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促进辽宁发展、东北振兴、东北亚区域合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6—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系结构及引力格局,结合威尔逊模型对城市高质量辐射范围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同时呈现“以大连为高地,黄海翼、渤海翼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维度指标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和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动能转换和共享发展呈大连一核引领的空间分异,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呈渤海翼领先发展的空间分异,开放发展和深化改革呈黄海翼领先发展空间分异特征。(3)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复杂,但仍需进一步创新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空间联系等级。(4)辽宁沿海经济带呈现出对外辐射型、对外依赖型、辐射依赖相当型3类城市空间联系结构;并将经济带划分为“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引力格局;大连是唯一的对外辐射型城市,空间辐射范围也呈对外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多维度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定量分析皖北6个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结果表明:皖北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普遍较弱,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不显著,影响力不明显;城市间屏蔽效应渐显,城市发展南强北弱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城市结构初步显示阜阳—亳州、蚌埠—淮南、宿州—淮北组群发展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建议各级政府主动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引领作用,加快皖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区域经济长效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占玮  陈朝隆  孙武  班鹏飞 《热带地理》2021,41(6):1292-1302
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POI数据,采用断裂点分析法得出城市实体地域的范围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入交通便利系数和相对引力常量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广佛都市区内部各个城市实体地域间的引力强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广佛都市区形成了以核心区为中心的“7+1”城镇体系结构;2)“七边形”正向城市体系结构围绕核心区域生成,“六边形”负向城市体系结构围绕西南区域生成,“西强东弱”格局明显;3)城市三角结构是广佛城市引力结构的基本单元,发展较好的城市组团为“核心区—顺德—南沙”“核心区—顺德—高明”“核心区—三水—花都”“核心区—花都—从化”,而“核心区—增城—南沙”和“核心区—高明—三水”组团则发展动能不足;4)广佛都市区引力势能大小及结构稳定与城市经济职能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徐维祥  张凌燕  刘程军  杨蕾  黄明均 《地理科学》2017,37(11):1659-1667
利用区位熵、耦合协调模型、趋势面分析、引力模型等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对其空间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2004~2014年,各个城市单元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渐形成三大连绵较高协调集聚区,长江经济带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趋势;空间联系的最大引力线联结格局比较稳定,长三角城市群是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和优势集聚区;长江下游地区空间联系的网络密度与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远高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并且逐渐形成由以长三角为核心城市圈,牵引长江中上游城市多极化发展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东霞  韩增林  赵彪 《地理科学》2016,36(6):846-854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模型、潜能模型、隶属度模型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1992~2012年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联系强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南方高于北方、中部地区高于两侧,时空差异明显;近20 a来,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最大引力联结城市变化明显;最后,提出了流域型城市及其格局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县域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②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③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与重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区位熵方法分析武汉城市圈"1 8"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出:城市圈已经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态势,但产业经济基础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一定圈层分异,内圈层鄂-黄-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较高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外圈层(其它5个城市)更有竞争力,核心城市武汉表现最为明显,处于"一极集聚"的产业格局,空间极化明显;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体,工业化构成城市圈整体的产业经济基础,一产局部占重要战略地位,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二、三产向"质量型"发展,具备较强劲产业升级拉动力.针对城际主导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群未能充分发育、区域产业经济一体化程度较弱的结构性问题,提出武汉城市圈"一核三圈三带四链"的产业格局优化重组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细归  吴清  刘大均 《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圈层分布格局较为明显;2)其总体上属于集聚型分布,但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类型差异显著;3)其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片状与点状”并存的格局,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格局差异较大;4)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受城市等级、交通、河流以及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性较大,高速公路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的作用突出。最后,结合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心的概念和模型,采用2000-2009年各省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数据,计算出各自的重心和重心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和相互关系3个方面分析环境污染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各自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演变轨迹,结果显示:2000-2009年,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重心从移动方向来看总体向西部偏移,而且移动距离有快速西移的趋势,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加重的趋势.另外,环境污染重心和投资治理重心之间存在偏离,例如,工业废水排放重心偏北,而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重心偏南,并且与工业废水重心相比,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偏离度要小.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吕纯操 《极地研究》1994,6(2):71-73
1991年12月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使用LacosteG型重力仪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一国际重力点[IGSN71]联测至中山站,两点间重力差达2154mgal,测得中山站重力基础点值为982571.348±0.15mgal。  相似文献   

16.
17.
18.
龚胜生  肖克梅 《地理科学》2021,41(9):1587-1597
基于历史文献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和城市数据,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2 000 a来(公元2—2015年)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轨迹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总体上是趋向东南迁移,唐代以前主要向西南移动,北宋以后主要向东南移动,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先以由南北差异为主,后以东西差异为主;“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很大程度上可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2)中国经济重心变迁与其人口重心、城市重心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3类重心分布区域正是古称“中原”的地区,且3类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由来久远,且相对稳定。3)中国经济重心变迁受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变化的双重制约,随着时间推移,单位人口的经济当量趋于降低,单位城市的经济当量趋于上升,城市经济格局对总体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