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测试验场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本文回顾和评述了地震预测试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对地震预测试验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根据基层地震科研工作现状,提出了地震科研创新思路,科学调动基层科研优势,努力构建合理的基层地震科研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据说明地方地震科技队伍是一支重要力量,但与专业地震科学队伍相比较,因制约因素多,存在很大差距,要发挥地方地震科学队伍的作用,必须走改革之路,在认识上、组织上、步调上应该协调统一,以达到专群,上下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巨型框筒部分悬挂结构新体系,研究这种结构体系对地震反应特性,提出用阻尼器进行巨型框筒部分悬挂体系地震反应的控制方法,采用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对结构体系进行地震随机振动分析、时程分析和地震反应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结构体系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最后研究了影响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控制器参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是地震档案的科学分类标准,它的分类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地震档案的特点及地震行业的职能分工特征。该文介绍了《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的分类体系及其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应用,指出了它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悬挂阻尼控制结构体系巨型框架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巨型悬挂阻尼控制结构体系,采用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结构体系进行了地震随机振动分析、时程分析和地震反应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结构体系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最后讨论了影响控制效果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及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震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地震科学的影响。从地震预报、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宣传和地震速报与应急等方面讨论了地震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科学具有重要手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地震震源、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预报等学科的研究,并展望了共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1604年泉州大地震的资料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素娟 《华南地震》1994,14(4):47-51
合理使用历史地震资料是科学地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以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大地震为例,阐述了如何分析与使用历史地震资料,以便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抗震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地震科学研究的变革性进步,持续引领在地震断层行为和地震过程研究上的科技前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采用竞争性的方式重新建设一个或多个新的地震科学中心,并公开征集新中心的建设愿景、科学方向、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积极响应并提出24份方案,本文予以概貌性描述,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标准化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的4个主要阶段,基于地震标准发布实施时间及业务领域分布统计对地震标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阐述我国现行地震标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并初步构建了新的地震标准体系框架。通过对现行地震标准和标准体系的分析,提出地震标准化思考与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地震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学报》2015,37(1):208
<正>一、《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内容包括: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的科技工作动态.二、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翁文灏、谢家荣、王竹泉、李善帮等地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对1913年云南峨山、1917年安徽霍山、1920年海原、1933年四川叠溪、1936年灵山、1937年山东菏泽等大地震进行的现场科学考察情况以及研究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和论著是中国近现代地震科学的奠基之作。认为,认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地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研究地震科学信息需求的目的和必要性,紧密结合地震科学的实际分析了地震平常信息需求的特点,并据此就加强和改善地震科技信息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地震科学的信息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意义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非线性科学应用极其广泛,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将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中,对地震现象的非线性问题和复杂性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对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的可预测性、地震模型以及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评述。关于地震的可预测性,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地震是混沌,因而是不可长期确定性预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地震是弱混沌,因而可能是可长期确定性预报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报方法抓住了地震的本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姜丛  蒋长胜  张琰  毕金孟 《地震研究》2020,(2):208-215,417
跟踪和总结地震预测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是调整优化我国自主进行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反映近10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与变化趋势,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介绍和主要研究成果总结等方式,给出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研究在国际研究体系中可能的位置,并概括了近10年来在全球性科学研究计划主导下国际上取得的主要科学进展,包括预测模型研发、提升预测可操作性、拓展地震减灾应用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地震预测相关学科的科学内涵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这些将对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震理论垮了布莱克斯利地震预测科学已进入艰难的时代。很多一流的地震学家现在认为地震从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他们说,寻找在地震前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向人们发出警告的方法是枉费心机。仅有的一线希望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安慰。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地震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20.
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图件,地震区划编制工作是各国建设中必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程建设地震设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每隔若干年,编制一代新的地震区划图,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本文就我国地震区划工作的历史、早期工作、发展阶段和科学思路等几个问题,作了概略性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