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杨载田 《地理研究》2000,19(4):429-436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在360多年前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这充分展示了丹霞风景地貌在我国研究的古老历史,也预示着丹霞风景地貌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在360多年前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这充分展示了丹霞风景地貌在我国研究的古老历史,也预示着丹霞风景地貌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地貌只有当其具有旅游观赏价值时,才能称之为资源;否则,只能是自然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影响其它景观要素和人类活动的一种因素。旅游地貌资源的研究应包括风景地貌的形成、开发和保护等内容。当前应加强风景地貌资源的普查、分类、开发规划与保护研究,对有特殊意义的典型风景地貌分布区应建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风景地貌的概念及风景地貌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根据风景地貌的形态要素与区域地貌学的形态要素的平均比值,提出风景地貌的质量参数,在结构与功能协调一致的观点下对风景地貌的功能与容量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论述了福建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地貌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各种风景地貌的成因,并对旅游地貌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 ,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 ,还饱览到一览众山小 ,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 ,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 ,时代均不超过 5 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9.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还饱览到-览众山小,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时代均不超过5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貌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总结和借鉴继承前人地貌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疆地貌区划研究.首先认为地貌区划既是对地貌划分的结果,也是地貌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貌特征和发现地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二,确定新疆地貌区划的主要原则为区域性原则和等级系统原则,选择自下而上的类型合并与自上而下的区域分割相结合,协调使用的区划方法.第三,在区划原则和区划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疆地貌类型分布规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提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新疆地貌区划新方案,将新疆分为6个地貌区、23个地貌亚区和195个地貌小区.结果表明,该地貌区划方案能够体现出新疆各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并具有区划等级的系统性,地貌分区的完整性,以及区划界线的准确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受地层产状、岩性和节理构造的控制,以丹崖长墙为标志的嶂石岩地貌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垂沟在崖面横向侧切发育巷谷,水平掏蚀在崖脚形成岩廊,并引起崖面崩塌卸荷平行后退两种坡面发育机制。巷谷、岩廊、Ω型套谷等在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和时代序列上都存在明显的自相似特征,符合曼德布罗特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体系。嶂石岩地貌演化周期为294.7×104a,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4个阶段,分别历时8.3×104a、83.2×104a、115.2×104a和88.0×104a。嶂石岩地区的嶂石岩地貌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分异由长城系砂岩、寒武系灰岩的软硬岩层互层引起,并非不同时代发育的嶂石岩地貌。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嶂石岩地貌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嶂石岩地貌"概念的来历,系统论述了嶂石岩地貌的五大形态特征、形成的地质背景、古地理环境及楔状侧切、水平掏蚀两种坡面发育模式,分析了嶂石岩地貌的发育阶段,并从岩性、坡面发育起始位置、动力过程、基本骨架、景观造型等方面比较其与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的差异,对嶂石岩地貌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芙蓉峡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具独特地貌现象的山区河段——河床狭窄、谷坡陡峭、阶地宽广。该文从地貌、沉积、年代和构造四方面研究导致该现象的地貌事件过程、发生时间和发生原因等。结果显示:正是由于芳村溪袭夺金源溪上游及所引发的河流强烈下切,才形成芙蓉峡段地貌景观;这次河流袭夺发生的年代约在52.38-33.6 kaB.P.,可能与区域一NE向断裂的一次强烈活动有关。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公园的地学科学内涵,挖掘其地学旅游价值,指导当地地学科普旅游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地貌类型混合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地貌分类法的不足提出地貌类型混合法。该方法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主体地貌和客体地貌,主体地貌是载体,客体地貌是被载体,把客体地貌混合表示在主体地貌之上,解决了现有地貌分类的缺陷。与形态成因分类法相比,该方法探索了地貌分类的新途径,为促进地貌制图的实用性、简洁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A review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n’s ability to reshape natu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the third geomorphologic agent in the modern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 Man-made landform is a landform unit characteriz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is a result of synergizing human and nature geomorphologic agents under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major progresses in research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from aspects like the origin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man-made landform agents and classification, man-made landform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map presentation of man-made landform,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an-made landforms. In addition, in the articl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is forecas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studies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man-made landforms, spatial expans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man-made landforms, regional disparity and ac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an-made landform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man-made landform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relevant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维明  柴慧霞  周成虎  陈曦 《地理研究》2009,28(5):1157-1169
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本底数据的最新新疆地貌数据,能提高定量化地貌格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利用地学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最新新疆地貌数据,定量化分析了地貌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大地貌单元中,平原地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3;(2)地势分级,中海拔地貌占绝对优势,约占全疆总面积1/2;(3)形态类型中,丘陵地貌在地势起伏中占主导地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两大沙漠中,以沙丘形式分布;(4)基本地貌类型,中海拔丘陵最多,占总面积的21.417%;(5)成因类型中,流水、风成和干燥作用占主导地位;(6)受不同形成条件和控制范围的影响,新疆成因类型的分布特征随着海拔和起伏的变化而变化;(7)总体上,新疆地貌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两大特征:水平环形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研究》2002,21(2):195-200
嶂石岩风景区的地貌形成于 37MaBP之后 ,由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三期地貌旋回组成。每期旋回中又遗留下了演化阶段不同的造景地貌。它们各具特色 ,奇、险、壮、美 ,为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宝贵地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20.
J.C. Otto  O. Sass 《Geomorphology》2006,76(3-4):257-272
Three geophysical method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2D-resistivity and seismic refraction were applied to two landform complexes in a high-alpine valley in Switzerl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Results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analysed separately, before conclusions about sediment thickness and geomorphologic implications were drawn. The results from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the methods and their field utility, with respect to portability of equipment, required man-power and measurement time. In this stud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and seismic refraction prove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quality and resolution of the subsurface information and the level of field utility. Sediment thicknesses of 15 m on a rectilinear slope and more than 30 m on a talus cone have been measured; a backweathering rate of approximately 700 mm ka− 1 was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radar delivered detailed internal sediment structure as well as interfaces between talus and rock glacier. The combine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produced a detailed image of the subsurface composition of the two landform complexes that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glacial landform evolution in this hanging vall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