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南海北部的等辐骨虫以往没有进行过研究。1959年和1962年我们乘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机会,先后对广东沿海和海南岛以南海域进行了调查,本文系该调查研究的结果。广东沿海位处亚热带,是南海边缘海域,受南海暖流影响,等辐骨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仅初步调查所获已超过东海西部和西沙群岛所发现的种数。文中描述了中国沿海首次记录的等辐骨虫共8种,对各个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腹壁纤毛虫是一种附着在浮游动物上的原生生物,尤其是附着在桡足类和甲壳类上的。而缘毛虫是可以以自由或寄生的形式在世界各沿海地区和港湾处被发现。本研究首次对东印度洋表层至200 m深海域的缘毛类纤毛虫以及其水平分布展开了研究。根据纤毛虫的形态、纤毛结构和茎的形态等的特征,在2014年4月10日至5月13日东印度洋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中鉴定出了五种富腹纤毛虫,海洋钟形虫Vorticella oceanica、交替聚缩虫Zoothamnium alternans、阿拉聚缩虫Zoothamnium alrasheidi、远洋聚缩虫Zoothamnium pelagicum和海洋聚缩虫Zoothamnium marinum。并通过光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拍摄的照片,说明了其形态、尺寸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钟形虫和远洋聚缩虫的分布与硅藻(如,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和桡足类(如,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等寄主有关,也包括甲藻(如,三角角藻Ceraitum tripose)周围的一些个体。这些附着纤毛虫的分布在东印度洋海域东南区以海洋钟形虫、远洋聚缩虫和海洋聚缩虫为主,而在孟加拉湾北部则有大量的阿拉聚缩虫。这种分布的变化可能是与寄主的分布有关,如桡足类(短角长腹剑水蚤)和硅藻(密聚角毛藻)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3.
火体虫科(Pyrosomatidae),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樽纲、磷海樽目,全球海域已报道8种。本文描述了采自南海火体虫科一新记录种短轮火体虫(Pyrosomella verticillata)群体和单体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群体长度、宽度与轮数的关系,并比较了该种与已在南海发现的大西洋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的形态差异。研究标本保存在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4.
火体虫科(Pyrosomatidae),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樽纲、磷海樽目,全球海域已报道8种。本文描述了采自南海火体虫科一新记录种短轮火体虫 (Pyrosomella verticillata) 群体和单体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群体长度、宽度与轮数的关系,并比较了该种与已在南海发现的大西洋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的形态差异。研究标本保存在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3,(12):24-27
生活在中国海洋中的海生龟类有5种:绿诲龟、玳瑁,蠵(xī)龟、丽龟和棱皮龟。我国海龟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以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南海北部海域次之。  相似文献   

6.
邹朝中 《台湾海峡》2001,20(1):48-53
本文地发现于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两种联体线虫科(Comesomatidae Filipjev,1918)的虫种进行了描述,异毛联体线虫新种(Paracomesoma xiamenense sp.nov.)由于其第二圈感觉毛的长度相同,并且比第三圈头感觉毛短;交合刺两根不等长并有两列、每列28-30个肛前乳突以及肛后的柄状乳突等特征使得该种成为一个新种。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 Vincx,1997)的侧边分化的纵列刻痕;弓形的交合剂、突出的背尾侧骨突和14个肛前乳突等特征同Vincx(1997)的描述相近,但某些测量的数值有差别。本文并给出了异毛联体线虫属新的双歧式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强壮箭虫是我国温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本文通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逐月综合调查,研究了大网浮游动物中强壮箭虫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为22.6 ind/m3,高峰值出现在12月(47.5 ind/m3),最低值出现在8月(7.8 ind/m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夏季的8月,全年近岸海域强壮箭虫丰度均高于外海海域,且在10月及次年2月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作为肉食性浮游动物,强壮箭虫丰度时空变化除了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外,还与饵料生物(主要是桡足类)丰度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其丰度周年变化规律在不同海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田永青  潘爱军 《台湾海峡》2012,31(4):540-548
利用OAFLUX气候态月平均热通量资料及TMI云量、降雨、SST和QuikScat风场资料,对南海、特别是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夏季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存在一局域净热通量极小值区,在7月份该海域海洋甚至呈现失热达20 W/m2情况.分析认为该局地净热通量异常可能与南海暖水的发生、发展有关,即由于西南季风爆发,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对流加强,一方面,蒸发增大使得潜热增大、云量增多,导致入射太阳短波辐射的减少;另一方面,降水的增大使得该海域出现障碍层现象,障碍层导致的局地海温正反馈进一步增强了局地对流,从而加剧海洋失热过程,促成了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净热通量局地异常的出现.进一步的经验正交模态(EOF)分析表明,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净热通量的第一模态(89.1%)呈同位相变化,反映了南海受冬、夏季风的交替驱动特征;其中南海北部(海南岛至台湾海峡南段的带状海域)为振幅最大区,这与该海域存在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关;第二模态(10.0%)以吕宋岛至雷州半岛一线为界,南北两侧反相,并具有显著的局域特征;不仅反映了黑潮入侵与南海环流的季节变化,而且还发现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存在一局地极值域,对应夏季净热通量异常区.  相似文献   

9.
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23年再分析风场数据为基础,采用HIRHAM风场模式和SWAN海浪模型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波浪场进行推算,并将南海北部海域的有效波高与厄尔尼诺指数作对比,探究两者的关系,分析结论如下:(1)南海海域波高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波高大于夏季波高;(2)南海北部海域月平均波高与Niño3.4指数呈负相关,大部分海域呈中度相关,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部分海域呈高度相关;(3)在强厄尔尼诺年,南海北部海域的有效波高明显偏小,且厄尔尼诺指数变化越大,波高越小;反之,在强拉尼娜年,南海北部海域的有效波高较大。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苔藓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海区污损性苔藓虫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苔藓虫共有34种,隶属于23属22科,浮标上24种苔藓虫,大多数附着于深水层的水泥沉块上.平台上13种苔藓虫,主要种类是误名裂孔苔虫、萨氏膜孔苔虫.文中讨论了污损性苔藓虫的水深分布、幼虫的附着行为和幼虫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海采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一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这也是首次在中国海报道威伦狭腹猛水蚤属。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与同属其它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身体表面除尾节有小刺外,其余各节表面均光滑;第四胸足外肢第三节内侧具两根刚毛;雌性第五胸足內肢具4根刚毛和刺,外肢顶端具一根尖刺,尾叉长约为宽的六倍。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a new species of deep-water Siphonophora, Lensia multicristoides sp. nov.,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South China Sea is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some similar species in the genus.  相似文献   

13.
瓷海星科是一类深海底栖海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深海中。其模式种蓝泥瓷海星(Porcellanaster ceruleus Wyville Thomson 1878)具有全球分布性与多态性。本文报道了该物种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2015年6月6日,在向阳红10号执行的南海底栖生物调查航次中,于C19站位(10.15°N,110.03°E;水深1400m)由三角形拖网采集到海星一只,经鉴定为蓝泥瓷海星。本文提供了该样品的形态描述与细节照片,讨论了其与该种模式样品的共同形态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总结了蓝泥瓷海星的全球分布记录。该种在中国海的首次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蜑螺科Neritidae标本时,鉴定出产自海南三亚的一新记录属饰纹蜑螺属Vittina Baker,1924和一新记录种:裂蜑螺Vittina pennata(von Born,1778)。文中详细描述了本种的贝壳形态特征,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采集自中国东海和南海的4个真虾物种,经研究发现为中国海域的新记录物种,即凯氏鞭腕虾(Lysmata kempi Chace,1997),利普克鞭腕虾(Lysmata lipkei Okuno&Fiedler,2010);透明近绿虾(Chlorocurtis jactans(Nobili,1904))和黑斑活额虾(Rhynchocinetes conspiciocellus Okuno&Takeda,1992)。本文描述了这四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编制了检索表,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A new species, Nassarius (Zeuxis) humeratus n. sp. of Nassariidae wa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specimens collected in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during the expedition from 1958 to 1959. The new species was distinguished from similar species Nassarius (Zeuxis) bolangoi (Ladd, 1976) and Nassarius (Varicinassa) variciferus (A. Adams, 1852) in shell characteristics. Some relative discussion was provided. The new species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subtidal zone of 30-53 m depth, in muddy and sandy bottom in the Bohai Sea and northern Huanghai Sea.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8年4—5月在南海中部黄岩海山采集的蛇尾样品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发现棘蛇尾科Ophiacanthidae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两个新记录种:(1)双环汁蛇尾Ophiurothamnus discycla (H. L. Clark, 1911);(2)短简汁蛇尾Ophiurothamnus clausa (Lyman, 1878)。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骨骼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  相似文献   

19.
AnewspeciesofthegenusParamisophria(Copepoda,Calanoida,Arietellidae)fromtheChinaSeas¥LianGuangshanandQianHonglin(ReceivedFebru...  相似文献   

20.
One new species of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 Cephalanticoma brevicaudata sp. nov.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is described. Cephalanticoma brevicaudata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spindle body with relatively short tail; head with cephalic capsule; three teeth at anterior of pharynx; excretory pore opens posterior to cervical setae; three cervical setae per file; spicules arcuate, cephalate and ventrally bent proximally, and blunt distally, 1.8 a.b.d. long, without ventral ala; gubernaculun slender, simple rod, without apophyses; tubular supplement 34 μm long, 2.3 a.b.d. in front of cloa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