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通达指数是表征一个区域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立足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中交通要素等相关数据成果,开展了基于交通网络密度和交通便捷度交通的通达指数测算相关研究,引入了一套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吸引力分析等交通通达指数计算方法,并以杭州市为试验区,开展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监测。  相似文献   

2.
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密度和便捷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交通网络发展空间格局指标体系,综合测度了徐州市交通网络发展水平;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徐州市交通网络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16年,徐州市少部分地区交通网络密度逐步增大,大部分地区(除邳州市)趋于均衡布局;(2)2015~2016年,徐州市交通网络便捷度增强趋势不明显,增强地区主要集中在邳州市;(3)近2a交通网络通达度逐步增强的区域以中心城区为主,大部分地区交通网络通达度增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基础测绘成果数据,辅以影像解译、外业核查和地学统计等方法,并结合路网密度指数、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和最短空间距离模型以及相关规划资料,对四川天府新区交通网络格局及其通达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府新区交通网格局基本成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整体道路通达性发展态势良好,以各重要基础设施为中心呈现出沿道路环状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其中新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发展较快的城市区域交通通达性较高,东部偏远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道路网络通达性是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以GIS为技术手段,通过重力度量模型、道路加权和密度模型计算得出经济联系指数和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并构建综合通达性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县域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及其空间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湖北省103个县经济联系指数以武汉市主城区最高;(2)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最高;(3)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最高的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硚口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东西湖区。本文填补了目前国内省级交通网络通达性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湖北省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交通通达性的研究缺乏数据模型分析交通一体化水平的计算方法的问题,该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度量模型、交通综合距离模型、道路加权密度模型综合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及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出了交通一体化水平度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呈"点-面"状分布,以长沙市核心区域最优,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县次之,偏远的炎陵县、茶陵县通达性最低;②交通网络联系程度与经济联系程度的相关性达到0.871,表明交通一体化水平与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水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现状做出注释;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规划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基础测绘成果数据,结合路网密度指数、空间覆盖度和交通通达性等指标以及相关规划资料,利用影像解译、外业核查和地学统计等方法对四川天府新区交通服务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府新区交通网格局基本成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设施配置水平显著提高,道路通达性发展态势良好,但交通服务均等化效果不理想,整体呈现区位差异,城乡发展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吕波  王辉  何悦  周仲鸿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2):164-168
运用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等地理数学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研究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发现:①辽宁省特色小镇空间聚集作用较强,西柳镇中心性明显,对其他特色小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并在附近存在多分形特征;②在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具有集中于线状区域的趋势.系统空间演化是以局部区域部分城市为节点,通过内部道路系统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形成的分形特征;③牛鸭维数β=0.9819趋近于1,表明辽宁省特色小镇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好;④加强特色小镇之间的合作、提高交通网络通达度、构建旅游空间格局对优化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基于分形理论探寻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为辽宁省构建特色小镇产业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是体现城镇化的重要特征,研究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结合规划、经济、人口等专题数据,采用监测分析模型与评价指标,开展海南省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分析2000—2018年海南省城市的空间扩展变化、规划实施情况、公共服务水平、综合交通网络等信息,旨在为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客观的监测信息和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针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对城市通达性影响问题,该文通过定义时间阈值,设计了基于人口加权时间距离倒数的通达性指数,在4个时间断面上,研究河南省高速交通网络中通达性时空特征及演化规律,时间距离倒数有效减小了多路径时间距离对分析结果的数字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河南高速交通网络的拓展,城市通达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空间收敛显著,边缘城市的提升始终高于中心区域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率与通达性水平的改善存在非协调现象;城市通达性的空间聚集现象震荡走弱,聚集区域减少;城市通达性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和城市化人口变化规律逐渐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10.
以地理国情普查及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格局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确定监测分析方法,开展宜宾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监测分析,并对其与宜宾市人口、经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宜宾市基本公共服务密度分布呈片状分散分布,由城区-乡村逐渐降低。宜宾市基本公共服务密度与其人口密度、人均GDP成正相关关系,与人口密度相关性颇高,与人均GDP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洪武扬 《测绘通报》2019,(11):12-16,25
通过研究交通网络的空间连接及由此决定的节点间联系的连通程度,可观测交通可达性水平。本文对地下轨道交通和地面道路交通构成的立体拓扑网络进行了建模,采用空间句法形态分析变量构建了基于轨道站点的通达性模型,分析了深圳市轨道站点通达性水平和空间特征,并探讨了站点通达性与周边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轨道站点通达性平均值为0.088 4,通达性数值离散程度较低,在空间上形成了福田中心区、华强北商业区、东门商业区和后海片区4个高值热点区;商业用地、办公用地与站点通达性的相关程度最大,工业仓储用地受轨道站点的影响较小,轨道站点倾向于商业及办公用地等人流量集中的空间节点;轨道站点基本可承载周边的土地开发,组合类型为"高-中""中-低"的27个站点需提升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功能。笔者从拓扑网络耦合的思路,客观评价了深圳市轨道站点通达性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研究对象由线路向站点转换的研究视角,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通优势度评价是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的应用成果之一。结合江都区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拥有量、交通区位优势度为指标来评价、分析江都区的交通优势度,为发展区域经济交通布局提出建议,为江都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等高速交通方式对旅游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以珠三角地区运营和规划城际轨道为例,基于GIS网络分析技术和通达性指标,探讨了城际轨道通车前后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城轨开通将会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旅游景点总通达时间降幅达32.87%,旅游景点平均通达时间减少0.7 h;不同区域通达性水平提升具有差异性,城际轨道站点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通达性水平提升最大的地区,随着与站点距离逐渐增加,通达性变化程度逐渐降低;城轨开通后各地区通达性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并趋于均衡;城轨影响下的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具有"廊道效应"与"隧道效应"相结合的特征,空间格局由开通前的"中心-外围"态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转变。城际轨道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在扩大了旅游景点市场范围的同时,由于通行时间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出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区域的交通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交通优势度分析与评价方法。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提取区域的交通干线及其附属设施数据;依据区域内交通干线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分布,分别计算区域的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加权组合归一化的3个指标,构建区域的交通优势度。在四川省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行,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的交通建设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评价贵州省道路网络通达性,以贵州省2010年、2014年、2018年的道路交通网络为数据基础,采用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道路网络通达性水平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 应的建议。结果表明,首先,贵州省道路密度发育不均衡,通达性格局呈现以贵阳市为核心呈“同心圈层”结构向外 递增;其次,西部市州通达性发展优于东部,2014—2018年通达性提高较2010—2014年更为显著;最后,贵州省道路 网络通达性空间变异具有多因素驱动的特点,主要受人均GDP和海拔两个交互因子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把握南京市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公园绿地5个方面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指标体系,并将公共教育与医疗卫生列为核心公共服务,综合测度南京市公共服务水平,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南京市公共服务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在秦淮、建邺、玄武等中心城区,而外围地区增强效应不明显;(2)2015-2016年南京市核心公共服务空间基本稳定,但随着江北新区建设的深入,江北乃至南京市的公共服务空间改变明显。本研究对公共服务空间格局监测的探索方法将为地方政府、行业部门规划和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5、2020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RS与GIS技术对南京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而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占比不足1%。在研究期间变化过程主要是建设用地在增加,十年间增加了168.86 km2。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南京市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异质性增强。南京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城市化和退耕还林是南京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依托地理国情普查和常态化监测,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等,并开展了京津冀地区自然生态空间变化监测、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变化监测、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研究,成果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管理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第一次国情普查数据,融合经济社会数据,从城镇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状况、空间交通发展水平4个方面对江都区的城镇发展进行了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构建了城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实际评价。通过开展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对江都区的规划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进行监测与分析。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情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立项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高级中学可达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大多数以空间距离可达性作为分析指标,缺少对时间成本考虑的问题,该文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了基于优先队列的可达性算法,并基于南京市区交通道路网络计算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可达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整体可达性、等时线、学校服务范围及分区可达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区高级中学可达性较好,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