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研究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闾国年  钱亚东 《地理学报》1998,53(6):562-570
本文对近年来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定义地貌形态结构,二是提取算法的设计。本文提出了基于地貌学角度来定义地貌形态结构的方法,利用有限个数的形态要素的空间组合和对比分析来获取特征地貌,并可以对各种特征地貌形态进行符合物理意义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地貌只有当其具有旅游观赏价值时,才能称之为资源;否则,只能是自然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影响其它景观要素和人类活动的一种因素。旅游地貌资源的研究应包括风景地貌的形成、开发和保护等内容。当前应加强风景地貌资源的普查、分类、开发规划与保护研究,对有特殊意义的典型风景地貌分布区应建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三工河流域地貌形态要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其他生态与环境因子的分布与变化。在干旱区地貌对环境的影响更严重,是流域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可忽略的因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Arc GIS软件中对三工河流域DE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四个地貌形态要素图,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海拔<1 000 m的低海拔地区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1.34%;坡度平缓的地区(≤3°)占整个流域总面积的57.06%;西北坡向面积占整个流域总面积的26.62%;地势起伏度<20 m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9.73%。利用GIS技术对流域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ETM卫星影象、野外调查,探讨地貌形态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为深入分析地貌环境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郭康 《地理学报》1992,47(5):461-471
本文在与有关地貌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貌类型——峰石岩地貌,分析了它的特点、成因,研究了发育模式和形态分类,并对其景观旅游开发价值做了分析,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山岳型风景资源。目前已有多处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6.
地貌是构成国土的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活、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组合特征制约着国土资源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向。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拟就重庆地貌特征与国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一、地貌特征与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其利用方式受其地貌形态类型的制约,并以此影响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重庆地貌基本特征,归纳起来有三: 1、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境内各种地貌类型,以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市总面积的59.4%,山地占30.4%,平坝(缓丘带坝)占10.2%。据典型调查表明,土地类  相似文献   

7.
自然地理特征既包括组成地球表层的五个圈层的各自特征,如岩性、地貌形态、水、土壤类型、生物群落、气候要素等特征,也包括地球表层整体的结构、功能等综合性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产生与消亡的变化称作自然地理过程。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侧重点集中于自然地理特征上,而对  相似文献   

8.
立足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结构功能与布局特点,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研究地貌形态差异显著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变率和剖面变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梯度分异效应。结果表明:地势越平坦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结构越均衡、网络效率越高,且区位优势越突出的单元,农村道路网络越发达;农村道路通达弹性大但不同类型道路地形梯度效应既具有差异性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农村道路体系中,生产路所占比例高于机耕道和农村公路,其对地形梯度变化的适宜性相对较强;各地形梯度上生产路、机耕道和农村公路互为补充,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组合效应的叠加性。因此,农村道路体系以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融于农业自然人文景观,多顺应区域局地微地貌形态而建,在一定程度上,其空间格局受微地貌形态"引导与阻隔效应"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多尺度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参考已出版的全国各级各类比例尺的地貌类型图的分类方案及图例表达,探讨了中国1:100 万数字地貌的等级分类方法,采用基于形态、成因、物质和年龄等地貌要素,综合反映地貌特征的等级分类指标和分类体系,初步构建了中国多个国家基本比例尺(即1:400 万、1:100 万、1:50 万、1:25 万、1:5 万)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发展了由连续分布的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及由离散的点、线和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类型数据组织方式,构建了多尺度数字地貌类型的编码方法。该研究可为发展多尺度地貌类型图的编制提供方法基础,也可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地理国情监测工程的大比例尺地貌类型信息普查提供分类规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述旅游地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旅游地貌学建立前后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研究、类型研究、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其中,资源研究主要有对旅游地貌资源的定义、调查、分类、评价、开发、规划与管理以及保护等。类型研究可以细分为对岩类风景地貌和营力风景地貌的研究。岩类风景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营力风景地貌包括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崩地貌等。在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区域地貌研究逐渐向区域旅游地貌研究延伸。随着旅游地貌学研究内容的拓展,该学科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笔者讨论并构建中国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风景名胜区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GIS等分析工具,从全国尺度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体呈凝聚状态,以自然特点为主和以人文特点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分布状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集中分布在地表水域周边,与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成因有密切关系,倾向于分布在植被种类丰富的区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人文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按类别均质分布在文化地理区划的副区中,集中分布在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尤其在古代重要城市周边聚集,而与当代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流域地貌演化的不同阶段沟壑密度与切割深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丽萍  马志正 《地理研究》1998,17(3):273-278
主要探讨了在流域地貌演化的不同阶段,沟壑密度与切割深度的复杂关系,建立了沟壑密度随切割深度变化的理论极值模型及相应阶段的函数,补充了各演化阶段地貌形态要素的定量、定性描述;反之,可用沟壑密度与切割深度的关系推断流域地貌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地形结构描述着地表起伏的形态结构,而高低起伏的地形结构又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地表形态一般呈现出局部形态相似与区域有序分异的尺度特征。现有的地形尺度研究不能有效地刻画地形结构的尺度特征,地貌形态的适宜表达尺度及地形结构的尺度稳定特征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该文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为例,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从刻画地表形态的局部特征入手,系统地选取了多类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形态样本数据,分析了典型地貌类型区域的局部二值模式(LBP)分布特征。考虑到地形结构与RILBP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利用顾及旋转不变特性的LBP(RILBP)算法探究地形结构的尺度稳定特性,发现随着分析窗口增大,LBP显示出逐渐趋于稳定的尺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RILBP能够有效地表达地形结构,地形结构稳定单元能够有效地反映适宜的地形分析尺度,地形结构对地形多尺度信息的挖掘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沟道小流域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浩 《地理研究》1986,5(1):82-92
本文就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小流域进行了形态量计分析。并以河网密度为地表切割程度指标,建立了河网密度与流域形态要素的复相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辐射沙脊群动力地貌结构问题,在近海地形与动力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地貌骨架特征线的方法,研究了辐射沙脊群潮流沙脊的地貌结构要素,包括沙脊线走向、沙洲走向、偏移方式、方向、角度等,揭示了辐射沙脊群特殊的羽翼状地貌结构。该研究从地貌特征线入手,深化了对辐射沙脊群地貌的认识,对进一步探究动力地貌演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志明 《地理学报》1993,48(2):105-113
该图以多层次表示法和表列式分解型图例,着重表现构造地貌为基础的内外力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内力方面,采用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表现了构造地貌;外力方面,除表现传统的堆积成因形态类型外,辅以气候地貌的地带分异;而形态分类则利用DTM,对国土地形进行了基本形态要素的机助分析与制图,并引进地形起伏度概念,调整了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案。通过项目研制,作者力求探讨一种符合现代地貌学理论,服务于科研、教学和国土整治的新型国家地貌图。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农业地貌分类:以编制新疆1:100万农业地貌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木  陈模 《干旱区地理》1994,17(4):53-61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巨大,山地层状地貌显著,盆地封闭、干旱,风成和流水地貌发育等特点,着眼于地貌与农业的关系,采用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分类原则,以地貌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海拔高程、物质组成、相对高差、坡度等要素为指标,制定新疆农业地貌分类系统,划分农业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结构和地貌形成演变等三方面,论述了豫灵人发现区的地貌。  相似文献   

20.
黄巧华 《福建地理》2000,15(3):35-38
本文介绍了国外城市地貌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及城市地貌研究的主要内容。地貌对城市的地域结构、形态、景观和功能等多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二战”之后,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区域的水陆生态系统受到强烈扰动,地貌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城市地貌研究的开展。研究内容涉及城市化区域本身及其影响范围内水陆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城市化对城市气候、风化作用、水文和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