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蒙阴盆地是在库拉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中国东部隆升伸展板块裂解阶段发育起来的。在中生代,盆地的成生演化经历了侏罗纪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早白垩世拗陷—裂陷阶段。在相应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侏罗纪湖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早白垩世早期滨浅湖—半深湖相灰绿色细粒陆屑岩沉积,早白垩世中期河湖相凝灰质复陆屑岩类夹火山碎屑岩类沉积,早白垩世晚期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组合。沉积中心在侏罗纪和早白墨世早期皆偏于西北部,此后,向东南部迁移。晚白垩世,盆地处于风化剥蚀阶段。古近纪,受新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影响,盆地又处于拗陷—裂陷阶段,相应形成山间河湖相—山麓堆积相类磨拉石建造。古近纪末期,该盆地整体隆起处于长期风化剥蚀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沉积学标志和构造演化史,认为胶莱盆地下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环境以河湖相为主,由2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组成。其中,下部瓦屋夼组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沉积旋回;上部从林寺山组、止凤庄组到曲格庄组组成第二个沉积旋回,该沉积旋回全区发育,反映了胶莱盆地的主要沉积特征。止凤庄组、林寺山组是盆地形成初期,发育冲洪积扇沉积体系。水南组是盆地形成的鼎盛时期,发育三角洲-深湖沉积体系,该组地层暗色泥页岩发育,为较好的页岩气目标地层。龙旺庄组是盆地形成中晚期,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曲格庄组为盆地消亡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宁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南宁盆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第三纪地层、沉积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其中侧重对沉积相剖析认为:南宁盆地在中生代以来形成的NE、NW向两组断裂的“X”型构造背景条件下,受NEE、NNE向各两条断裂控制呈菱形状的第三纪陆相断陷盆地;沉积相以湖相为主,河流相、洪积相次之。前者可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等3个亚相,尤以浅湖相发育,后二者仅在古新世至始新世早、中期发育并分布在湖盆边缘;盆地演化过程中始新世时曾一度上升遭受剥蚀,致使瓦窑村组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由古新世→始新世末盆地中心由SW→NE迁移,盆地范围增大趋势。还指出南湖组与凤凰山组、古亭组是同期(始新世早、中期)异相产物,盆地内产褐煤、粘土与石英砂等矿产。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地区中生代白垩纪存在两期火山旋回,时代分别属早白垩世早期和中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火山旋同即义县组,中白垩世火山旋回本文称为大兴庄火山岩,该期火山岩火山活动微弱,火山岩分柑局限,主要出露于阜新—义县盆地的东侧上齐台一带,以宁静的侵出和次火山岩侵入为主,是早白垩世阜新组沉积之后,中白垩世孙家湾组沉积之前的一次火山活动,它与孙家湾组共同组成一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晚白垩世王氏组的沉积相划分为五类:湖盆陡岸浊积扇相、洪积扇沉积相、滨—浅湖前缘斜坡相、次深湖相、湖湾相。并对其微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王氏组沉积特征所反映的沂沭断裂带之活动特点是:先为徐缓的脉动,而后是陡然激烈的断陷,故造成了补偿性沉积与超补偿性沉积的叠置。王氏组砂岩平均化学成分表明:马站盆地具弧后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而对夹持于其间的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及活动性研究甚少。以夹持于烟筒山断裂与牛首山—罗山断裂之间的宁夏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资料重处理解译、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和地震勘探相结合,揭示红寺堡盆地隐伏构造特征,并进一步采用盆山一体化思路分析隐伏构造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末发生强烈的NE向推挤、扩展和隆升,红寺堡盆地由坳陷盆地转变为挠曲盆地;在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影响下,烟筒山断裂发生强烈的逆冲作用,古生代—中生代基底逆冲于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受构造变形影响的最新地层为中新统彰恩堡组;红寺堡盆地内的隐伏古隆起呈NW—SE向,与烟筒山构造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受青藏高原NE向扩展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末,并且至今仍具有活动性;隐伏古隆起周缘断裂的活动破坏了地表稳定性、蓄水能力和地表植被,导致区域沙漠化呈现有规律的NW—SE向带状展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宁夏红寺堡盆地区域稳定性评价及沙漠化的综合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断层落差法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汉留断裂带断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汉留断裂带主要发育NEE、近EW、NW向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在平面上为平行式、斜交式和羽状,在剖面上为阶梯状、"Y"字形和复"Y"字形;阜宁期SSE倾向断层发育,三垛期次级断层发育;阜宁期汉留断裂带中、南部平面剪应力为负值,控制发育NEE向断层,北部为正值,控制发育近EW向断层,剖面上研究区剪应力为负值,控制断层倾向SE;三垛期汉留断裂带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平面剪应力为负值,控制发育NEE向断层,中部为正值,控制发育近EW、NW向断层,剖面剪应力在北部为正值,控制断层倾向SE,其南部为负值,控制断层倾向NW。  相似文献   

9.
鸡西盆地位于黑龙江东北前中生代佳木斯地块之上,介于依舒断裂和敦密断裂之间。鸡西盆地是黑龙江东部重要的含煤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封闭于晚白垩世早期。在纵向上表现为2个大的演化阶段,早白垩世凡兰吟-阿尔布中期沉积了鸡西群含煤岩系,阿尔布晚期-赛诺曼期沉积了具红层特征的桦山群。  相似文献   

10.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为北极圈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盆地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一直处于布鲁克斯前陆挤压状态,然而在盆地西北部楚科奇海域却发现了大量的晚期正断层。断层可进一步细分为2期3组断裂,分别为EW向、NNE向、NNW向断层,剖面上均表现为断面陡直的平行板状正断层,断距相对较小;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及其周缘,部分NNE向和NNW向断层直接相连,呈“锯齿状”折线展布。晚期断层的发育受2个期次、2个方向挤压应力的控制,早白垩世晚期,受南北向挤压作用,首先形成NNW向和NNE向2组剪切节理,而后形成EW向断层。晚白垩世,受东西向挤压作用,断层沿早期2组节理发育,使NNW向和NNE向断层部分呈“锯齿状”。   相似文献   

11.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 ,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 :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 ,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至消失的趋势。负反转构造的出现不利于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2.
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盆地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渤中凹陷石南断层和沉积体系展布,探讨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南断层按走向不同可划分为6条分支断层,相邻分支断层在平面上相交构成"凹"型与"凸"型2种组合样式.研究区沙一+二段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在石臼坨凸起上发育多个物源供应方向,断层西端多个规模较小的物源可汇聚在一起,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湖盆中央延伸较远,规模较大;断层中部为主体物源供应方向,形成单个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断层的"凹"型组合部位,容易形成主物源的进积方向,靠近盆地位置容易聚集砂体,在隆起区沿断层发育的古沟谷是碎屑物质进积的主要通道;在紧邻"凸"型组合样式的盆地区,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砂体沉积.该规律对寻找处于勘探初期含油气盆地砂砾岩储集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学和地质学的角度探讨2019-12-26应城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采用HYPO2000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主要分布在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之间,总体呈NW向展布,与野外调查Ⅵ度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采用kiwi波形拟合反演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破裂表现为走滑兼逆冲特征。节面Ⅰ走向NE,与震中以西的潜北断裂走向一致,但距离较远,且与该断裂的产状和受力方式不一致。节面Ⅱ走向NW,与皂市断裂和长江埠断裂相近。分析2条断裂的受力方式认为,在江汉盆地现今NWW向主挤压应力的控制下,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由于2条断裂走向存在差异,在两者之间产生逆时针错转滑动,使得主震发震面走向处于2条断裂夹角中间方向;同时倾向也与实际断面存在差异,余震分布偏向主震东侧。综合分析认为,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的构造活动共同引发本次应城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14.
太东斜坡区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向三肇凹陷倾没的单倾斜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斜坡区油平面受4条近南北向"断层带"分割,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且受源外油源供给不足和油东西向运移影响,自东向西单一"断阶带"含油性逐级变差;油垂向分布受沉积演化和优势输导通道控制表现为"双峰"特征,主要分布在葡萄花油层中部;油藏类型主要为东南倾斜坡背景下的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河道砂体匹配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在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圈闭内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提出源外斜坡区油聚集机制受构造部位、优质储层、断层封闭性和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控制,即单一"断阶带"高点控制油气聚集部位;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控席状砂构成油气优质储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油气垂向富集高度和平面"互补"特征;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决定油气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15.
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976-01-01~2015-12-31期间1 255个MW≥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FMSI方法对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新疆西部地区)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区域应力场特征,并分析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的断层滑动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整体呈NNE-SSW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最小主压应力轴σ3整体呈NWW-SE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倾角大小约为5°~9°,说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运动为主。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滑动趋势(Ts≥0.5),说明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未来失稳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GPS??????????????????????????????????????????????????о???????????????????????????????NW???????????????????????????????????????????????????С????????????????-????????????????????β?????????NE?????????????????????????26°N???????NW-EW?????????????????????26°N???????NW-NS??????????????????????????????????????????????????????????????????????????????????б??Ρ?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 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相似文献   

18.
南秦岭新生代安康月河盆地是北西向石泉-安康-竹山-房县左旋走滑断裂构造带西北端弯月状拉分盆地,论述了该盆地的边界断裂,盆地结构和三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估算了盆地最大扩张量(1.45km)和主控边界断裂的走滑位错量(2.9km),分析了盆地主要储能结构秘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尔金山东段8~12 mm/a、索尔库里盆地6~7 mm/a、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约0 mm/a。3个速率梯度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主断裂上;拟合的断层就位于金雁山南缘、喀腊达坂断裂南邻,走滑速率从西(7.1 mm/a)向东(14.0 mm/a)逐渐增大,闭锁深度自西(4.5 km)向东(10.6 km)逐渐趋深。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金雁山(阿尔金山链东部)与索尔库里拉分盆地组成的复合破裂构造模式,是转换断层运动时应力和应变调整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东向洼地是位于大汶口凹陷西部的构造洼地,有利的构造条件、古气候古地理条件、周边丰富的物源,形成了盆地内的岩盐矿床。区域构造演化,造成洼地内构造沉积幅度、卤水浓度差异,从而岩盐沉积相也有了一定的演化,主要趋势为沉积中心自沉积中心自东向洼地西北部沿走向SWW向向洼地中西部转移,沉积厚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