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黄卿团  付萍  郑韶鹏 《地震地质》2007,29(3):578-596
通过对福建东南沿海海拔50m以下几个地貌面的时代确定,研究了长乐-诏安NE向断裂带和与之相交切的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结果表明:区内50m以下几个地貌面分为侵蚀-剥蚀阶地和堆积阶地,属晚更新世以来几个时期所形成;断裂在切割某个地貌面时,其地貌面的形成年代可确定为该断裂的活动年代;长乐-诏安NE向断裂带中的平潭青峰-东山澳角断裂的有些地段为晚更新世晚期(Q3p)活动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1~2.2mm/a;长乐-东山前梧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Q2p);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中的江东桥(北溪)-海沧断裂,其NW段江东桥(北溪)断裂为早第四纪(Q1p-2)断裂,SE段海沧-钱屿断裂为晚更新世(Qp3)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2.
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微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活动期,即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具右旋水平滑动,北西向断裂具左旋水平滑动,显示出北西西—南东东向水平挤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福建漳州—龙海地区活动断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调查所获并参考前人的资料,对漳州—龙海地区三条具有代表性的断裂带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门岛走向近东西的断裂自全新世以来,有较明显的活动,活动方式为张性正断层;白云山走向北东的断裂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曾发生过明显的顺时针向扭动,以后活动性减弱;珠坑—马鞍山走向北西的断裂在第四纪早期可能有过明显活动,但全新世以来断层两盘差异活动迹象不明显,并以整体上升为特征。根据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的~(14)C测年资料估算,平均年上升速率约为3毫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地貌、第四纪地层、钻探、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研究了闽江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闽侯-南屿断裂展布于旗山东侧山前,与五虎山北麓断裂共同组成北西向的闽江断裂带,控制了福州盆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界;(2)闽江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从山地向平原方向逐渐变新,山地基岩内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山前断裂多为晚更新世断裂,呈正断性质,上盘沉积速率为0.78mm/a—1.2mm/a;(3)闽江断裂带及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5.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断裂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晨 《地震》2005,25(3):102-108
分析了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 将所获结果结合其后400年间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获取对该大地震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地震观测数据资料, 对福建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再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菲律宾板块向西挤压, 导致大陆东南沿海的应力积累, 从而诱发了当年泉州海外8级特大地震; 重要的是, 在震源区附近有一条近NE向活动断裂贯穿而过, 它在这400年间释放出的地震活动能量占福建地区(含近邻)所释放地震活动能量的绝大部分。 分析结果认为: 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这条基本平行于长乐-诏安主干断裂东约50 km海中的断裂才是福建地区近几百年来地震活动主要区域, 也是福建地区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易发生地震的构造部位, 是控制东南沿海近海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6.
福建漳州盆地的最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漳州盆地的新生性、断裂活动性、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和强震活动周期等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该盆地晚更新世开始突破北东向断裂的限制 ,继续向南东方向发展 ;展布于盆地内部的北东、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活动较为强烈 ;晚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频繁 ;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 ;最后一次历史强震距今已有 4 0 0a ,大大超过了该地区历史记录中 2 6 0a的强震活动最大间隔。因此 ,该盆地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4次7-8级地震,数十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近海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海峡中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第四纪以来,上述断裂均有强烈的活动。在这种地质构造背景下,发生了历史上一系列强烈地震和这次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福建龙海-漳浦沿海活动断裂与火山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通过福建龙海—漳浦沿海主要断裂的玄武岩喷发,断裂两侧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地貌面和海相地层的差异性变化等特点,分析了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海流会-漳浦将军澳断裂在新近纪—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 (N2—Q3p)有玄武岩多次循其喷发,晚更新世(Q3p)活动明显,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龙海港尾 -漳浦湖西断裂亦属晚更新世(Q3p)活动断裂,断裂下盘上升速率为 1. 11mm/a。这 2条断裂将本区切割形成港尾地堑、南太武山地垒、流会-将军澳以东海域地堑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主要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结合编制 1:100 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 20 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 29 条:全新世断裂 1 条;晚更新世断裂 5 条;早、中更新世断裂 23 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编制1∶100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20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29条,其中全新世断裂1条,晚更新世断裂5条,早、中更新世断裂23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地区断裂构造的新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主要分布有北东东-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维断裂。北东向断裂分布全区,燕山期有过强烈活动,第四纪早-中期仍有过活动,以后的活动性不明显。其余两组构造虽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新构造运动中为一组共轭构造。在晚更新世(距今9-11万年)仍有明显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性相对较弱,全新世滑动速度为0.6-0.9mm/a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强震。本文利用该区1604~1989年的4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推算了该区应力主轴方向,结果与其他文献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相符,即北西西-南东东向。在此基础上,得到最大剪切应力平面的走向和倾角。讨论了最大剪切应力平面与福建沿海近岸海域中存在的滨海断裂(牛山岛-兄弟屿断裂)的位置关系。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滨海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由北向南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质、地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晚第四纪地层的分析对比,探讨了台湾海峡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以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上述断裂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海峡中5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这些断裂附近或其交汇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断层泥及地层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结构特征的研究,澜沧江断裂带早,中更新世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晚更新世活动减弱,全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澜沧-勐遮断裂,孟连断裂晚更新世以来至全新世仍明显活动;木戛断裂,谦迈河断裂,平掌寨断裂及贵基处-瓦窑断裂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基本不活动。因此澜沧-勐遮断裂,勐连断裂术及相关地区未来地震地质灾害频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将军山—白水断裂是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东段的一分支,位于将军山、东太白山山前,向北东延伸至白水县境内,已有资料及研究成果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通过地貌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试等方法,对将军山—白水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总体走向为NE向,倾向S,为一山前隐伏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判断其为中更新世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丽江地区断裂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地区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中更新世末构造主压应力保持在北西至北西西方向变化;晚更新世中期之后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则以北北东至北东方向为主变化,并有逐渐向近南北向转化的特点。因此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在中更新世末曾有过左旋压扭活动为主的历史,兼有左旋、右旋的活动过程,1996年2月3日丽江M7.0地震的破裂过程继承了晚更新世后期断裂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断裂构造最新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陈国能  张珂 《华南地震》1995,15(3):16-21
根据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围地区测得的热释光年龄和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等资料,分析讨论了断裂的最新活动性。自晚更新世以来,陈三角洲外围几条主要的北东向断裂的局部地段以外,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晚更新世一全新世早期有过明显活动的断裂有狮子洋东西两侧的北西向断裂,近南北向的崖门断裂和北东向的古劳-广州断裂。近东西向的瘦狗岭断裂新世亦有过活动。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志平 《华南地震》1994,14(4):35-40
利用地表露头剖面和钻孔剖面资料,阐述了福建沿海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的特征,指出该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幅度较大的下降运动,全新世以来,沿海盆地、平原和海湾继续下降,其余地区则显著上升。福建沿海的盆地、平原和海湾的形成、发育常受到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阐明这些地区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对于研究断裂的活动性、地震预测预报以及重大工程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航卫片、第四纪地质、地貌、浅层地震、钻孔、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了厦门篑筜港北东向断裂带的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并阐述了其构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①断裂带中的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②篑筜港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晚更新世晚期(约3万年)以来不活动;③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将厦门岛切割为3个地块,分别形成了仙岳山地垒、篑筜港地堑和云项岩地垒的构造组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以整体性上升运动为总趋势。  相似文献   

20.
忻定盆地主要受北东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盆地内部还发育一组北西向次级隐伏断裂。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为张性正断层,其活动主要表现为沿断裂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北北东向断裂除了表现出沿断裂两侧差异升降运动外,兼有右旋走滑运动。第四纪以来,北西向区域引张应力场对该区断裂的活动有重要影响,使得盆地南东一侧断裂活动加强,北西一侧断裂活动减弱,盆地由北西向南东发生掀斜。此外,在断裂活动程度方面,北东向断裂沿走向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区内M≥7级地震的产生主要与盆地南东一侧断裂的强烈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