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6万次地震,其中毁灭性地震(震级大于8级)1.1次;最强烈地震(7至7.9级)18次;破坏性地震(6至6.9级)120次;中等地震(5至5.9级)1000次;弱损坏性地震(4至4.9级)6000次;有感地震49000次无;感觉微震60多万次。我国自1901年至1969年,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地震共1600多次,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期课改试行稿)中,“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属于“C”级教学要求,内容包括“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主要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能“举出中国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实例,比较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工业区工业企业成组布局与分散布局相比较的经济效果,并采用年费用指标作为评价成组布局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本文还分析了工业成组布局的经济效果与工业区规模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年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成组布局工业区的一些主要企业(基本企业)和与其相应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分散布局企业(对比企业)为变量,建立了工业成组布局经济效果及最佳规模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工业区与非工业区辐射雾水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8年冬季,你们对云南省安宁工业区和西双版纳非工业区雾水进行采集,工业区雾水混浊肮脏,含有大量固体颗粒,雾水中离子浓度值与附近工厂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有关,但雾水酸度值并不高。非工业区雾水比较清洁,雾水中离子浓度值平均比工业区低一个数量级。本文还讨论了一个雾过程离子浓度变化与温度层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地区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刚  纪慰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74-78,60
目前,阻碍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1)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差;(2)离经济核心区距离远;(3)生态保护压力大,产业进入门槛高;(4)所有制结构不太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5)政策等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首先,植树种草的生态环境政策迫使农民从乡村走进城市;其次,中央政府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增多;第三,东西部人员交流逐渐增多;第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因此,应该扩大开放度,注意投资多元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针对性,重点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范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鄂东工业区是湖北省工业集中的地区,以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高消耗的重工业为主,每年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了本地区的环境。本文分析了鄂东工业区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污染特点,提出了今后本工业区环境保护整治目标,以及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1.引言城市化的影响对发达和不发达国家都存在。现势性而又详细的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十分重要。遥感方法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某些信息。世界各地对用陆地卫星 MSS 数据进行城市区域分类作过很多研究。其成果之一就是建立了适用于遥感的城市区域分类系统。第一级是城市(建成区),第二级进一步细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空地等,用陆地卫星 MSS 资料进行第二级或更低一级的划分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8.
本课教材原有的安排是先介绍主要工业区,继而再讲述工业带,即根据“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思路安排。但本人认为这样打破了工业区、工业带的整体性,割断了它们内在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创,将工业区掺合进工业带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
尝试理清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内涵,提出其转型效率的函数表达,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对上海市宝山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宝山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度逐渐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动态度分别由1996年的2.48%和5.36%上升至2012年的4.75%和5.51%,用地结构动态度由11.16%上升至13.53%;(2)宝山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但产业内部并未优化,仍以重化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导;(3)宝山区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并处于加剧的状态。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方法为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问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提出宝山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区是一个工业生产高度集中的地域,它的生产地域组合比较复杂。本文仅就工业区生产地域组合的特征,方式,内容和合理组合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工业区的地域结构与地域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仁彩 《地理研究》1993,12(2):19-26
本文分析了工业区地域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把工业区划分为5种地域类型,并阐述各类工业区的地域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仁锋  吴杨  沈玉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76-1288
产业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及产物和城市空间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梳理文献发现产业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本质探究、形成机理、演化时间过程及未来趋向等方面,然现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未能形成产业区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②研究视角虽较为多元,但大都孤立地讨论产业区演化,研究思路过于追求学科特色而缺乏综合性研究逻辑,无法将其嵌入城市与区域发展之中;③鲜有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区演化。针对现有问题,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产业区演化的动力来源、时一空过程、景观表征入手,界定了产业区演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产业区演化研究范式,并针对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区或创意集群的演化现象,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该文中,产业区是指从事同一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组成特色的地方系统.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专业化产业区和意大利式产业区的相似性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大量产业区因其非创新性的大批量制造而难以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局,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该文重温了意大利产业区模式.以新的视角探讨其核心价值,指出产业社区的文化根基以及持续创新的工业设计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危机影响下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将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引入产业区研究,并通过对比我国产业区与意大利式产业区,提出以设计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产业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王周杨  魏也华 《地理科学》2011,(11):1335-1341
近30 a来,意大利产业区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争论焦点。传统的意大利产业区模式主要强调中小企业为主的"弹性专业化"生产系统与本地社区的嵌入性。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意大利产业区正在经历一系列的以集团化、创新与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重组过程:产业区的组织结构开始由中小企业为主的"弹性专业化"生产系统向"产...  相似文献   

16.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领域,产业区研究作为当代经济学的"新异端"和"新区域主义"的代表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文章论述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特点和复兴过程,讨论了马歇尔式"产业区"的分类,深入阐述了"产业区"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生态效率是人地系统耦合状态和水平的重要表征。以黄河流域八省区为实证区域,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Super-SBM模型对地市尺度2006—2016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构建计量模型,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等不同尺度,考察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提升态势,空间上呈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格局,山东整体最高,河南提升较快,甘肃整体最低;下游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整体更优。② 工业生态效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由高-高集聚类型演化为高-高、低-低两种局域集聚类型。2006年高-高集聚类型分布在陕晋蒙交界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2016年高-高集聚类型分布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陕西南部,低-低集聚类型集中分布在山西、甘肃。③ 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集聚强度、科技投入、经济外向度、环境规制和经济密度对工业生态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与中上游相比,下游地区工业集聚强度的影响偏弱,而环境规制的作用更强。④ 提高黄河流域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集聚强度、科技投入和经济外向度,加强环境规制。但要根据上中下游实际采取差异化措施,中上游地区因生态环境脆弱,应将清洁产业的集聚作为发展方向,提升产业集聚正外部性,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强化环境规制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采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集聚和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重心分布、轨迹、距离、速度差异较大。东部的工业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工业污染中西部更突出。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局域上分为低高、高低、低低3种关联类型。工业集聚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均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但是对不同区域减排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 对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应继续走集聚化道路。东部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合理的集聚规模;中西部应加强产业集聚,提高技术溢出的污染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9.
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地区陷入衰退与停滞时,少数几个地区的经济却呈复苏甚至增长的势头,这些地区在经济运作模式上的相似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由于它们和历史上马歇尔所描述过的产业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者们将他们归为一类,称之为新产业区。本文对正在向纵深发展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作了简要的评述,并探讨了新产业区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背景与进展。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生态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任丽军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5,25(2):215-220
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胁迫,对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估是极为重要的。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构建了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生态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性属Ⅲ级,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