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球上大陆面积的1/6为山地所占据。山地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蕴藏着宝贵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能资源、草场资源等。它既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宝库,又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还是地球上淡水供应的主要源泉。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正在不断涌往山地。因此,世界上约有一半的人口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山区资源和山地环境。可是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山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以及旅游事业的盲目开展,这不仅造成了山地本生的破坏,而且给远在山区之外的平原带来了灾难。喜马拉雅山国尼泊尔在近25年内竟由此而失去了全国森林覆被的一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凶猛的洪水、大量的泥沙严重地威胁着喜马拉雅山脚的恒河平原。总之,山地的过度利用和滥用已成为世界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进一步开展对山地的研究,以便谋求一条正确的利用保护山地的途径,越来越为人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当前引领和辐射西北地区快速发展、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孢粉和土壤剖面等分析的相关结论,从以气候、水、土三大要素为主导的资源环境状况演变的角度,对西周至唐朝灭亡这段历史时期内(公元前1059-705年),我国关中地区都城的迁移历史及其资源环境驱动力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3.
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2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是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期间,代表们对土地类型、自然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以辉煌的历史闻名于世,史前有人类活动遗迹,罗马文明历经千年举世瞩目,14世纪后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也是"世界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50项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至2019年期间,笔者和友人在意大利求学和旅行期间到访过诸多历史文化名城,现大致沿北至南与诸君分享所闻所见.  相似文献   

5.
《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梁祝”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甚广。眼下,“梁祝”发源地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浙江鄞州和江苏宜兴两地申请后,山东济宁近日也加入进来。梁祝发源地到底在哪?三方各有说法。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水沙资源十分丰富,对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科学与否,关系到黄河两岸几千万亩土地和几十个城市、工农业生产到本世纪末能否实现伟大战略目标的大问题。必须认真开展研究。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对引黄的必要性、复杂性以及可行性,都有较深刻的体会,当前很需要在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灌区的统一规划和全面整顿,大力提高其经济效益,本文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如何从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入手,以提高防治土壤盐渍化能力和扩大经济效益之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区划系统、类型划分、界定、调查技术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等方面入手,较全面地摸清了云南古茶园(树)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管理保护状况。中国云南古茶园(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类型多样,以野生群落为主且群落稳定,林地型古茶园面积占古茶园总面积的94.0%,土地所有权和茶树所有权为国有的面积占66%以上。系统全面的调查数据证明了云南是茶的古老发源地之一,为编制古茶园保护行动计划和种质资源繁育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特色鲜明。5.12龙门山大地震中,除少数景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大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核心景区只是局部受损,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龙门山因世界第三种造山奇观与阿尔卑斯山齐名,震惊世界的5.12龙门山大地震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龙门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同时,该区还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该文在评价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和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有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有林场及一些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等 ,其主要旅游功能为观光、度假、疗养保健、科考、科普以及探险、品鲜等。应当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分类开发利用 ,宏观布局 ,重点扶持 ,并且加强保护和管理 ,以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东营是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是吕剧的发源地。1925年建立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着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东营以海洋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和"金三角"之称,以黄河三角洲上的明珠、"石油之城"而闻名。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地理科学》2017,37(3):464-472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2、0.890、0.960,汉族聚落生态位的高间隙度维数,揭示了山区汉族聚落封闭性特点。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0.946)与藏族(0.949)相似,表明藏族聚落生态位空间异质性特征能够反映整个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异程度。② 岷江上游藏-羌-汉-回聚落生态位内的植被生境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2.816、2.622、2.529、2.644,说明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生境相适宜。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几何特征对植被生境的敏感程度(0.601)与羌族(0.610)相似,表明羌族聚落生态位的几何特征具有典型性。③ 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的空间聚簇性地域分异明显、地理边界清晰,说明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聚落区位、规模和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开发是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关键,巩固边塞是引起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战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在自汉代以来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不断增强。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以来,沙漠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青  石敏球  郭亚琳  张宇 《地理学报》2013,68(11):1559-1567
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空间信息,定量研究山区聚落生态位影响尺度、人口密度及民族类型带谱垂直分异特征,并建立民族聚落生态位类型图谱。研究表明: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其数值介于300~600 m;相反,聚落生态位人口密度却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其数值介于200~630 人/km2;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和人口密度的垂直分异特征,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与民族类型及其生计方式密切相关。在流域尺度上,岷江上游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民族廊道,聚落生态位民族类型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带谱特征:藏族和回族聚落生态位均处于河流干支流的上部,羌族聚落生态位对应于干旱河谷和V型河谷上部的低半山缓坡地带,汉族聚落生态位位于岷江上游入口处的河谷地带。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ethnic division by drawing evidence from Tibetan ethnic regions in China. Using a novel township name index that identifies the ethnolinguistic origin of each township name, our empirical findings first show that regions with Han Chinese settlement in the past also witness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Han population today. We also show that townships located at higher altitudes have less Han concentration. This altitude effect can be both indirect and direct; we find that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historical settlement is small compared to the direct physiological effect through altitude illness.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region acts as a physiological hindrance only for Han Chinese, and the natural separation continues to persi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6.
Surnames (family names) have been overlooked as a valuable source of spatially referenced population data. Presented here is a methodology, based 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which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areas of Great Britain where any surname is most concentrated. This not only indicates a surname's geographic origin in the country but also its current spatial extent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rnames and place names. We argue that such analysis can provide baseline and change measures, and an empirical basis to change forecasting. Such analysi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estimony to the relevance of GIScience to population genetics,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genealogy.  相似文献   

17.
增城旅游区文脉和旅游品牌营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璐明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6,26(4):353-358
对文脉的概念、组成和作用作了概述和提炼.从增城旅游资源普查而得的旅游资源单体构成中,分析和提炼出增城旅游文脉与仙姑为代表的八仙文化有不解之缘,建议建设增城神仙文化总体旅游品牌,营造"北有蓬莱三岛,南有增城九重"的八仙文化氛围,恢复、重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景点.围绕增城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来此必游"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10年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689例,作为病例组,选取689例正常妊娠的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多中心、大规模、随机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资料,并通过电话随访对家属进行固定问卷式问题,对对象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孕中期平均动脉压、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或肾脏疾病史、多胎妊娠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的ACE基因和AT1R基因水平、Th1/Th2比值、胎盘生长因子(PLGF)、活性氧(ROS)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分析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免疫学、遗传学、氧化应激的关系。结果 年龄>35岁的初产女性、过高或过低的孕前体重指数、孕中期平均动脉压高、流产次数高、具有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或肾脏疾病史、多胎妊娠的女性是导致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单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35岁的初产女性、过高或过低的孕前体重指数、孕中期平均动脉压高、具有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或肾脏疾病史、多胎妊娠是导致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的ACE基因和AT1R基因、Th1/Th2比值、PLGF、ROS和LPO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免疫学、遗传学、胎盘或滋养细胞缺血、氧化应激中的相关指标有关,而且>35岁的初产女性、过高或过低的孕前体重指数、孕中期平均动脉压高、具有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或肾脏疾病史、多胎妊娠是导致汉族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代天山北麓人口迁移形成的地名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5,28(6):869-873
清代以来,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外来人口逐渐占据了当地人口的主体。迁入人口对当地大多数县以下的地名进行了重新命名,使新的地名孕育了移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地名命名方式的差异上,汉语地名多以姓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命名,蒙古语、哈萨克语地名多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在语言上.新地名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汉语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东段地区和平原绿洲地带,以游牧业为主的蒙古语、哈萨克语等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西部及适宜于游牧的山区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