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查明有机质微生物降解过程对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富集的影响,以大同盆地为研究区,对区内2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碘质量浓度为5~1212μg/L,其 中,56.52%的地下水样品中碘质量浓度超过饮用水标准限定值150μg/L。地下水样品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可提取饱和烃中存在大量“未分辨组分(UCM)”;CPI1 和 CPI2 分别为0.38~1.03和0.27~1.19;低相对分子质量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上述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含水层中有机质经历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产生的 HCO-3 通过竞争吸附,导致沉积物中吸附态碘的解吸附并在地下水中富集。此外,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有利于迁移能力强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质或有机胶体的形成,该类有机物通过吸附或螯合作用进一步促进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2.
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水流途径、流速、滞留时间的差异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交换量从不同方面控制着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过程,并影响污染物在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通量。因此,精细刻画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的水流模式是研究氮素污染物反应迁移及归宿的关键问题。受含水介质异质性、水流模式的复杂性及其与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作用影响,地 表 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和归宿极为复杂,研究十分困难。水流和污染物反应迁移耦合模型可将地下水流、污染物的物理迁移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和生
物化学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揭示氮素污染物反应迁移的过程和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可 为 研 究 地 表水-地下水作用带内氮素污染物的反应迁移和归宿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重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遭受硝酸盐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对于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溶 解 性 有 机 质(DOM)及其组分特征对于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探究 DOM 组成特征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相关性显得尤为必要。以 鄂 尔 多 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作为研究区,运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手段,表征了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中DOM 的组成特性,分析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结果 表 明,研 究 区 深 度400m 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其主要是由于农牧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等产生硝酸盐污染,同时质地疏松的沙质土包气带有利于地表污染渗入地下水中。此外,地下水中 DOM 主要来源于地表,使得反硝化作用较弱,不利于地下水中 NO-3 的自然衰减。   相似文献   

4.
通过6个氮水平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剖面NO^-3-N动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土壤剖面NO^-3-N含量则有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在同一水平下,从土壤表层深层(100cm),则有递减的趋势,在冬小麦生育期中,以开花期80-100cm土壤剖累积的NO^-3-N量最多,因此最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气体组分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孔隙定量分析及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 CO2-地层水-砂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 CO2 溶于水形成碳酸,使得骨架颗粒及早期胶结物溶解形成大量的孔隙,晚期过量的 H+ 消耗使得溶液呈碱性,下伏热流体所携带的 HCO-3 和 CO2 水解形成的 HCO-3 与早期地层中的 Mg2+ 、Fe2+ 化合形成碳酸盐胶结物,以铁白云石为典型代表,在碱性环境下进行沉淀堆积,堵塞孔隙及喉道,综合早期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晚期破环性成岩作用,最终降低了储层质量,尤其在 CO2 体积分数大于10%时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集江汉平原沙湖原种场典型高砷地下水区的27个地下水样品、6个地表水样品和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样品,采用 X射线荧光光谱、离子色谱、TOC分析仪以及沉积物平行提取方法对该区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Ca·Mg型,属中性偏弱碱性水;氧化还原电位较负,NH+4 -N、HS- 和 Fe(Ⅱ)质量浓度较高,指示地下水的强还原环境;地 下 水 As质 量 浓 度平均值为74.39μg/L,最大值达580.77μg/L,出现在地面以下25m 位置,且 As(Ⅲ)质量浓度普遍高于 As(V)。随深度增加,沉积物中 w(As)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7.4m(黏 土层)深度处达到最大(21.15mg/kg),且w(As)随深度的变化与沉积物中 TOC、Fe2O3、Al2O3 质量分数以及沉积物比表面积随深度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采用SPSS软件经相关分析亦表明 As与 TOC、Fe2O3、Al2O3 和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68,0.70,0.67,揭示砷在富含有机质、铁铝氧化物及比表面积大的黏土层沉积物中更易富集。沉积物平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沉积物中的砷主要以强结晶态铁氧化物、溶解态硫化物和反应性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近来发展起来用于识别和评价环境有机污染物来源和降解的新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在实验室和现场对包括含氯有机试剂、石油烃类、多氯联苯等多种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和非生物降解、挥发和吸附等物理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在污染物环境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指出未来应拓展研究污染物种类,加强环境因素对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中砷的形成及与人群健康关系1砷元素的形成与分布砷是一种变价元素,常见的价态为As3-、As、As+、As3+、As5+几种,但在土层中多以三价或五价存在,土层中砷有溶解态和吸附态两种形式。溶解态砷一般只占全砷的5%~10%,多为AsO3-3和A...  相似文献   

9.
污染河流中苯系物对浅层地下水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苯系物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室内试验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流,68 d以后发现,苯、甲苯和苯系物总量的总去除率在粗砂中分别为32.06%、21.39%和27.13%。在两种中砂中总去除率2号柱为76.26%、81.40%和87.99%,3号柱为68.94%、74.41%和81.69%,粗砂小于中砂,并且由于2号柱的粘粒物质含量大,其总去除率大于3号柱和1号柱。苯系物各组分浓度随深度呈递减趋势,苯系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0.4 m范围内。水动力特征的改变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特征,苯系物的去除机理为挥发、吸附和生物降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着重研究了红海湾养殖区底质水中NO3^--N、NO2^--N、NH4^+-N、PO4^3--P、有机质及c(NO3^--N)/cp和∑cn/cp(∑cn=c(NO2^-)+c(NO3^-)+c(NH4^+)比值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湾低质水中氮、磷及有机质的季节变化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春、夏、;冬三个季节中,NH4^+-N的浓度比NO2^--N及NO3^--N高,春季NH4^+-N平均浓度为92.60μmol/L,占总无机氮80.57%;夏季浓度为47.04μmol/L,占总无机氮61.64%;冬季NH4^+-N的浓度最低,为9.60μmol/L,占总无机氮45.76%;而夏季PL4^3--P浓度及有机质的含量比春、冬季高,分别为53.68μmol/L和1.362%。分析指出该湾底质水中无机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环境及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为高砷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不同生物地球化学阶段砷的吸附、释放及固定过程,并刻画出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在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依次消耗(还原)溶解氧、NO-3、Fe(Ⅲ)、SO2-4和CO2等组分,氧化有机物获取能量。在溶解氧和NO-3还原阶段,地下水处于偏氧化环境,此时Fe(Ⅲ)还原受到抑制,其负载的砷不会释放到地下水中;当Fe(Ⅲ)还原时,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会导致与之共存的砷释放,形成高砷地下水;而当SO2-4还原时,地下水处于强还原环境,产生的HS-与Fe2+形成的铁硫化物吸附或共沉淀砷,会降低地下水中的砷浓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矿物包裹体中液相样品的制备及其成分中氯离子的测定方法。实验证明以均二苯卡巴肼为络合剂,以硝酸汞为滴定液测定痕量氯离子结果理想,其结果对研究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Measurement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uptakes by natural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from Jiaozhou Bay at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with 15N trace techniques showed that uptake rate of either nitrogen was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 but that the influence of ammonium on nitrate uptake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nitrate on ammonium uptak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mmonium on nitrate uptake manifested as competition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and as inhibi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ammonium concentration >0.6 umol/L), but no total inhibition appeared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range of the experiments (0-10umol/L). The influence of nitrate on ammonium uptake seems to be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for uptake sites on the cell surface. In view of the in situ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given marine . environ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both nitrogen sources are utilized by phytoplankton. Nitrate uptake in the presence of ammonium and ammonium uptake in the presen  相似文献   

14.
A mobile in-situ testing equipment used to detect geotechnical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was developed. The equipment is composed of a heat pump, frequency pumps, an electric tee joint regulator valve, some sensors, an electric control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ystem, which can do tes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xtracting and storing subsurface heat. Applying the line source and the cylinder source heat transfer model, and combining the parameters estimation, the average thermophysie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will be calculat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本溪盘岭地区铜、铅锌矿床类型主要有沉积-变质矿床、沉积-强烈改造矿床、沉积-变质 (改造 )-岩浆热液叠加矿床、后成矿床 4种类型。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相、矿区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 (化 )明显受沉积环境、地层的岩性、岩相的控制,并受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成矿条件有 4种:矿床原始沉积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条件;后期改造富集条件;成矿的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条件。通过成矿条件分析,本区海湾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的环境是铜、铅锌有利的沉淀场所,富含有机质的薄层互层带是矿物赋存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6.
��˫��Դ������ǰ�׹۵�Ľ�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ü?????????????????????????????????????????????????????,???????????????????????????????????:?????????????????????????????????????????????????????????????μ??????????????????????????????У??????????????????λ?????????????????????????Щ????????????????????????????????????????????????????????????????????????????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高原地质职工的236例异常心电图分析发现,异常心电改变比率较高。不同年龄组异常心电图表现以SV_5增深、心电轴左偏、ST-T 改变、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半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右偏及QRS低电压等改变率较高为特征。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氧自由基代谢失衡,易致机体组织、器官损害老化和心、脑、肺、肾脏器等的损害。文章指出,服用“复方红景天”胶囊等抗低氧药物有利于地质职工及高原居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A mobile in-situ testing equipment used to detect geotechnical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was developed. The equipment is composed of a heat pump, frequency pumps, an electric tee joint regulator valve, some sensors, an electric control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ystem, which can do tes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xtracting and storing subsurface heat. Applying the line source and the cylinder source heat transfer model, and combining the parameters estimation, the average thermo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will be calculat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西宁盆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钙芒硝资源,80年代即已探明硫酸钠(Na_2SO_4)地质储量2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以上。矿床所在地距西宁市区2~10余km,水、电、路“三通”良好,且无水硫酸钠及其深加工产品市场颇为广阔。80年代以来,这种“城市矿”曾几次建厂开发。至今未能开发成功的直接原因是,矿石含泥质物较高,用常规方法脱除困难。笔者以新的工艺流程进行的日产10吨芒硝的脱泥除杂中试试验表明,以这种泥质型矿为原料,完全可以以低的成本生产出高纯度的硫酸钠产品,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西宁盆地具备形成一个硫酸钠盐型盐化工工业基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Overthepastdecade ,Haematococcuspluvialishasbeenasubjectofnumerousinvestigationsbe causeitsconspicuousredcolorpointstoitspossibilityasahopefulregenerativebioresourceofastaxan thin .Extensivestudyofculturefactors (suchastemperature,illuminat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