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 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做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2.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3属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4.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 3属 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5.
车轮虫是一类主要寄生于贝类和鱼类体表的缘毛类纤毛虫原生动物。本文对分别寄生于海洋贝类--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半咸水鱼类--鲻鱼Mugil cephalus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以及淡水鱼类--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鳃表和体表的虾夷扇贝车轮虫Trichodina pectenis,亚卓车轮虫T.jadranica,急尖车轮虫T.acuta和喙状车轮虫T.rostrata,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本文第一次报道了虾夷扇贝车轮虫的活体和蛋白银染色后特征,该虫体也是国内新记录种。其它三个车轮虫物种感染的鱼类,均属新纪录宿主。同时,也报道了这四种车轮虫对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6.
车轮虫属(原生动物,纤毛门)种类鉴定的方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轮虫属的种间区分长期以来一直是生产实践中该类病原鉴定的突出难点之一。结合作者及前人的研究工作 ,该文提出一适用于车轮虫属内种类鉴定的综合方法与简明要旨。文中对车轮虫的形态学 ,包括活体外形、齿体、辐线、附着盘中央颗粒、核器及口围绕体等进行了简要地叙述及图解式介绍 ;对车轮虫附着盘中央颗粒的分类学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评析 ;同时 ,对车轮虫的生境特征在种类鉴定上的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海产贝类车轮虫病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山东沿海海产双壳贝类鳃丝上寄生的三种车轮虫:扇贝车轮虫、竹蛏车轮虫及蛤蜊车轮虫。同时对所涉种类的寄主专一性、感染途径、淡水杀灭效果及其危害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0年夏季,对在胶南、蓬莱、烟台三个养殖区采集到的发生大面积死亡前后的栉孔扇贝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鳃丝和外套腔内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并伴随有大量的黏液产生。车轮虫和黏液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8%和12%。本对此类车轮虫进行形态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其对栉孔扇贝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Wilbert蛋白银法及Chatton—Lwoff银浸法对一种附生于栉孔扇贝鳃丝上的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光镜水平下的研究。依据其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特征,该种被鉴定为TrichodinajadranicaRaabe,1958.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第一例有关外寄生于扇贝鳃表纤毛虫原生动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应用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大亚湾水域的拟急游虫进行形态学研究,并与文献报道的种类进行比较发现:该种拟急游虫在个体大小以及体纤毛的数量上与同属的其他相似种有着极明显的差异,定为拟急游虫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大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grandissp.nov.。  相似文献   

11.
广东海水鱼类寄生海盘虫属两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寄生于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Basilewsdy))鳃上的海盘虫属两新种。华南海盘虫,新种Haliotremaaustrosinensesp.nov与螺旋海盘虫(HaliotremaspiraleYamaguti,1968)相比,交接器形状相似但量度有明显的差异,且已知种的交接管具有3条几丁质丝;中央大钩与联结片的形态与已知种相异,表现在:新种的2对中央大钩形态各异,背中央大钩基部不加厚,内外突发达,腹中央大钩基部加厚,内外突粗壮发达,背联结片长片状,中间有两个似驼峰状的突起,两端略尖,腹联结片弧形,中间细,两端膨大,而已知种的2对中央大钩形态相似,钩基部两边加厚,内突非常粗壮发达,背联结片较平直,腹联结片呈“V”形。大弯管海盘虫,新种Haliotremagrossecurvitubussp.nov与HaliotremakurodaiOgawa&Egusa,1978相比,交接管形状相似,但交接管的据弯度较已知种长近1倍,且新种交接器具有一台状的基座;2对中央大钩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12.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钩刺尾刺虫无性生殖期的皮膜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微波 《海洋学报》1995,17(6):105-110
借助蛋白银技术对海洋纤毛虫钩刺尾刺虫无性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进了观察(1991年7月10日),结果表明:(1)前仔虫也有一口原基出现并由其对老的口围带进行部分重建,另一部分未被更新的小膜将保留并为前仔虫所继承;(2)额棘毛分别来自第1、2棘毛原基及口侧膜原基;(3)形式上的右缘棘毛实为腹棘毛,来自第5列棘毛原基;(4)尾棘毛十分独特地由两组原基演化而成;(5)背触毛的发生为分步式进行.文中另对本属的演化模式及在游仆虫科中所体现的独特性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记述了黄渤海区共栖于对虾体表的3属15种缘毛类纤毛虫,其中包括8种国内新记录及聚缩虫属的一新种——拟钩虾聚缩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做了概括性描述及图示,以期为对虾养殖中病原的调查鉴定及进一步的动物区系研究提供一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双核平腹虫(新种)的研究及平腹虫属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3,24(2):143-150
于1991年4,5月在山东潍坊一对虾育苗池中发现一小型盾纤目纤毛虫,经鉴定确定为一新种——双核平腹虫Homalogastra binucleata nov. sp.。借助各银染法及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其分类及形态学特征作了描述。新种的特点为:体呈倒梨形;胞口位于体后半部;约16列体纤毛,其第n列贯穿尾极后交于背方第8,9列纤毛间;具独特的两个大核。鉴于该属系国内首次报道,同时由于迄今对本属描述所存在的混乱,文中另对平腹虫属的定义、系统地位及与相近种属的关系做了补充和探讨,将其同物异名圆尾虫属(Urocyclon)并入本属并由此建立起两个新组合Homalogastra filificum nov. comb., H. chesapeakensis nov. comb.。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标本对明管虫属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两种明管虫:Hyalinoecia tubicola (Müller,1776)(明管虫)和H.papillata Imajima,1999(乳突明管虫)。二者均采集于南海北部海域沙质基底,Hyalinoecia tubicola广泛分布于广东省沿岸海域向南至西沙群岛,H.papillata则首次报道于中国南海,其区别于H.tubicola在于第一疣足具伸长舌状、两侧边缘具有乳突的前刚叶( vs.耳状前刚叶、边缘光滑)。本文详细提供了二者的形态学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17.
中蚓虫是小头虫科较为常见的属,中国海区的样品过去常被鉴定为加洲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 Hartman。本研究中,来自东南沿海四个不同海区的118条中蚓虫样品被鉴定为一个新的种类,在此给出具体描述。这个新种具有如下特征:(1)第1至9刚节表皮双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中间位置,而后的刚节多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后半部;(2)后腹区具有疣足突起;(3)前4个胸刚节仅具双羽型翅毛状刚毛,其它体节仅具巾钩刚毛;(4)胸区巾钩刚毛的柄长且直,巾长为宽的3至5倍;(5)腹区巾钩刚毛不同于胸区,较短且具收缩部;(6)甲基绿染色模式独特。这个研究表明了中国海区的中蚓虫可能被误鉴定为加洲中蚓虫,而这个新种M.chinensis sp.nov.在东南沿海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18.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日本鱼钩虫 (Ancistrum jap 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subcylindrica)。文中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结构进行了综合描述 ,对采自 4种不同宿主的厚鱼钩虫种群进行了比较研究。该文系后口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相似文献   

20.
报导了从潍坊峡山水库网箱养殖建鲤(Cyprinuscarpiovar.jian)的成鱼肠管内分离的粘孢子纲、单极囊目粘孢子虫一种,隶属于单极科(Thelohnelidae)单极虫属(Thelohanelus)一种,初步鉴定为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uskitaueiEgusa1981).本工作对该种单极虫做了肖氏液固定、水化、4%铁明矾媒染、海氏苏木精染色,以显示其极囊、极丝及胚核。文中对该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以确定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