月25日5.5级地震前两个井水位的脉冲变化表明,能够反映固体潮的井可以监测到应变事件。  相似文献   

14.
广东新丰江地区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库水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震序列统计、地震活动性等方面探讨了广东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地震与水库蓄水变化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今该区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库水位的上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ML≥4.0级地震65%发生在库水位下降或由下降转为平稳波动的过程中,因此,更应关注水库卸荷阶段的地震活动。对于1970年以来该区记录完整的71次ML3.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显示,主余型、多震型和孤立型地震序列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和15%;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30天内。78%的序列三个月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2天内。94%发生在震后10天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ML4.O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万全井水位动态在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加强与减弱过程,而地震活动与该过程有关。大同6.1级地震是在1983年万全井水位上升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相应于异常背景,发生了几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到1985年7月,地震活动迁移到NEE向六棱山断裂带上,水位动态由连续三年上升于8月出现下降转折。此后,包括大同6.1级地震,六棱山断裂带上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水位动态虽然有时呈现突升变化,但动态趋势仍为下降。直到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后,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异常过程逐渐趋向结束。  相似文献   

16.
1988年2月25日辽宁省彰武县两家子乡发生了4.8级(ML:5.2)地震。这次地震是近10年来在我省境内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也是1940年8月5日熊岳4 3/4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省海城一营口震区以外陆地上的最大一次地震。对于这次地震,在国家地震局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地震系统全体职工同心协力,专群结合,震前有所察觉,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报,震后妥善地处理了一系列的地震社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7日~9日河南濮阳清丰地震台清丰2号井水位快速下降约0.18 m,下降幅度大于平常下降幅度,9日起水位慢慢恢复。对产生水位快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南濮阳清丰2号井水位下降是由于同层地下水开采抽水造成的,不是地震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1981年以来,辽宁地区特别是营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从中发现了地震的活动特征;(1)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发震地区是营口-海城地区,并制约了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2)营口地区自1981年以来。形成了自盖州归州经熊岳西海域,盖州西海域,营口市至大石桥高坎,旗口地区的4级地震活动条带,4级地震有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规律,利用营口-海城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曾对1995年4月15日高坎5.0级做了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0.
高邮-宝应M4.9级地震是江苏陆地22年来发生的最大的地震。在震前2年发现省内流体井水位出现了群体性准同步变化,表现为震中区井水位的同步下降。本文重点分析了江苏省流体井水位变化特征,消除了气压、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的影响,用异常幅度与年变幅度比值、从属函数两种方法定量提取了震前异常变化,根据水位资料及其变化机理总结了震前水位的群体性异常特征,认为在弱震区井水位的群体性变化是分析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指标。水位的群体性异常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调整,震源区为应力变化的集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