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秦岭镇旬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板岩镇断裂与安康断裂之间的镇(安)旬(阳)盆地,泥盆系一中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丰富,岩相较清晰,层序界面保存较完整,是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开展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本文对镇旬盆地地层、层序特征进行总结,识别厘定了十一个层序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十个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建立了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矿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系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综合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2个区域性的沉积旋回或构造层序、8个三级层序;区内各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总体呈现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异的特点;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卡普沙良群构造层序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巴什基齐克组构造层序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白垩系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配置受到前陆构造作用的控制,而气候及湖平面变化则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相对活动的断陷或陆内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一般可划分出5个级别具有地层对比意义的层序地层单元。层序构成和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受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规模的沉积旋回多是盆地幕式裂陷、多幕挤压挠曲沉降、多期构造反转、断块差异沉降等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高频层序单元的发育则主要与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有关。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域构成等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取决于古构造格架和同沉积构造的活动。构造坡折带是由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对沉积作用具有长期控制作用的古沉积斜坡或古地貌突变带,在断陷或前陆等盆地中普遍发育,其识别对阐明盆内沉积体系域,特别是构成重要油气藏的低位域的分布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南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详细研究盆地中各类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成因地层对比,建立了残留海湾—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沉积体系的时空组合及其与相关等时性地层面的配置关系,划分出了3个构造沉积幕,每个构造沉积幕都是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至弹性回跳过程的沉积响应。海平面升降变化和盆内软沉积物压实沉降虽然不能触发和主控盆地基底的构造挠曲旋回,但对各构造沉积幕的地层构型和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与海平面升降或压实沉降过程以不同方式叠加,产生各种类型的构造沉积幕,与前陆盆地共生的还有后陆盆地和残留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5.
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张强  邵震杰 《沉积学报》1997,15(4):30-37
走滑陆相盆地在构造背景、沉积范围、物源供应方式、基底地形特征、沉积物特点和沉积层序特征方面均与大陆边缘海相盆地有重要区别,通常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相带窄、相变快的特点。本文在对云南先锋盆地充填序列、沉积格架、构造格架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讨论了在走滑构造背景下陆相盆地的一系列特征以及走滑型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特点.  相似文献   

6.
等时性地层界面是组成沉积盆地成因地层格架的主要构件之一。按其成因不同可划分为4类;侵蚀不整合面、无沉积的间断面、火山活动标记面和相转换面。正确地鉴别地层界面的性质和成因,对成因地层对比和建立盆地成因地层格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陆盆地类型及其沉积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前陆盆地的特点及类型入手,综述了前陆盆地研究的热点内容,最新方法及其沉积动力学进展状况,揭示了前陆背景下盆地充填序列的构成及内部演化特征,指出了盆地的沉积-地层格架与冲断造山带的幕式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煤炭地质》2011,(9):56-56
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的宝鼎盆地在晚三叠世早期为一内陆断陷含煤盆地.其沉积地层近2000m.含煤120余层。本书利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这一盆地进行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聚煤作用和资源预测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一古地理分析,提出了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岩系等时地层格架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与迁移规律;分析了等时地层格架内煤岩、煤质变化特征,提出了内陆断陷盆地基底沉降、可容空间变化、沉积环境演化与聚煤作用之间关系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华南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文臣  周杰 《地球科学》1994,19(1):19-30,T001
在详细研究盆地中各类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成因地层对比,建立了残留海湾-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沉积体系的时空组合及其相关等时性地层面的配置关系,划分出3个构造沉积幕,每个构造沉积幕都是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至弹性回跳过程的沉积响应,海平面升降变化和盆内软沉积物压实沉降虽然不能触发和主控盆地基底的构造挠曲旋回,但对各构造沉积幕的地层构型和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露头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永清  李寅 《地球学报》2001,22(1):49-54
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成因地层学和河流沉积体系构成单元等级界面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准噶尔侏罗系陆相盆地露头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的实际调查和综合研究,依据研究区沉积地层特征、层序和界面识别与划分、凝缩沉积、体系域和层序格架发育特点等,提出了陆相环境中层序地层研究以及层序界面、层序及凝缩层、体系域和层序格架识别与划分的若干标志及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2.
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序列完整、界面清楚的武陵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至震旦纪(820~635 Ma)时期的裂谷盆地沉积地层。通过详细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显示其时空展布格局完整,充填序列连续,划分标志清楚,完全可以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地层格架,为扬子古大陆周缘新元古代820~635 Ma时期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亦为中国前寒武系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国际新元古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成果。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炳松 《地质论评》1996,42(1):14-21
层序地层系统,本质上就是以各种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为单位,在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所建立起来的地层系统。本文以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为主要依据,结合生物地层和地震地层的研究成果,在进行详细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地层中建立起了由不同周期叠加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通过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厘定并标定了一系列重要地质界线的  相似文献   

14.
合肥盆地钻井地层的同位素测年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肥盆地内部中、新界地层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其地层的时代与划分主要依赖已有的6口深井地层资料。由于缺乏可靠的化石记录,这6口深井地层时代与划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制约了对该盆地的油气勘探与远景评价。本文利用这6口深井泥岩类岩屑中自生伊利石,在其结晶度分析基础上,进行了K-Ar同位素测年,成功地获得了不同深度上的地层形成时代。据此地层年龄,文中对这6口深井所钻遇的地层进行了重新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better predict the geomet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facies and permeability barriers,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stratigraphic geometries and architecture at all scales within a basin.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ling (SFM) allows geologists to forward project the de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within a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ith given prio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method can approximat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 range of factors that affect basin evolu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atigraphic forward models that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in simulating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geometric models, diffusion models, Fuzzy Logic models and hydraulic models.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SFM used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natural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ntrapment and accumulation in a basin using an example from the Ordos Basin,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主要不整合面和地质体的岩相岩石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并依据前人研究资料,将区内二叠系-三叠系划分为4个层序单位,进而对单位内的体系域系统进行了划分和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通过研究认为,4次大幅度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沉降作用是形成4个Ⅱ型不整合面的根本原因。该地区自晚二叠世,在不同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中,皆继承了西浅东深的古地理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为在构造活动地带相对稳定地区进行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西南三江造山带地层区划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合带、增生杂岩带构成的西南三江造山带,造就了复杂的地层系统,包含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本文突破"传统地层学"概念,按"构造地层学"的现代地层学概念建立了西南三江地层格架,划分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特提斯大洋板块的班公湖-怒江-孟连构造-地层大区、冈瓦纳大陆板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相似文献   

18.
依据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对银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隆林阶—冷坞阶露头剖面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划分,共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在对东西、南北向层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隆林期—罗甸期全区发生大范围的海侵接受海相沉积,以滨海—浅海陆棚相为主,局部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盆地边缘发育过渡相沉积,有2个沉积中心,黑鹰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沉积中心在碧云泉南-芦草井地区,柳园-巴丹吉林坳陷带的沉积中心在卡路山-杭乌拉一带。祥播期-冷坞期继承了前期的沉积格局,只是沉积范围向北西缩小,黑鹰山-额济纳旗坳陷带的沉积中心在芦草井地区,柳园-巴丹吉林坳陷带水体变浅,沉积中心在古硐井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麻阳陆相盆地东缘侏罗纪地层的岩石特征、微体化石、地层层序、生物组合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高了湖南西部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20.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in the thrust belt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foreland basi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basin margin, and the episodic thrusti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combining the eastern Qilian thrust belt and the Late Triassic foreland basin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Ordos. On this basis, a geological model and a mechanical model of coupling mechanism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pair of thrust belt and foreland basin, and the subsidence and deposition process of the foreland basin were simulated on given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