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02,21(4):528-533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和集聚一向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也是经济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由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二战之前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经济空间区位和集聚的研究除少数学者外 ,主要集中在单厂的区位分析 ,区位论的出现正是这类研究的代表和典范。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相伴随的跨国公司的扩张 ,使经济地理学者和部分经济学者的学术兴趣转向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集聚和大公司的空间组织等方面 ,其主流是区域分析、企业地理和海外投资研究。2 0世纪 60年代末战后繁荣期结束 ,特别是 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造成了西方国家经济普遍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和集聚一向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由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3.
一、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经济中,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纽带,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各地理单元空间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针对不同交通模式赋以不同的权重,基于最短加权交通网络,提出新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构建了交通网络空间权重,与各种传统空间权重一起,对比研究甘肃省各县域单元之间的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交通网络空间权重生成的空间权重矩阵,能更真实地反映区域间实际的空间过程;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具有空间相关性但不显著,核心城市经济外溢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覃成林  李敏纳 《地理研究》2010,29(10):1780-179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多个视角,但各个视角的研究成果都只是从某个方面阐释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本文从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的内涵出发,以经济增长因素的相关理论和分工理论为基础,将各个视角的研究成果贯穿起来,构建了一个解释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分析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综合要素禀赋、分工与集聚的耦合互动关系明显存在,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受要素禀赋决定作用机制、分工传导作用机制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空间统计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地理.尤其是城市和区域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考虑到事物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大大革新了原有经典统计.并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丰富了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对空间的认识和预期.本文简明地综述了空间统计主要领域和内容.指出探索式空间分析.局部空间统计和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统计与经济地理研究主要的结合点,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就空间尺度、空间权重矩阵、边缘效应和解释谬误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空间统计在社会经济要素集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和房方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主要应用方面和价值.空间统计将会大大提高对城市微观尺度的研究,为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机理提供重要研究手段,但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政策对创新驱动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空间中性”的创新政策的反思,欧洲经济地理学提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至今已被欧盟委员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组织所采用。本文对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发展背景、主要任务、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第一,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主流框架有3个,分别是区域创新系统、精明专业化和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第二,3个框架各有侧重,区域创新系统侧重解决系统失灵问题,精明专业化聚焦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问题,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强调转型失灵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3个框架均给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建议,其中,区域创新系统和精明专业化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视角,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从技术的空间粘性角度出发。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未来区域创新政策研究的几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学并未圆满解决经济区域形成的理论机理问题.而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关键步骤,其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区域的形成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几乎所有学者将研究前提锁定为均质空间.这一假定使经济活动的聚集地点呈现随机性和巨大的偶然性.对C-P模型进行扩展后可以发现,多产业情况下,产业间相对分散,产业内高度集中,且产业间空间距离由它们的联系紧密度决定,经济功能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方法——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有关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的分析多是基于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人均指标反映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潜力与可能性,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农区及牧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程度.本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分析中,加入了反映环境变化的因子,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利用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变化线性斜率值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区分了协调县区和不协调县区,从经济与环境协调的角度探讨了各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依据无极县1998-2007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收入作为研究指标,以乡镇和行政村为研究单元,以空间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县域内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了县域内部空间差异的演变格局,阐明了造成空间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演变过程中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起作用,前期以聚集效应为主,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区;后期以扩散效用为主,形成了经济发达村沿主要公路带展布的空间形态.在分析经济格局的空间依赖性中,揭示了行政村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远大于乡镇之间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吕海萍  池仁勇  化祥雨 《地理科学》2017,37(11):1649-1658
以中国31个省域为空间样本,运用趋势面、引力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中国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构建创新资源协同势能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4年中国各省域创新资源协同状况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空间网络结构分布格局变化显著:从简单雏形逐渐发育为“鸡爪型”、多核心复杂化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创新资源协同势能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可以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空间溢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理权重矩阵和经济权重矩阵,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2002~2010年中国30个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联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空间权重下,中国旅游能源消耗与旅游经济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旅游能源消耗不仅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还通过空间和经济传导机制对邻近区域的旅游经济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中,相对地理位置的影响大于经济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绿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恭 《干旱区地理》1996,19(4):56-59
区域经济学把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区位配置现象)的载体-地理空间作为研究基础。绿洲区域就是绿洲地理空间与其经济系统时空演化的载体。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绿洲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时代经济国际化在全球纵深发展后进入全面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际联系应当成为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区域地理学区际联系的理论,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两个方面,这些联系又以全球联系为背景和最终归属.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最终将整个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地理学应积极拓展区际联系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全球区位论、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地理、区域集团化组织地理、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祚  李江风  陈双  刘艳中 《地理学报》2011,66(10):1309-1320
经济适用住房作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其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住其中的中低收入家庭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和聚散程度,这不仅是一个建设选址问题,也关系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经济适用住房的特点,分析了经济适用住房在城市中空间分布的“两阶段性”,分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经济适用住房“空间福利”概念和计算方法;选取武汉市作为分析实例,基于GIS 平台和构建DEM的方法对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的空间分布概况、空间福利比较以及微观面上的建设选址和空间质量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曙虹  黄丽  范蓓蕾  肖刚 《地理科学》2016,36(12):1767-1776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步加剧,从2003年的“沿海-沿江”分布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明显集聚在长江三角洲及山东、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域;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高校创新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计量结果显示,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获得的创新产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不断出现,似有形成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三足鼎立之势.从方法论、核心假设、分析模式和空间引入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与演化方法的异同,对演化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其学科贡献做了简单的回顾.研究得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既不能还原为新古典的方法,也不能还原为制度的方法,在研究方法、核心假设、分析模式、空间处理和解释途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然而演化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并不是毫无联系、彼此没有可借鉴之处,它们是经济地理研究中的3个不同方面,且各自解决了一个对方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小建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4,59(Z1):153-161
从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两支脉络交互学习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应科学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在研究中分析和提炼理论问题,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理论,合理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加强微观视角和政治经济研究;在此基础上,应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发掘特殊的思维方法.中国国情下的独特问题的研究,比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对于推出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