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进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课堂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尽管教材对此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结论:地面破碎,多沟谷,平地少,斜坡多;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区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西部大开发,黄土高原被建设要先行。植被建设又受当地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的制约。坡向、坡位对水分、养分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因而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对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坡向、坡位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西部大开发和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的黄土高原西部.从空中鸟瞰,高原面好似一片波浪起伏的“黄土海”。祁连山的东延支脉——兴隆山,这座石质山岭,犹如突出于“黄土海”中的“岩岛”。它又可称为“绿岛”。山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林木。这是黄土高原上残留的原始森林。在干旱少雨、水土流失的荒山秃岭中保存下来的一颗绿色明珠,婷婷玉:艺在千沟万壑之中。  相似文献   

4.
陈海霞 《地理教学》2012,(23):39-40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当我引领着学生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时候,我们倍感亲切——教科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描述和呈现着我们身边的地理,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问答、交流、探讨等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述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面破碎、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变化很大,河流含沙量极高,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等特征。提出了蓄水保土,建立“土壤蓄水库”,抑制土壤蒸发,发展节水型工农业体系,提倡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措施,力求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黄土高原地区有限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土泥流是戴土地区一类重要的灾害地貌过程,是泥石流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山地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极严重的标志。本文在对黄土泥流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分布、成因、物质组成、动静力学性质、堆积形态等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和一般泥石流与高含沙水流做了初步对比和分析,揭示了黄土泥流灾害的形成规律、运动机制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活动的背景 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的地貌、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所在地区江西省景德镇市,为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但分配不均;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水土流失严重。高一必修1教材有一实验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本文为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红壤坡面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防治的实验活动,探索分析坡形、坡度、地表覆盖物、工程措施等地理要素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8.
硬化地面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文波 《地理研究》2007,26(6):1097-1108
在界定硬化地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硬化地面分为道路、城镇街区、农家场院三大类。并利用黄土高原400~600mm集流能力试验公式,对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硬化地面的集流能力、侵蚀量进行分类实例分析研究,发现硬化地面集流能力远大于自然地面,因此城镇、道路、村庄附近的土壤侵蚀尤其严重。在黄土高原地区,不仅与之相关的沟壑的形成和发育,而且相关沟谷和河流的溯源侵蚀之力度大小也要受其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硬化地面面积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须将防治水土流失与解决水资源紧缺有机结合起来。其最佳解决途径,就是用硬化地面所集中的雨水,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以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发生在沟谷源头的崩塌,称为沟源崩塌,它是地表侵蚀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地貌现象。由于它是在沟谷(或河流)源头产生的侵蚀作用,结果使源头不断地向上移动,导致谷地延长,因此这种侵蚀作用又是溯源侵蚀(向源侵蚀)的一种。一般在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沟谷源区,沟源崩塌发生频繁,溯源侵蚀发展较快,如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上黄土广布、西南地区的云南元谋等地红土层和棕黄色土层分布范围较大,成为了冲沟发育、沟源崩塌活跃、溯源侵蚀强烈的地区,往往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4,(12):43-43
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沙漠——自1950年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熟悉这样一句口号:“人定胜天,要把沙漠变良田”(后又改作“沙漠变绿洲”)。然而几十年来,原来的沙漠未变“良田”或“绿洲”,沙化的国土面积倒在不断扩大。我国一些地区的大草原,由于毁草开荒、随意垦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一段时间后,许多草原逐渐退化成了沙漠。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rong基总理针对1998年中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中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在上述背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2  相似文献   

12.
郝霞 《地理教学》2010,(22):19-21
一、深入研读课标内容,切实贯彻课标要求。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前提。 课标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纲目和总体要求,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只有把握好课标这条准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做到教学不偏不移,形散而神不散,达到真正突出课堂教学“新、活、实、效”的目的。例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标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3,(22):26-27,2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区域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教材从"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三个方面来介绍黄土高原地区,从教材的安排上突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产生的生态问题。2.教材的处理及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分成2课时教学。第1课时,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黄土广布的特点及当地的人文现象,如建筑(窑洞)、艺术(安塞腰鼓、信天游)、饮食(面食)等内容,为第2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第2课时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本课内容为第2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某种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  相似文献   

14.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典型的区域性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森林及湿地的破坏等。其中水土流失分布比较广泛,它会造成本地区和下游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四个版本教材均以此区域作为水土流失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黄土高原属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暴雨多、强度大,加之土壤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研究该区的暴雨特性及分布规律,对水土保持极为重要,并对水利、铁路、公路及城建等方面的工程设计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7.
<正>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黄土高原过渡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乡镇林业至今是全县绿化工作的薄弱环节。要想改变生态环境失衡的局面,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必须从发展乡镇林业入手。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贤赵  宿庆 《山地学报》2006,24(1):7-12
退耕还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便是退耕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粮食总产量的降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退耕规划,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分析。利用具有显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各亚区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亚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的协调途径。  相似文献   

19.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20.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要根治黄河,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研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规律,有效地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我们于1962年开始,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龙、洛川槐柏两地进行了实验研究:1962年与19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