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预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预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肖尔茨曾写了《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一文。文中用“形变峰”迁移和触发作用这一假说,解释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震中向东北方向迁移以及与海城地震有关的前兆现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假定,但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刚才陈(禺页)局长阐述了《中国地震报》的性质、宗旨和方向,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为什么要办《中国地震报》,如何办好《中国地震报》问题谈点想法和作些说明.1.为什么要办《中国地震报》?办《中国地震报》是实际的需要.它  相似文献   

6.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于1982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是为“国际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1982年9月于北京召开)准备的一本专著。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66—1976年中国大陆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了九次(邢台、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松潘)7级以上的大地  相似文献   

7.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8.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3期刊登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斯派尔(Henry Spall)对美国地震学家、加州大学地震台台长博尔特(Bruce A.Bolt,曾于1973年访问过中国)的访问记全文,现将其中有关地震予报的部分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9.
日本《测地学会志》1977年9月第23卷2期123~124页刊载了藤田尚美的《海城地震伴随的磁场变化》的文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6年12月第66卷6期1965至2016页依次刊登了三篇有关研究中国地震活动的论文,其中卡德韦尔(R.K.Cardwell)和伊萨克斯(B.L.Isacks)写的《用“联合震中测定法”考察1966年中国北部的地震序列》及约克(J.E.York)、卡德韦尔和倪(J.Ni)写的《中国的地震活动性及第四纪断层》两文,我们已将全文初步译出,拟编印在1978年度的《国外地震》上,现先将这两篇文章以及另一篇由李(W.H.K.Lee)、吴(F.T.Wu)和雅各布森(CarlJacobsen)写的《根据最近的中国出版物编制的一部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文章的原“摘要”,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12.
现今 ,人们把地震预报与防灾对策比喻成汽车两侧的轮子。自 1 96 2年《日本的地震预报现状及推进计划》草案发表后 ,美国、前苏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 1 975年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震惊了整个世界。在地震预报由研究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的时候 ,日本颁布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大震法 ,1 978) ,这是以预报为前提 ,首次将灾害对策立为国家的法律。但是 ,由于 1 992年虽已作出警报但却以失败告终的美国加州帕克菲尔德地震 ,以及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没能作出临震预报这 2个失败的例子 ,使人们误以为地震预报研究确确实实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5年12月第66卷6期1965至2016页依次刊登了三篇有关研究中国地震活动的论文,其中卡德韦尔(R.K.Cardwell)和伊萨克斯(B.L.Isa-cks)写的《用“联合震中测定法”考察1966年中国北部的地震序列》及约克(J.E.York)、卡德韦尔和倪(J.Ni)写的《中国的地震活动性及第四纪断层》两文,我们已将全文初步译出,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第1~12期(总第13~24期)共刊载各类文章170则,为便于查阅参考,现编印这份全年的目录索引,除按固有的自然科学类别分列出题目名称、刊期和页数外,并将其中涉及“地震社会学”的文章同时列出补充目录索引附后,以有助于“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参考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报》社今天正式成立了!我代表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报》社向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编委和新闻单位的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九七一年九月开始搞地震测报工作的,是我省第一批业余测报员。三年多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在专业队伍的帮助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群众,走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先后建立并巩固了两个测报点,培训了三百多名业余测报员,共向三万多人宣传了党的地震工作方针和地震知识,并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收集整理了一本六万多字的《地震及予防知识》。三年多来,我们利用自己制造的一些土设备,坚持测报不断线,努力摸索地震予报的规律,较成功地做过四次予报。  相似文献   

17.
本刊《国际地震动态》系地震科技情报动态研究类中文刊物,附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和“主要文章摘要”。本刊办刊的宗旨是把它办成了解国际上和国内外地震科研工作和动态信息的一个窗口,同时并成为宣传和交流地震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喉舌。它的主要特色是在报道内容上兼顾我国地震工作的三大主要方面,即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和地震社会学;在每期刊登的文章中,中国地震专业学术研究、地方地震工作和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研究的综合汇编类文  相似文献   

18.
苏联《汽笛》报1980年12月9日刊登谢苗诺夫的题为《地震预报》的文章;“贝加尔—阿穆尔干线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吗?”,记者在同著名地震学家、物理数学博士布恩开始谈话时问道。“完全可能。”科学家回答,“现代科学能预言灾难,预言地震发生的地区及地下振动与地面摇动的强度。关于地震区划的科学著作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而区划图是这种著作的图解表示。这些图是根据土耳克西伯地区建设的需要而绘制的。”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绘区划图  相似文献   

19.
自国家地震局1982年以(82)震发办字第245号文件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地震年鉴)的通知》至今,《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包括1949—1981年版补编本),共计1780万字,35110册。这22卷《中国地震年鉴》全面地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地震研究》2012,(1):156
《地震研究》是云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地球物理学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国内外多种重要检索刊物的来源期刊。《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曾荣获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奖项。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