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参考资料[1]中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尺度)。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数年,唐山-宁河-滦县一带发生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具有较高的应力降和较小的震源尺度;并自1974年7月以来,唐山地震震源区介质看来出现一个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震后,相应地区内小地震的应力降减小,震源尺度增大,这与海城地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张之立  王成宝 《地震学报》1989,11(3):291-302
按照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及更多的补充资料,重新计算了唐山地震序列中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用新方法和原有方法重新测定了主要地震的破裂几何尺度和震源参数.并进一步研究了1976年至今的余震活动性. 新结果指出,两个7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更加相似,破裂方向也几乎相同.Ms=7.8地震的破裂长度在77——87km之间.它东北端的破裂终止点是在榛子镇稍南而不是芦龙附近.根据新的结果,本文提出一个非等长雁行断裂力学模式.理论和试验结果指出,新模式能更好地模拟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并能较好地解释那些用已有模式不能解释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3.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2002——2006年的中小地震资料,利用格点尝试法分析计算了华北北部4个应力小区的平均主应力轴,讨论了华北北部地区的现今应力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对1977——1998年研究区内的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计算,并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印证了唐山地震前后,唐山震源区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主应力方向出现的转动和变化的现象: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后,唐山震源区及其邻近的北京地区和邢台地区震源机制解的平均P轴可能顺时针转动了约15deg;——30deg;。北京地区和邢台地区近期(2002——2006年)的平均主应力轴与唐山地震前的综合断层面解较为一致,这两个地区应力场似乎转回到唐山地震前的状态. 而唐山区震源机制解的平均P轴在地震后则一直稳定在EW向上。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段的京西北地区,其现今应力场则相对比较稳定,唐山地震前后主应力方向没有太大变动。鉴于数据资料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初步给出了华北北部地区应力场近几十年来一种可能的调整变化图象。   相似文献   

4.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区现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976年唐山地震震区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998个高精度结果,据此将震区划分为中、东、西3个分布特征不同的区.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中区南部地震分布走向NNE,主震震中北部转为NE向;滦县7.1级余震所在的东区地震分布呈"丁"字形;宁河6.9级余震所在的西区地震分布没有明显优势方向.反演得到19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进一步划分的5个子区分别给出平均解的应力轴取向,并结合震源位置讨论了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构造.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2011,31(4):1-14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 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 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 滦县7.1级、 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 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 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 简单说来, 震源位于NE向、 NWW向、 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 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 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 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京津地区Q值及平均应力降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P波初动半振幅和半周期直接测定介质的品质因素(Q值)和小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测定了京津地区十个区两个时间段介质的平均品质因数及小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唐山大震前在平谷台到唐山震区的路径上平均Q值明显的高,大约是其它区的一至二倍,并且唐山震区平均应力降最大,比其它区约大一个数量级,这说明唐山大震前这个地区介质的强度较高,整体性较强,并比其它地区积累了较高的应力。在这个基础上,对京津地区的地震趋势提出了看法。 此外,本文还给出了京津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担负着中国境内3级以上地震和全球范围6级以上地震的地震震源参数的测定和发布工作。近年来国内外中强地震的接连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和公众对震源参数的准确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模拟退火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前使用的定位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与原有网格搜索方法的对比,改进的模拟退火方法可以更快更精确地测定地震的震源位置。这个新方法可为未来的地震预警和灾后应急响应与救援提供更多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3年宁河地震序列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天津宁河地震序列的发生, 使天津市大部分地区明显有感, 震中烈度Ⅴ度。 分析结果表明, 宁河地震序列从空间、 时间、 强度分布等方面均具有震群性质的基本特征, 但余震贫乏、 序列的频度和强度衰减快,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震群; 宁河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靠近唐山余震区的西南端,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征; 3次4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一致, 可能与震源区构造复杂有关, 是震源区调整让位的一种表现形式, 说明震源区应力仍在调整中。  相似文献   

9.
从地震仪配套的角度讨论了区域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问题,得出: (1) 在台网内相邻台站之间的台距为50公里左右的台站上配备V_0=1.0×10~5,1.5×10~4,2.5×10~3,4.0×10~2四种短周期可见记录地震仪,同时给台距不大于200公里的台站配备V_0=50的中强震仪,能够测定网内M_s=1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2) 如果台距不超过150公里,按上述仪器配备,可测定网内M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甘肃省现有地震台站的台址状况,提出了甘肃省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布局,甘肃省东部地区基本上能定出台网内部发生的M_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而河西地区就只能基本定出嘉峪关以东沿走廊的长条地带发生的M_s=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10.
滦县地区微震震源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处理了我大队在唐山地震区取得的高精度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求得了该地区1.5~3.9级地震的等效圆位错震源半径、地震矩、应力降等震源参数。震源半径的取值范围为0.07~0.21公里。地震应力降随震级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其取值范围为几十万帕到一千多万帕。  相似文献   

11.
依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原则对唐山地区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共确定出5个对研究区影响较大的潜在震源区。在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后,将研究区网格化成60个均匀的独立场地单元,计算每个场地单元未来可能遭受相应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通过插值分析,将研究区原有地震区划中的基岩峰值加速度等值线间隔由0.05 g进一步细化为0.01 g;得到研究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基岩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表明唐山8.0级潜在震源区对研究区未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腾冲火山区地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对火山区及附近的震源深度、地震时距曲线和地震波速度等地震学参数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较小,向周围地区逐渐增大,震源深度分布的低值区,又是环境剪应力场的值分布区。腾冲火山区P、S波平均速度,明显比外围地区小,腾冲火山区存在低速区。这些地震学参数分布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地区作为火山区的固有特征及其地域分布的大小,同时也揭示出腾冲火山在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月7日19点18分,在唐山余震区又发生一次M_s5级中强余震。据河北台网初步测定,微观震中位于北纬39°42'、东经118°44',震源深度17公里。这次地震发生在滦县-乐亭断裂东侧上盘内。唐山余震区普遍有感,有轻微破坏,在滦县后迁义庄及西法宝村,有部分山墙、院墙、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粘弹性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人对唐山地震破裂分布、地壳波速和粘性结构的研究,考虑局部应力场、孔隙流体压力和断层附近软介质的影响,计算了唐山地震产生的,投影到后续大余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随后发生的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均发生在唐山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为研究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对后续小震的触发作用,根据前人对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地震破裂分布的研究,假定构造应力量值为10 MPa,求得了震源附近各处可能的小震震源机制。将上述3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投影到可能的小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发现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产生的正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ldquo;蝴蝶rdquo;形分布与后续小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的区域,说明唐山地震序列中前面的大震对后续小震的发生起到了调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对大震后余震的危险性快速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确定详细的破裂分布和震源区域详细断层及滑动特性资料,本文方法可用来预测未来大余震的发震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地震区的发震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和烈度分布等资料的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区的地震活动类型为三主震型。  相似文献   

16.
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祥文 《地震学报》1980,2(2):130-146
本文根据近二十年来400多次地震的连续资料,分析了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在1976年唐山强震发生前的应力变化。其特征是以水平应力作用为主,表现为东西受挤压,南北受引张.与唐山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和野外宏观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变化持续时间达四年半之久,并于强震发生后又恢复到原有状态.通过对此地区应力变化过程与震前3级以上地震空间活动及其震源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唐山强震前后应力集中和断层活动的关系.发现震前应变能集中于沧东断裂北端,其释放是近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反映了唐山强震的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17.
华北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力场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小震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 1975年海城 7 3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强震及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中强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不同构造部位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证实震前震源区附近应力场曾有某些异常改变 ,如唐山强震前震源区周围出现长达 4a多的小震机制解主应力轴一致性取向的现象 ,菏泽地震前小震机制解P轴“集中—转向” ,苍山地震前P轴偏转且一致性增强。同时还发现 ,唐山地震前应力场异常变化开始时间可能早于 1972年 ;震源区内的陡河台与源外区的昌黎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映出震前的受力差异 ;震源断层附近不同应力区内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有时空动态差异。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不同构造条件和应力背景下 ,中、强震前震源区不同构造部位力学状态的改变或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 ,对研究不同地震的孕震过程及差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台网测定,1987年1月6日至4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铁力克地区、乌什县英阿瓦提西北部和乌恰西南部分别发生了5.9、6.4和6.0级的中强地震,现将各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灾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穿透1906年沙湾8.0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的8条石油人工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对大震震源附近地区进行了分层速度反演,并分别计算了部分地层的层速度,对大震震源附近地区浅层速度分布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所得结果表明,大震震源附近地区的浅部地壳速度明显低于其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震区应力降分布与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蔚文  黄琦 《地震学报》1992,14(3):281-288
利用 P 波初动半周期的方法测定了5个地震区的小震震源参数.所研究的5个地区和时间段,以及发生的主要地震是:鹤庆,1984-1986年,1986年3月发生5.6级地震:乌什,1985年1月-1987年9月,1987年1月发生6.7级地震;松潘,1975-1976年,1976年8月发生2次7.2级地震:唐山-卢龙,1980年1月-1984年6月,1982年10月发生6.2级地震;邢台,1976-1985年,1981年11月发生5.8级地震.结果表明:(1)5个地区的应力降数值分布和集中范围各不相同,说明积累应力的水平因地区而异,其中唐山-卢龙地区的应力水平最高.其次是邢台和鹤庆,乌什和松潘的应力水平低;(2)5个地区的应力降数值都具有分形的特征,但分维数 D 则因地区而异,其中乌什和松潘的 D 值高,约分别为1.42和1.24,其次是唐山-卢龙地区,D 值为1.06.邢台和鹤庆的 D 值低,约分别为0.73和0.84综上所述,乌什和松潘这两个7级左右大地震发生区的特点是低应力水平和高 D 值;邢台、鹤庆和唐山-卢龙这三个6级左右地震发生区的特点是,高应力水平和低 D 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